古诗词网

迎接僧携筇竹杖,歌谣民写浣花笺。

魏野宋代〕《送刘大著赴任益州司理

金口亲除向锦川,一般监郡最荣迁。
从来才已欺鹦鹉,此去冤应雪杜鹃。
迎接僧携筇竹杖,歌谣民写浣花笺。
移风定不妨吟笑,绝唱宜磨玉垒镌。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迎接筇竹杖歌谣浣花笺

迎接 yíng jiē
(1).客人到来时,先期前往等候。 晋 王献之 《桃叶歌》之二:“但渡无所苦,我自来迎接。” 宋 范仲淹 《耀州谢上表》:“且言初入界时,见迎接之人,叩头为贺。” 丁玲 《梦珂》二:“这时他已看见 梦珂 一人从旅馆里出来,跳下车便跑去迎接。”
(2).比喻作好准备,等候某一情况的发生或时节的到来。 徐怀中 《西线轶事》三:“母亲疼爱地望着女儿,她将怎样去迎接战火纷飞的考验呢?” 魏巍 《东方》第四部第二三章:“ 凤凰堡 这个艰苦创业的小社,迎接第一个金色的秋天。”如:迎接战斗;迎接国庆。  ——《漢語大詞典》
僧 sēng《國語辭典》

僧 [ sēng ]

  1. 和尚,出家修行的人。如:「老僧入定」。唐·贾岛〈题李凝幽居〉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2. 姓。如唐代有僧可朋。
携 ( 攜 ) xié
携 [ xié ]
  1. 带:~手。~带。扶老~幼。
  2. 离,叛离:~离。~贰。
筇竹杖 qióng zhú zhàng
用筇竹所制的手杖。 唐 杜甫 《送梓州李使君之任》诗:“老思筇竹杖,冬要锦衾眠。” 仇兆鳌 注:“《蜀都赋》:‘筇杖传节於大夏之邑。’ 顾凯之 《竹谱》:‘筇竹,高节实中,状若人,剖为杖。出 南广 邛都县 。’《竹记》云:‘ 邛州 多生竹,俗谓之扶老竹。’”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三:“筇竹杖 蜀 中无之,乃出徼外蛮峒。蛮人持至 瀘 溆 间卖之,一枝纔四五钱。以坚润细瘦九节而直者为上品。” 清 钮琇 《觚賸·白耷山人诗》:“大夏远求筇竹杖,长秋私典羽林兵。”  ——《漢語大詞典》
歌谣(歌謡)gē yáo
(1).民歌、民谣、儿歌、童谣的统称。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现则统称为歌谣。《诗·魏风·园有桃》:“心之忧矣,我歌且謡。” 毛 传:“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謡。”《汉书·艺文志》:“自 孝武 立乐府而采歌謡,於是有 代 赵 之謳, 秦 楚 之风,皆感於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 北魏 贾思协 《〈齐民要术〉序》:“今採捃经传,爰及歌謡,询之老成,验之行事,起自耕农,终於醯醢,资生之业,靡不毕书。”《老残游记》第十回:“揭开来看,也有诗,也有文,惟长短句子的歌謡最多,俱是手録,字迹娟好。” 茅盾 《霜叶红似二月花》十:“船头和船尾的两个船夫时时交换着几声呼喝,像是歌谣,又像是行舟的术语。”
(2).歌唱。《荀子·礼论》:“歌謡謸笑,哭泣諦号,是吉凶忧愉之情发於声音者也。”《史记·商君列传》:“ 五羖大夫 死, 秦国 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謡,舂者不相杵。” 唐 吴兢 《乐府古题要解》:“夜闻诸女歌謡。”
(3).歌颂。《北史·裴廷儁传》:“又命主簿 酈惲 修起学校,礼教大行,人歌謡之。” 唐 姚鹄 《襄州献卢尚书》诗:“礼乐政行凋敝俗,歌謡声彻帝王都。” 元 郑光祖 《周公摄政》第三折:“先帝升遐,当今嗣国,宗祀明堂,歌謡圣德。”  ——《漢語大詞典》
民 mín《國語辭典》

民 [ mín ]

  1. 人、人類、百姓。如:「人民」、「平民」、「庶民」。《書經·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写 ( 寫 ) xiě
写 [ xiě ]
  1. 用笔作字:~字。~作。编~。
  2. 描摹,叙述:~生。~实。~照(❶画人物的形象;❷描写刻画)。轻描淡~。
浣花笺(浣花牋)huàn huā jiān
亦称“ 浣溪牋 ”。笺纸名。 唐 薛涛 命匠人取 浣花溪 水造纸,为深红彩笺,名“薛涛牋”。又名“浣花牋”。 唐 李商隐 《送崔珏往西川》诗:“浣花牋纸桃花色,好好题诗咏玉鉤。” 唐 郑谷 《郊野》诗:“题诗满红叶,何必浣花牋?” 宋 王辟之 《渑水燕谈录·高逸》:“翌日, 宋 以浣溪牋、 李廷珪 墨、 诸葛氏 笔遗之。”参阅 元 费著 《蜀笺谱》。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