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上策圣君今自治,白头忧国寸心同。

韩元吉宋代〕《次韵子云盱眙道中三首

江南淮北市初通,人语忻忻作好风。
抱耒只思耕陇底,买船谁复渡辽东。
向来熊耳真投甲,此去天山拟挂弓。
上策圣君今自治,白头忧国寸心同。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上策圣君自治白头忧国寸心

上策 shàng cè
高明的计策或办法。《汉书·沟洫志》:“今行上策,徙 冀州 之民当水衝者,决 黎阳 遮 害亭 ,放 河 使北入海。”《魏书·崔浩传》:“今不劳兵马,坐观成败,鬭两虎而收长久之利,上策也。”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十:“ 璟 ( 宋璟 )曰:‘ 建康 与敌境隔 江 而已,又在下流,吾今移都 豫章 ,据上流而制,根本上策也。’” 沈从文 《我的小学教育》:“不理是为一个不愿眼前吃亏的上策。”  ——《漢語大詞典》
圣君(聖君)shèng jūn
(1).犹圣主。《管子·任法》:“圣君任法而不任智,任数而不任説,任公而不任私,任大道而不任小物,然后身佚而天下治。”《荀子·臣道》:“事圣君者,有听从,无諫争。”旧题 汉 李陵 《答苏武书》:“幸谢故人,勉事圣君。” 唐 李绅 《上党奏庆云见》诗:“五色传嘉瑞,千龄表圣君。” 明 刘基 《春兴·又用韵答严上人》:“圣君宵旰惟恭己,早晚阳和斡化机。”
(2).对德才高超者的尊称。《墨子·尚贤中》:“传曰:求圣君哲人,以裨辅而身。”《晋书·良吏传·曹摅》:“狱有死囚,岁夕, 攄 行狱,愍之,曰:‘卿等不幸致此非所,如何?新岁人情所重,岂不欲暂见家邪?’众囚皆涕泣曰:‘若得暂归,死无恨也。’ 攄 悉开狱出之,尅日令还。掾吏固争,咸谓不可, 攄 曰:‘此虽小人,义不见负,自为诸君任之。’至日,相率而还,并无违者。一县叹服,号曰圣君。”  ——《漢語大詞典》
今 jīn《國語辭典》

今 [ jīn ]

  1. 现代。与「古」相对。如:「古今」、「今非昔比」。
  2. 姓。如明代有今颖伯。
  1. 现在的、当前的。如:「今天」、「今年」。
自治 zì zhì
(1).自行管理或处理。《史记·陈涉世家》:“诸将徇地,至,令之不是者,繫而罪之,以苛察为忠,其所不善者,弗下吏,輒自治之。”《汉书·南粤传》:“服领以南,王自治之。”《新唐书·北狄传·黑水靺鞨》:“离为数十部,酋各自治。” 宋 李纲 《上道君太上皇帝》:“ 杜牧 所谓上策莫如自治,而以浪战为最下策者,诚为知言。”
(2).修养自身的德性。 宋 程颐 《辞免西京国子监教授表》:“伏念臣才识迂疏,学术肤浅,自治不足,焉能教人。” 明 高启 《白田耕舍记》:“取圣贤之书而读之,求所以自治之道。” 清 洪榜 《戴先生行状》:“君子之自治也,情与欲,使一於道义。”
(3).自然安治。《尹文子·大道上》:“法用则反道,道用则无为而自治。”《淮南子·诠言训》:“君子脩行而使善无名,布施而使仁无章,故士行善而不知善之所由来,民澹利而不知利之所由出。故无为而自治。”《朱子语类》卷七二:“但能内君子而外小人,天下自治,何必深治之哉!”
(4).犹自营。《汉书·张禹传》:“ 禹 年老,自治冢塋,起祠室。”
(5).民族、团体、地区等除了受所隶属的国家、政府或上级单位领导外,对自己的事务行使一定的权力。如:自治区;民族区域自治。  ——《漢語大詞典》
白头(白頭)bái tóu
(1).犹白发。形容年老。《战国策·韩策三》:“中国白头游敖之士,皆积智欲离 秦 韩 之交。” 三国 魏 曹丕 《与吴质书》:“意志何时,復类昔日?已成老翁,但未白头耳。” 宋 曾巩 《福州奏乞在京主判闲慢曹局或近京一便郡状》:“况臣母子,各已白头,兄弟二人,皆任远地。”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二八五:“白头相见 山东 路,谁惜荷衣两少年。” 刘成禺 《洪宪纪事诗》之六十:“ 骡马街 南 刘二家 ,白头诗客戏生涯。”
(2).谓夫妇互相敬爱,共同生活到年老。 金 曹之谦 《变白头吟》:“奈何及末流,不知再醮羞。中路多反目,几人能白头?”
(3).指年老的尊亲。 清 孙枝蔚 《客句容》诗之三:“妇呻女吟常满屋,音书早晚慰白头。”
(4). 清 代豪绅富户组织领导的乡勇。头裹白布,故称。《太平天囯歌谣·破假大炮》:“乡绅、财主也有兵勇,个个头上围白布,叫白头。”
(5).鸟名。即白头翁。 宋 曾慥 《高斋漫录》:“禽鸟之名,多不可纪,白头称公,黄头称子,羣飞且鸣,是将鬭矣。”参见“ 白头翁 ”。  ——《漢語大詞典》
忧国(憂國)yōu guó
为国事而忧劳。《战国策·齐策四》:“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 唐 韩愈 《论淮西事宜状》:“朝廷无至忠忧国之臣,不惜伤损威重。” 清 钱谦益 《董应举授中大夫制》:“为国以得人为急,人臣以忧国为先。”  ——《漢語大詞典》
寸心 cùn xīn
(1).指心。旧时认为心的大小在方寸之间,故名。 晋 陆机 《文赋》:“函绵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 唐 杜甫 《偶题》诗:“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清 沈复 《浮生六记·坎坷记愁》:“当是时,孤灯一盏,举目无亲,两手空拳,寸心欲碎。” 郭沫若 《瓶》诗之三八:“我纵横是已经焦死,你冰也冰不到我的寸心。”
(2).心事,心愿。 唐 钱起 《逢侠者》诗:“寸心言不尽,前路日将斜。” 宋 司马光 《谢赐〈资治通鉴序〉表》:“功大力薄,任重道悠;徒怀寸心,行将白首。” 严复 《戊戌八月感事》诗:“临河鸣犊嘆,莫遣寸心灰。”
(3).微小的心意。《水浒传》第八一回:“ 宋江 哥哥有些微物相送,聊表我哥哥寸心。”京剧《猎虎记》:“乃是猎来的一些野味,聊表寸心而已。”  ——《漢語大詞典》
同 ( 衕 ) tóng/tòng《國語辭典》

同 [ tóng ]

  1. 会合、聚集。如:「会同」。《说文解字·𠔼部》:「同,合会也。」唐·钱起〈送钟评事应宏词下第东归〉诗:「劝君稍尽离筵酒,千里佳期难再同。」
  2. 统一、齐一。《书经·舜典》:「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宋·陆游〈示儿〉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3. 一齐分享、从事等。如:「同甘苦,共患难。」《孙子·谋攻》:「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
  4. 赞成。如:「赞同」、「同意」。
  1. 一样的。如:「同类」、「相同」、「同工同酬」。
  1. 一起、共同。如:「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唐·李白〈长干行〉二首之一:「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1. 和、与、跟。如:「有事同你商量。」、「我同他一起去看电影。」
  1. 和谐、和平。如:「促进世界大同」。《礼记·礼运》:「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 契约。如:「合同」。
  3. 姓。如唐代有同谷。

同 [ tòng ]

  1. 巷弄、小街道。如:「胡同」。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