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却 ( 卻 ) què
却 [ què ]
- 退:~步(因畏惧或厌恶而后退,如“望而~~”)。退~。
- 退还,不受:盛情难~。
- 表示转折:我来了,他~走了。
- 去掉:失~。了(liǎo)~。
忆 ( 憶 ) yì
忆 [ yì ]
- 回想,想念:回~。追~。~苦思甜。
- 记得,记住:记~。记~犹新。
重阳(重陽)chóng yáng
(1).指天。《楚辞·远游》:“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 洪兴祖 补注:“积阳为天,天有九重,故曰重阳。” 汉 张衡 《西京赋》:“消雰埃於中宸,集重阳之清瀓。”《后汉书·马融传》:“超荒忽,出重阳。” 李贤 注:“重阳,天也。”
(2).古代中医谓周身发热,脉象旺盛。《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周身热,脉盛者,为重阳。”
(3).节日名。古以九为阳数之极。九月九日故称“重九”或“重阳”。 魏 晋 后,习俗于此日登高游宴。 南朝 梁 庾肩吾 《九日侍宴乐游苑应令诗》:“献寿重阳节,迴鑾上苑中。” 唐 杜甫 《九日》诗之一:“重阳独酌盃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 宋 张孝祥 《柳梢青·饯别蒋德施粟子求诸公》词:“重阳时节。满城风雨,更催行色。” 清 陈维嵩 《醉花阴·重阳和漱玉韵》词:“今夜是重阳,不捲珍珠,阵阵西风透。” 杨朔 《铁骑兵》:“一过 雁门关 ,气候显然不同了,重阳前后,天就飘起大雪来。”参见“ 重九 ”。 ——《漢語大詞典》
(2).古代中医谓周身发热,脉象旺盛。《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周身热,脉盛者,为重阳。”
(3).节日名。古以九为阳数之极。九月九日故称“重九”或“重阳”。 魏 晋 后,习俗于此日登高游宴。 南朝 梁 庾肩吾 《九日侍宴乐游苑应令诗》:“献寿重阳节,迴鑾上苑中。” 唐 杜甫 《九日》诗之一:“重阳独酌盃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 宋 张孝祥 《柳梢青·饯别蒋德施粟子求诸公》词:“重阳时节。满城风雨,更催行色。” 清 陈维嵩 《醉花阴·重阳和漱玉韵》词:“今夜是重阳,不捲珍珠,阵阵西风透。” 杨朔 《铁骑兵》:“一过 雁门关 ,气候显然不同了,重阳前后,天就飘起大雪来。”参见“ 重九 ”。 ——《漢語大詞典》
节 ( 節 ) jié/jiē
节 [ jié ]
- 竹子或草木茎分枝长叶的部分:竹~。~外生枝。
- 物体的分段或两段之间连接的部分:关~。两~车厢。
- 段落,事项:~~(一段一段地,逐步)。~目。
- 中国历法把一年分为二十四段,每段开始的名称:~气。~令。
- 纪念日或庆祝宴乐的日子:~日。
- 礼度:礼~。
- 音调高低缓急的限度:~奏。~拍。~律。
- 操守:~操。晚~。变~。高风亮~(高尚的品德和节操)。
- 省减,限制:~省。~制。开源~流。
- 略去,简略:~选。~录。
- 古代出使外国所待的凭证:符~。使~。
- 姓。
- 〔~骨眼儿〕喻关键的,能起决定性作用的环节或时机(“骨”读轻声)。
潇潇(瀟瀟)xiāo xiāo
(1).风雨急骤貌。《诗·郑风·风雨》:“风雨瀟瀟,鷄鸣胶胶。” 毛 传:“瀟瀟,暴疾也。” 明 王錂 《寻亲记·修筑》:“雨瀟瀟似银烛千条,泻平地顿成沧海。” 清 许光治 《折桂林·湖上》曲:“看湖头急雨瀟瀟。早烟幂林扃,云布山椒。” 郭沫若 《落叶·第二六信》:“风雨潇潇着的今夕,把倦于剧烈的劳动的身子靠在坐椅上。”
(2).小雨貌。 南唐 王周 《宿疎陂驿》:“谁知孤宦天涯意,微雨瀟瀟古驛中。”一本作“ 萧萧 ”。《十月》1981年第4期:“她走了,拄着她那根精巧的手杖,又一次消逝在那个古老城市的潇潇春雨里。”
(3).凄清、冷寂貌。 唐 刘长卿 《石梁湖有寄》诗:“瀟瀟清秋暮,嫋嫋凉风发。”《清平山堂话本·杨温拦路虎传》:“一行塞雁,落隐隐沙汀;四五隻孤舟,横瀟瀟野岸。”
(4).头发稀疏貌。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归田》:“瀟瀟白髮,家园暂安,餘生聊寄 锦江 边。” 明 晏振之 《步步娇·秋思》套曲:“瘦损孤吟黄花貌,髩短短,髮瀟瀟。”
(5).清高超俗貌。 清 戴名世 《涛山先生诗序》:“ 名世 尝读先生之诗,瀟瀟不覊如其人。”
(6).象声词。 元 张可久 《一枝花·秋景》套曲:“火龙鳞红叶瀟瀟,金兽眼黄花冉冉。” 清 姚鼐 《乌江阻风》诗:“鐙火连檣底,瀟瀟杂语庞。” ——《漢語大詞典》
(2).小雨貌。 南唐 王周 《宿疎陂驿》:“谁知孤宦天涯意,微雨瀟瀟古驛中。”一本作“ 萧萧 ”。《十月》1981年第4期:“她走了,拄着她那根精巧的手杖,又一次消逝在那个古老城市的潇潇春雨里。”
(3).凄清、冷寂貌。 唐 刘长卿 《石梁湖有寄》诗:“瀟瀟清秋暮,嫋嫋凉风发。”《清平山堂话本·杨温拦路虎传》:“一行塞雁,落隐隐沙汀;四五隻孤舟,横瀟瀟野岸。”
(4).头发稀疏貌。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归田》:“瀟瀟白髮,家园暂安,餘生聊寄 锦江 边。” 明 晏振之 《步步娇·秋思》套曲:“瘦损孤吟黄花貌,髩短短,髮瀟瀟。”
(5).清高超俗貌。 清 戴名世 《涛山先生诗序》:“ 名世 尝读先生之诗,瀟瀟不覊如其人。”
(6).象声词。 元 张可久 《一枝花·秋景》套曲:“火龙鳞红叶瀟瀟,金兽眼黄花冉冉。” 清 姚鼐 《乌江阻风》诗:“鐙火连檣底,瀟瀟杂语庞。” ——《漢語大詞典》
倚 yǐ《國語辭典》
倚 [ yǐ ]
动- 靠、斜靠。如:「倚门而望」。《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荆轲传》:「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
- 依仗、仗恃。如:「倚势欺人」。《书经·君陈》:「无依势作威,无倚法以削。」《史记·卷一○七·魏其武安侯传》:「灌夫亦倚魏其而通列侯宗室为名高。」
- 偏斜、侧偏。如:「不偏不倚」。《礼记·中庸》:「中立而不倚,强哉矫。」
- 随著、配合。《史记·卷一○二·张释之传》:「使慎夫人鼓瑟,上自倚瑟而歌。」宋·苏轼〈赤壁赋〉:「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枕 zhěn《國語辭典》
枕 [ zhěn ]
名- 睡卧时头颈部所垫的东西。如:「凉枕」。《说文解字·木部》:「枕,卧所以荐首者。」《诗经·陈风·泽陂》:「寤寐无为,辗转伏枕。」《资治通鉴·卷二七○·后梁纪五·均王贞明五年》:「镠自少在军中,夜未尝寐,倦极则就圆木小枕。」
- 鱼头中似丁形的骨头。《尔雅·释鱼》:「鱼枕谓之丁。」晋·郭璞·注:「枕,在鱼头骨中,形似篆书丁字,可作印。」
- 垫在底下的。如:「枕木」。
枕 [ zhèn ]
动- 用枕头或其他东西垫头。如:「枕戈待旦」。《论语·述而》:「曲肱而枕之。」
- 依傍、邻靠。《汉书·卷六四·严助传》:「南近诸越,北枕大江。」《新唐书·卷三七·地理志一》:「京城前直子午谷,后枕龙首山。」
听 ( 聽 ) tīng《國語辭典》
听 [ yǐn ]
副- 笑的樣子。《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亡是公听然而笑。」唐·劉禹錫〈說驥〉:「睹之周體,眙然視,听然笑,既而抃隨之。」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