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更辟轩窗待游览,要看山水倍澄明。

韩元吉宋代〕《钱伯同新创明晖阁

使君谈笑两桥成,人向晴虹镜里行。
更辟轩窗待游览,要看山水倍澄明。
波宽十顷知鱼乐,岁熟千家响碓声。
收拾风光付华月,一樽还记昔文清。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更辟轩窗游览山水澄明

更辟(更辟)
孙逖奉和御制登鸳鸯楼诗方巡五年狩更辟四门聪  ——《韵府拾遗 陌韵》
轩窗(軒窗)xuān chuāng
亦作“ 轩窓 ”。 窗户。 唐 孟浩然 《同王九题就师山房》诗:“轩窗避炎暑,翰墨动新文。” 唐 李商隐 《利州江潭作》诗:“ 河伯 轩窓通贝闕,水宫帷箔卷水綃。”一本作“ 轩窗 ”。 宋 陆游 《游锦屏山谒少陵祠堂》诗:“城中飞阁连危亭,处处轩窗临 锦屏 。”《红楼梦》第七九回:“﹝ 宝玉 ﹞见其轩窗寂寞,屏帐翛然,不过只有几个该班上夜的老嫗。” 清 舒大成 《当时》诗:“晓日轩窓閒梦少,晚凉庭院别怀多。”  ——《漢語大詞典》
待 dài/dāi《國語辭典》

待 [ dài ]

  1. 等候。《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文选·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2. 防备、抵御。《易经·系辞下》:「上栋下宇,以待风雨。」《史记·卷七三·白起王翦传》:「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
  3. 依恃、凭靠。《商君书·农战》:「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
  4. 对待、照顾。如:「优待」、「款待」、「招待」、「待客之道」、「待人接物」。
  5. 将要、打算。如:「正待出外,却下起大雨来了。」宋·辛弃疾〈最高楼·相思苦〉词:「待不饮,奈何君有恨;待痛饮,奈何吾有病。」元·郑光祖《倩女离魂·第二折》:「你道我为甚么私离绣榻,待和伊同走天涯。」
  1. 置于句末或句中的语气词。相当于「啊」。宋·何梦桂〈沁园春·孔盖蜺旌〉词:「问韶光九十,何如今待!」

待 [ dāi ]

  1. 逗留、停留。如:「这些银两够你在此地待上十天半个月的。」《儿女英雄传·第三七回》:「候选教官,因选补无期,家里又待不住,便带了儿子来京。」
游览(遊覧)yóu lǎn
见“ 游览 ”。  ——《漢語大詞典》
要 yào/yāo《國語辭典》

要 [ yào ]

  1. 關鍵、重點。如:「提要」、「綱要」、「摘要」。
  1. 索取、討取。如:「要帳」、「要飯」。
  2. 收為己有。如:「這件衣服我要了。」
  3. 請求、拜託。如:「他要我替他辦一件事。」
  4. 需要。如:「我要一枝筆。」
  1. 重大的、重要的。如:「要港」、「要人」、「要職」。
  2. 切當的。參見「要道 」條。
  1. 概括、總括。用於文言文。如:「要言之,為人應以誠字居心。」《史記·卷一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帝王者各殊禮而異務,要以成功為統紀,豈可緄乎?」
  2. 應該。如:「你要知道,這是不容易的事。」
  3. 即將。如:「我要出門了。」、「天要下雨了。」
  4. 表示提醒或命令人做某事。如:「不論環境如何困厄,我們都要腳踏實地,好好做人。」、「別忘了要告訴他,要仔細檢查,別再出錯。」
  5. 表示想、希望做某事。唐·韓愈〈竹逕〉詩:「若要添風月,應除數百竿。」明·無名氏《白兔記·第一二齣》:「要知心腹事,但聽口中言。」
  1. 如果。表示假設的關係。如:「明天要是下雨,我就不去了。」
  2. 要麼的簡稱。表示選擇的關係。如:「這件事要就是不做,要就是一口氣將它完成。」

要 [ yāo ]

  1. 人體軀幹的中段部分。《說文解字·舁部》:「要,身中也。」《墨子·兼愛中》:「昔者,楚靈王好士細要,故靈王之臣,皆以一飯為節。」通「腰」。
  2. 盟約。《論語·憲問》:「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三國魏·何晏·集解:「孔曰:『久要,舊約也。』」
  3. 姓。如漢代有要競。
  1. 約定、約束。《樂府詩集·卷七三·雜曲歌辭十三·古辭·焦仲卿妻》:「雖與府吏要,渠會永無緣。」
  2. 邀請。晉·陶淵明〈桃花源記〉:「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3. 求取。如:「要求」。《孟子·告子上》:「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
  4. 脅迫。如:「要挾」。《論語·憲問》:「雖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5. 攔阻、截擊。《孟子·公孫丑下》:「使數人要於路,曰:『請必無歸而造於期。』」
看 kàn/kān《國語辭典》

看 [ kàn ]

  1. 視、瞧。如:「看見」、「收看」、「偷看」。唐·李白〈清平調〉三首之三:「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
  2. 觀賞。唐·杜甫〈宿府〉詩:「永夜角聲悲自語,中天月色好誰看?」唐·王建〈醉後憶山中故人〉詩:「遇晴須看月,鬥健且登樓。」(詩文中亦讀平聲)​
  3. 拜訪、探望。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荀巨伯遠看友人疾。」
  4. 對待。如:「另眼看待」、「刮目相看」。唐·高適〈詠史〉詩:「不知天下士,猶作布衣看。」(詩文中亦讀平聲)​
  5. 估量、觀察判斷。如:「你看這法子行得通嗎?」、「看來他真是被冤枉的!」
  6. 診治。《儒林外史·第一五回》:「請醫生看你尊翁的病。」
  7. 拿取。《醒世姻緣傳·第六四回》:「我流水叫徒弟看茶與他吃了。」
  1. 用在動詞之後,表示姑且試試的語氣。如:「想想看」、「等等看」、「試試看」。《水滸傳·第四二回》:「說的是。再仔細搜一搜看。」

看 [ kān ]

  1.  
  2. (一)​2.4.之讀音。
  3. 看守。如:「看門」、「看護」、「看守」。
山水 shān shuǐ
(1).山与水。《墨子·明鬼下》:“古今之为鬼,非他也,有天鬼,亦有山水鬼神者,亦有人死而为鬼者。”《三国志·魏志·贾诩传》:“ 吴 蜀 虽蕞尔小国,依阻山水……皆难卒谋也。” 唐 柳宗元 《渔翁》诗:“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緑。”
(2).泛指有山有水的风景。《宋书·谢灵运传》:“出为 永嘉 太守。郡有名山水, 灵运 素所爱好,出守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遨。” 清 恽敬 《重修松窦庵记》:“后 陈茂才 云渠 来谈,县西山水之胜,皆远在数十里外,以暑不及游,因同游县东之 松竇 。”
(3).山水画的简称。 唐 杜甫 《存殁口号》之二:“ 郑公 粉绘随长夜, 曹霸 丹青已白头,天下何曾有山水,人间不解重驊騮。” 宋 张淏 《云谷杂记》卷四:“ 王象先 于鹅溪绢上作山水,不如意,急湔去故墨。” 清 焦循 《忆书》六:“先曾祖母 卞孺人 幼时, 卞公 无子,深爱之,延师教以诗画,遂工山水,诗画外无他好也。” 张天翼 《新生》:“ 章老先生 总炫耀他家藏的东西, 吴昌硕 刻过一幅图章送他,他还藏了一幅 倪云林 的山水,上面有 张延济 的题跋。”
(4).山中之水。《南齐书·高逸传·徐伯珍》:“山水暴出,漂溺宅舍。”《新唐书·五行志三》:“ 咸亨 四年七月, 婺州 大雨,山水暴涨,溺死五千餘人。”
(5).犹山野。 宋 王安石 《赠李士云》诗:“ 李子 山水人,而常寓城郭。” 宋 苏轼 《径山道中次韵答周长官》:“聊为山水行,遂此麋鹿性。”  ——《漢語大詞典》
倍 bèi《國語辭典》

倍 [ bèi ]

  1. 违背、反叛。《说文解字·人部》:「倍,反也。」《礼记·缁衣》:「信以结之,则民不倍。」
  2. 背向、背著。《战国策·赵策三》:「天子吊,主人必将倍殡柩。」《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
  3. 增加与原数相等的数。《孟子·公孙丑上》:「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镕裁》:「虽翫其采,不倍领袖。」
  1. 量词。计算照原数再加上一个或几个全数的单位。如:「十倍」、「六是三的两倍」、「年所得增加一倍。」
  1. 更加、益增。如:「勇气倍增」、「倍受恩宠」。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澄明(澂明)chéng míng
清朗。 唐 刘禹锡 《客有为余话登天坛遇雨之状因以赋之》诗:“山顶自澂明,人间已霶霈。”
清澈;明净。 南朝 梁元帝 《乌栖曲》:“月华似璧星如珮,流影澄明玉堂内。” 宋 梅尧臣 《寄新安通判钱学士》诗:“崖日半寒潭,澄明动朱鲤。” 郭沫若 《文艺论集·儿童文学之管见》:“儿童文学当具有秋空霁月一样的澄明,然而决不像一张白纸。”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