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歌残楚些招不来,萧瑟寒飙振林木。

何乔新明代〕《读西台恸哭记

北风怒撼龙舟覆,十万貔貅葬鱼腹。庐陵魁辅死燕山,颈血化为原草绿。

当时门下多俊材,鸟散云消那敢哭。裂冠毁冕彼何人,俯首穹庐食雠粟。

辕门从事抱孤愤,芒屩潜行严濑曲。肯随留叶立新朝,甘与方吴卧空谷。

溯风直上千仞台,采采溪毛荐寒渌。歌残楚些招不来,萧瑟寒飙振林木。

仰天长恸天亦愁,山鬼惊啼猿踯躅。冬青树下频往还,泪眼摩挲望天目。

凤逝龙亡王气消,日暮惊乌止谁屋。褰裳几度濯江浔,尚恐尘污涴吾足。

帝曰巫阳汝下招,促驾青虬归玉局。铙歌骑吹世空传,月表未成竟谁续。

毅魄虽埋神不没,仙游想在文山麓。相逢握手共欷歔,细论兴亡泪如掬。

浮云倏忽风中烛,忠义千年有馀馥。岿然荒冢钓台东,我欲乘风奠醽醁。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楚些不来萧瑟寒飙林木

歌 gē《國語辭典》

歌 [ gē ]

  1. 唱。按樂曲或節拍來發聲。如:「高歌一曲」、「引吭高歌」。《詩經·魏風·園有桃》:「心之憂矣,我歌且謠。」
  2. 頌揚。如:「歌功頌德」。《漢書·卷六二·司馬遷傳》:「夫天下稱周公,言其能論歌文武之德,宣周召之風。」唐·李白〈天長節使鄂州刺史韋公德政碑〉:「噫大塊之氣,歌炎漢之風。」
  1. 合樂的曲調。如:「民歌」、「俚歌」、「漁歌」。《書經·舜典》:「詩言志,歌永言。」《後漢書·卷八三·逸民傳·梁鴻傳》:「因東出關,過京師,作五噫之歌。」
  2. 一種詩歌體裁。屬於能唱的韻文。如〈長恨歌〉、〈子夜歌〉等。
残 ( 殘 ) cán
残 [ cán ]
  1. 害,毁坏:~害。摧~。
  2. 不完全,余下的:~余。~阳。~存。~废。~佚。苟延~喘。
  3. 凶恶:~忍。~酷。凶~。
楚些 chǔ suò
《楚辞·招魂》是沿用 楚国 民间流行的招魂词的形式而写成,句尾皆有“些”字。后因以“楚些”指招魂歌,亦泛指 楚 地的乐调或《楚辞》。 唐 牟融 《邵公母》诗:“搔首惊闻 楚 些歌,拂衣归去泪悬河……伤心独有黄堂客,几度临风咏《蓼莪》。” 宋 范成大 《公安渡江》诗:“伴愁多 楚 些,吟病独 吴 音。” 清 朱锡 《幽梦续影》:“焚香供梅,宜读 陶 诗;垂帘供兰,宜读 楚 些。” 程善之 《和孟硕狱中诗》之三:“莫倚 巫阳 歌 楚 些,杜鹃已唤不如归。”  ——《漢語大詞典》
招 zhāo《國語辭典》

招 [ zhāo ]

  1. 打手势以示意人过来。如:「招手」、「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2. 用广告、通知等公开方式使人来。如:「招生」、「招考」、「招标」。
  3. 逗、惹、引。如:「招祸」、「招惹」、「别招你妈生气!」、「饼干屑会招来蚂蚁。」《书经·大禹谟》:「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红楼梦·第一一回》:「你别在这里只管这们著,倒招的媳妇也心里不好。」
  4. 北平方言。指传染。如:「这病招人,要小心!」
  5. 承认罪状。如:「招认」、「不打自招」、「这厮口风紧得很,怎么逼都不招。」
  6. 进用。《文选·左思·咏史诗八首之二》:「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7. 使入赘。如:「招婿」。元·无名氏《鸳鸯被·第一折》:「或招或嫁,可不好那!」
  8. 寻找。《文选·左思·招隐诗二首之一》:「杖策招隐士,荒涂横古今。」
  1. 箭靶。《吕氏春秋·孟春纪·本生》:「万人操弓,共射其一招,招无不中。」
  2. 武技、手段。如:「绝招」、「耍花招」。
  3. 明显的标帜。如:「招牌」、「酒招」、「市招」。
  4. 量词。计算招术的单位。如:「一招妙计」、「双方交手三十招仍未分出胜负。」

招 [ qiáo ]

  1. 揭举、揭发。《国语·周语下》:「立于淫乱之国,而好尽言,以招人过,怨之本也。」唐·韩愈〈争法论〉:「恶为人臣招其君之过而以为名者。」

招 [ sháo ]

  1. 古代虞舜时的乐名曲称。《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禹乃与九招之乐。」同「韶 」。
不来(不來)bù lái
(1).不归。《诗·小雅·采薇》:“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朱熹 集传:“来,归也。”
(2).逸诗《貍首》的别称。因貍一名不来,故称。《汉书·郊祀志上》:“后五十年, 周灵王 即位。时诸侯莫朝 周 , 萇弘 乃明鬼神事,设射《不来》。”按《史记·封禅书》作“设射《貍首》”。 裴骃 集解引 徐广 曰:“貍,一名不来。”  ——《漢語大詞典》
萧瑟(蕭瑟)xiāo sè
(1).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宋 苏轼 《仙都山鹿》诗:“长松千树风萧瑟,仙宫去人无咫尺。” 元 许有壬 《太常引》词:“红衣縹緲,清风萧瑟,半醉岸乌巾。” 曹禺 《原野》第三幕:“靠左偏前是一棵直挺挺的白杨,树叶在上面萧瑟作响。”
(2).凋零;冷落;凄凉。《楚辞·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唐 杜甫 《北征》诗:“靡靡踰阡陌,人烟眇萧瑟。” 明 杨珽 《龙膏记·传情》:“你秋色将临,能无萧瑟之感。” 老舍 《四世同堂》四三:“秋给 北平 的城郊带来萧瑟,使它变成触目都是秋色,一点也不像一个大都市的外围了。”
(3).稀疏。 唐 唐扶 《使南海道长沙题道林岳麓寺》诗:“萧瑟两鬢吾能髡,逢迎侯伯转觉贵。”  ——《漢語大詞典》
寒飙(寒飈)hán biāo
寒冷的大风。 晋 袁山松 《菊》诗:“灵菊植幽崖,擢颖凌寒飈。” 明 许承钦 《风行至南阳湖》诗:“寒飈作意送征航,芦荻森森叫鴰鶬。” 刘大白 《春雪》诗:“让寒飈卷将冻雨,重来称霸。”  ——《漢語大詞典》
振 zhèn《國語辭典》

振 [ zhèn ]

  1. 举起。《文选·贾谊·过秦论》:「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唐·王勃〈上刘右相书〉:「朽索充羁,不收奔马之逸;轻缗振网,或随吞舟之势。」
  2. 摇动、抖动。《诗经·豳风·七月》:「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楚辞·王襃·九怀·尊嘉》:「秋风兮萧萧,舒芳兮振条。」
  3. 奋发。如:「士气大振」、「萎靡不振」。
  4. 震撼。如:「威振天下」。唐·孟郊〈感怀〉诗八首之一:「秋气悲万物,惊风振长道。」通「震」。
  5. 发放、开放。《左传·文公十六年》:「自庐以往,振廪同食。」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情采》:「夫水性虚而论漪结,木性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
  6. 救济、救助。《礼记·月令》:「命有司发仓廪,赐贫穷,振乏绝。」《战国策·燕策三》:「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通「赈」。
  1. 姓。如宋代有振纪。

振 [ zhēn ]

  1. 参见「振振」(二)​条。
林木 lín mù
(1).树林。《荀子·劝学》:“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 三国 魏 曹植 《上疏陈审举之义》:“蚌蛤浮翔於 淮 泗 ,鼲鼬讙譁於林木。” 宋 文天祥 《翠玉楼晚雨》诗:“林木蔽亏烟断续,江流曲折雨横斜。”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四·郑刺史祠》:“比紆廻出林木,日已将夕。”
(2).木材。《墨子·杂守》:“重五斤已上诸林木,渥水中,无过一茷。” 孙诒让 间诂:“重五斤以上谓材木之小者。”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