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晴明晦冥俱可观,刍拳有时荐藜藿。

刘过宋代〕《古诗

凉生见砚窗未糊,秋风射入如相呼。
床头吴钩作龙吼,便欲乘此捣穹庐。
丈夫诗胆如斗大,摩挲笑与歌楚些。
生平柔肠作铁坚,挑尽寒灯拥襟坐。
撞钟打鼓天欲明,鸦未知晓鸡先惊。
夜来有雨不须问,听取窗前蕉叶声。
老僧惯间定较可,山色朦胧半烟销,
玉簪委地怕禁持,消息雨中弹指过。
前回十日得一晴,远山松桧如泼青。
痴云冉冉自辟易,半江滚滚金龙生。
桂花毕竟终燥薄。强出婵娟懒梳掠。
正缘久不见去生,事半苏中扫萧索。
人言快意难得时,世间乐事须生悲。
转头泼墨天地黑,依然雨脚如丝垂。
山翁岂识神龙志,特地霖淫阻游意。
不知金鸭香篆长,拥鼻犹可看文戏。
重重叠叠添青苍,谁谓浓翠绕丛篁。
草木过湿有香意,衣笼笃褥篝龙汤。
峭岩万丈苔斑驳,日固甚佳雨不恶。
晴明晦冥俱可观,刍拳有时荐藜藿。
爱山之痴如爱诗,或日或雨皆足奇。
君不见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晴明晦冥可观有时藜藿

晴明 qíng míng
晴朗;明朗。 唐 宋之问 《雨从箕山来》诗:“晴明西峰日,緑縟南溪树。”《三国演义》第四八回:“时 建安 十三年冬十一月十五日,天气晴明,平风静浪。”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杜甫与岑参》:“船开出去,天候忽然晴明,船家十分高兴。”  ——《漢語大詞典》
晦冥 huì míng
昏暗;阴沉。《史记·高祖本纪》:“是时雷电晦冥, 太公 往视,则见蛟龙於其上。” 唐 李白 《梁甫吟》:“三时大笑开电光,倏烁晦冥起风雨。” 元 刘埙 《隐居通议·鬼神》:“暴风急雨忽至,雷电随之,渐觉晦冥。”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杜甫的阶级意识》:“ 乾元 二年三月,两军战于 安阳河 北,大风忽起,吹沙拔木,天地晦冥,咫尺不辨。”  ——《漢語大詞典》
俱 jù《國語辭典》

俱 [ jù ]

  1. 偕、同、一起。《庄子·天运》:「道可载而与之俱也。」《史记·卷七七·魏公子传》:「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俱,此人力士。」
  1. 皆、都、全。如:「一应俱全」、「万事俱备」。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俱 [ ​jū ]

  1. (一)​之又音。
可观(可觀)kě guān
(1).可以看;值得看。《易·序卦》:“物大然后可观。” 宋 苏轼 《超然台记》:“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字画尚可观,文殊鄙俚。” 洪深 《劫后桃花》十八:“一路上果木树正是开花的时候,着实可观呢。”
(2).优美。 唐 元稹 《叙诗寄乐天书》:“其中有旨意可观,而词近古往者,为古讽。”《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五:“我看这孩子仪容可观,説话伶俐。”
(3).指达到较高的程度。 晋 陶潜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诗:“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 明 陆深 《停骖录摘抄》:“﹝ 刘名健 ﹞相 孝庙 首尾二十年,相业甚可观。” 丁玲 《阿毛姑娘》第一章二:“其实单凭屋前的一百多株桑树,每年进款也就够可观的了。”  ——《漢語大詞典》
刍 ( 芻 ) chú
刍 [ chú ]
  1. 喂牲畜的草,亦指用草料喂牲口:~秣(饲养牛马的草料)。反~。
  2. 割草:~荛(割草称“刍”,打柴称“”。指割草打柴的人。后常用作向人陈述意见的谦辞)。~言(常用来谦称自己的言论)。~议(同“刍言”)。
  3. 草把:~灵(古代送葬用的茅草扎的人马)。
拳 quán《國語辭典》

拳 [ quán ]

  1. 手屈指卷握成的形状。如:「双手握拳。」、「挥拳打人。」
  2. 一种徒手搏击的武术。如:「打拳」、「太极拳」、「少林拳」。
  3. 量词。计算拳头出击的单位。如:「他连挥三拳,全部落空。」
  4. 姓。如春秋时卫国有拳弥。
  1. 弯曲。如:「拳起腿来。」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时又患疥,手不得拳,膝不得屈。」唐·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
有时(有時)yǒu shí
(1).有时候。表示间或不定。《周礼·考工记·序》:“天有时以生,有时以杀;草木有时以生,有时以死。” 唐 张乔 《滕王阁》诗:“叠浪有时有,閒云无日无。”《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 满生 心里反悔 凤翔 多了 焦 家这件事,却也有时念及,心上有些遣不开。”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二三:“ 夏世富 把他从一个游乐场带到另一个游乐场,有时坐下来看一阵,有时站在那里停一会。”
(2).谓有如愿之时。 唐 李白 《行路难》诗之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掛云帆济沧海。” 唐 刘云 《婕妤怨》诗:“秋扇尚有时,妾身永微贱!”  ——《漢語大詞典》
荐 ( 薦 ) jiàn《國語辭典》

荐 [ jiàn ]

  1. 草席。《说文解字·艸部》:「荐,荐席也。」
  1. 逐水草的、游牧的。《左传·襄公四年》:「戎狄荐居,贵货易土。」
  2. 屡次、频仍。《左传·僖公十三年》:「晋荐饥,使乞籴于秦。」《晋书·卷二六·食货志》:「兵革屡兴,荒馑荐及。」
  1. 推举。如:「推荐」。同「荐 」。
藜藿 lí huò
(1).藜和藿。亦泛指粗劣的饭菜。《韩非子·五蠹》:“糲粢之食,藜藿之羹。”《文选·曹植〈七启〉》:“予甘藜藿,未暇此食也。” 刘良 注:“藜藿,贱菜,布衣之所食。” 明 王宠 《送钱太常元抑祠祭显陵》:“我辈饱藜藿,散发从 箕 潁 。” 闻一多 《奇迹》诗:“这心是真饿得慌,我不能不节省点,把藜藿权当作膏粱。”
(2).指贫贱的人。 南朝 梁 江淹 《效阮公诗》之十一:“藜藿应见弃,势位乃为亲。”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