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南 nán/nā《國語辭典》
南 [ nán ]
名- 方位名。与「北」相对。如:「坐北朝南」、「大江南北」。《诗经·小雅·何人斯 》:「胡不自南?」
- 南方的乐曲。《礼记·文王世子》:「胥鼓南。」汉·郑玄·注:「南,南夷之乐也。」
- 姓。如唐代有南霁云。
- 向南行、向南移动。《周礼·地官·大司徒》:「日南则景短,多暑。」《宋史·卷四二八·道学传二·杨时传》:「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
- 南边的。如:「南岸」、「南极」。《陈书·卷二一·王固传》:「魏人以南人嗜鱼,大设罟网。」
南 [ ná ]
- 参见「南无 」条。
滇 diān《國語辭典》
滇 [ diān ]
名- 大陆地区云南省的简称。秦汉时,云南省为滇国地,故简称为「滇」。
- 湖泊名。参见「滇池 」条。
- 国名。战国时楚威王大将庄𫏋所建,故址在今大陆地区云南省东部滇池附近。
- 姓。如汉代有滇零、滇良。
六月 liù yuè
《诗·小雅》篇名。序云:“《六月》, 宣王 北伐也。”《国语·晋语四》:“ 秦伯 赋《六月》。” 韦昭 注:“《六月》,道 尹吉甫 佐 宣王 征伐,復 文 武 之业。《小雅》其诗云:‘王于出征,以匡王国。’二章曰:‘以佐天子。’三章曰:‘共武之服,以定王国。’此言 重耳 为君,必霸诸侯以匡佐天子。”后多用以指卫国定乱的正义之师。《乐府诗集·郊庙歌辞七·梁郊祀乐章》:“白日体无私,皇天辅有德。七旬罪已服,六月师方克。” 明 夏完淳 《大哀赋》:“於是竿木羣兴,风云毕会,兴六月之师,振九天之鋭。” ——《漢語大詞典》
朱夏 zhū xià
夏季。《尔雅·释天》:“夏为朱明。” 三国 魏 曹植 《槐赋》:“在季春以初茂,践朱夏而乃繁。”《旧五代史·梁书·末帝纪下》:“况青春告谢,朱夏已临。” 清 唐孙华 《夏日园居杂咏》之十二:“三年客里逢朱夏,一月天边盼素秋。” ——《漢語大詞典》
凉 ( 涼 ) liáng/liàng《國語辭典》
- 「凉 」的异体字。
叠叠(疊疊)dié dié
亦作“迭叠”。 层层重迭貌。 南朝 宋 鲍照 《拟行路难》之十四:“高坟叠叠满山隅,长袖纷纷徒竞世。” 明 许潮 《武陵春》:“青山叠叠水潺潺,水自悠悠山自闲。” 冰心 《新诗发展的康庄大道》:“工人到了 丹江 口,迭迭青山齐发抖。” ——《漢語大詞典》
云岚(雲嵐)yún lán
山中云雾之气。 唐 白居易 《春游二林寺》诗:“熙熙风土暖,蔼蔼云嵐积。” 元 张雨 《登善精舍葺治苟完七小诗以写予怀》之二:“深结云嵐为保障,賸培松竹当儿孙。”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四:“ 吴竹屿 《曇香阁词》,如水木之清华,云嵐之秀润,高者亦 湘云 流亚。” ——《漢語大詞典》
浮 fú《國語辭典》
浮 [ fú ]
动- 漂在水上或飘在空中。如:「漂浮」、「悬浮」。《诗经·小雅·菁菁》:「泛泛杨舟,载沉载浮。」唐·陈羽〈喜雪上窦相公〉诗:「千门万户雪花浮,点点无声落瓦沟。」
- 显现。如:「浮现」、「脸上浮著微笑。」
- 超过。如:「人浮于事」。《礼记·坊记》:「故君子与其使食浮于人也,宁使人浮于食。」
- 在水上或空中的。如:「富贵于我如浮云」。《文选·左思·吴都赋》:「陵鲤若兽,浮石若桴。」
- 表面的。如:「浮土」、「浮面」。
- 虚而不实的。如:「浮名」、「浮文」。
- 轻佻、不沉著。如:「轻浮」、「心浮气躁」。
浮 [ fóu ]
- (一)之又音。
晓光(曉光)xiǎo guāng
清晨的日光。 南朝 梁简文帝 《侍游新亭应令》诗:“晓光浮野映,朝烟承日迴。” 唐 杜荀鹤 《秋日寄吟友》诗:“蝉树生寒色,渔潭落晓光。” 孙景瑞 《红旗插上大门岛》:“晓光渐渐显露了。”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