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八桂提封接九疑,宝坊游览负心期。

丁谓宋代〕《桂林资圣寺

八桂提封接九疑,宝坊游览负心期。
栴檀未睹生天像,琬琰空传置寺碑。
白玉毫光应照我,黄金色相竟留谁。
灵川他日香云里,莫道凡夫见佛迟。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八桂提封九疑宝坊游览负心

八桂 bā guì
(1).八株桂树。《山海经·海内南经》:“桂林八树,在 番隅 东。” 郭璞 注:“八树而成林,言其大也。 番隅 ,今 番隅县 。” 晋 孙绰 《游天台山赋》:“八桂森挺以凌霜,五芝含秀而晨敷。”
(2). 广西 的代称。 南朝 梁 沈约 《齐司空柳世隆行状》:“临 姑苏 而想 八桂 ,登 衡山 而望 九疑 。” 唐 韩愈 《送桂州严大夫》诗:“苍苍森 八桂 ,兹地在 湘 南。” 明 杨基 《忆弟》诗:“ 青州 信息稀, 八桂 音书絶。”  ——《漢語大詞典》
提封 tí fēng
(1).通共;大凡。《汉书·刑法志》:“一同百里,提封万井。” 王先谦 补注引 王念孙 曰:“《广雅》曰:‘提封,都凡也。’都凡者,犹今人言大凡,诸凡也……都凡与提封一声之转,皆是大数之名。提封万井,犹言通共万井耳。”《汉书·食货志上》:“地方百里,提封九万顷。”
(2).犹版图,疆域。 隋 薛道衡 《老氏碑》:“ 牂牱 、 夜郎 之所, 靡汉 、 桑乾 之地,咸被声教,并入提封。”《旧唐书·东夷传·高丽》:“ 辽东 之地, 周 为 箕子 之国, 汉 家 玄菟郡 耳! 魏 晋 已前,近在提封之内,不可许以不臣。” 明 郑若庸 《玉玦记·掳掠》:“长驱胡骑剪提封,谁夺龙沙斩将功。” 清 顾炎武 《海上》诗之三:“南营 乍浦 北 南沙 ,终古提封属 汉 家。”  ——《漢語大詞典》
接 jiē《國語辭典》

接 [ jiē ]

  1. 交合、相触。如:「交头接耳」、「短兵相接」、「四目相接」。《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2. 交际、招待。如:「迎接」、「接待」。《孟子·万章下》:「其交也以道,其接也以礼。」《史记·卷八四·屈原贾生传》:「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3. 收、受。如:「接纳」、「接电话」、「接到来信」。
  4. 承受、托住。如:「接招」、「接住他投来的球。」《三国演义·第一七回》:「遂自下马接土填坑。」
  5. 连续、连接。如:「接续」、「接骨」、「接枝」、「接电线」、「上气不接下气」。
  6. 替换使延续。如:「接替」、「接班」、「接棒」、「接力赛」。
  1. 姓。如汉代有接昕。
九疑 jiǔ yí
亦作“ 九嶷 ”。
(1).山名。在 湖南 宁远县 南。《山海经·海内经》:“南方 苍梧 之丘, 苍梧 之渊,其中有 九嶷山 , 舜 之所葬,在 长沙 零陵 界中。” 郭璞 注:“其山九谿皆相似,故云‘九疑’。”《史记·五帝本纪》:“﹝ 舜 ﹞葬於 江 南 九疑 ,是为 零陵 。” 唐 李涉 《寄荆娘写真》诗:“ 苍梧 九疑 在何处,斑斑竹泪连 瀟湘 。” 金 元好问 《湘夫人咏》:“ 九疑山 高猿夜啼,竹枝无声堕残露。” 陈毅 《过太行山书怀》诗:“突围到 章贡 ,埋伏到 九嶷 。”
(2).指 九疑山 之神。《楚辞·离骚》:“百神翳其备降兮,九疑繽其并迎。” 王逸 注:“言 巫咸 得己椒糈,则将百神蔽日来下, 舜 又使 九疑 之神,纷然来迎。”  ——《漢語大詞典》
宝坊(寶坊)bǎo fāng
对寺院的美称。《大集经·璎珞品》:“尔时世尊,至宝坊中昇师子座。” 南朝 梁简文帝 《答湘东王书》:“鸣银鼓於宝坊,转金轮於香地。” 唐 李峤 《为魏国北寺西寺请迎寺额表》:“襜帷辙跡之所,尽建宝坊;南北东西之域,咸修法宇,佛刹周於天壤,寺名因於国号。” 宋 黄庭坚 《题落星寺》诗:“星宫游空何时落?着地亦化为宝坊。”  ——《漢語大詞典》
游览(遊覧)yóu lǎn
见“ 游览 ”。  ——《漢語大詞典》
负心(負心)fù xīn
(1).违心。 汉 王符 《潜夫论·遏利》:“虽有南面之尊,公侯之位,德义有殆,礼仪不班,挠志如芷,负心若芬,固弗为也。” 彭铎 校正:“挠,曲也。负,背也。两句即‘挠如芷之志,负若芬之心’。”《文选·谢灵运〈初去郡〉诗》:“牵丝及 元兴 ,解龟在 景平 。负心二十载,於今废将迎。” 李善 注引 嵇康 《幽愤诗》:“内负宿心。”
(2).背弃情谊(多指转移爱情)。 晋 葛洪 《抱朴子·对俗》:“民间君子,犹内不负心,外不愧影,上不欺天,下不食言。” 唐 蒋防 《霍小玉传》:“我为女子,薄命如斯;君是丈夫,负心若此。”《红楼梦》第一○四回:“你还不知道我的心和他的心么?都为的是 林姑娘 。你説我并不是负心,我如今叫你们弄成了一个负心的人了!” 张天翼 《报复》:“我去保证一个遗弃我的女人,我去保证一个负心的女人?”  ——《漢語大詞典》
期 qī/jī《國語辭典》

期 [ qí ]

  1. 约定。如:「不期而遇」。《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羽乃与期洹水南殷虚上。」三国魏·曹丕〈秋胡行〉:「朝与佳人期,日夕殊不来。」
  2. 希冀、盼望。如:「期待」、「期望」。宋·欧阳修〈纵囚论〉:「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必能也。」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三折》:「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
  1. 时、日,或经约定的时、日。如:「时期」、「日期」、「限期」、「后会有期」。唐·李益〈江南词〉:「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元·白朴《墙头马上·第二 折》:「我今日与小姐赴期去来。」
  2. 一段时间。如:「假期」、「学期」、「潜伏期」、「危险期」。
  3. 限度。《诗经·小雅·南山有台》:「乐只君子,万寿无期。」唐·白居易〈长恨歌〉:「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4. 量词。计算事物分期的单位。如:「训练计划一年分为四期。」、「这本杂志已出版五卷六十期。」

期 [ jī ]

  1. 一周年。《论语·阳货》:「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三国志·卷二九·魏书·方技传·华佗传》:「此病后三期当发,遇良医乃可济救。」
  2. 丧服中期服的简称。《文选·李密·陈情表》:「外无期功彊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期 [ ​qī ]

  1. (一)​之又音。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