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上少年多意气,弯弓徒自诧功名。
夜关不锁戍无兵,负贩行歌乐太平。绿野牛羊新牧地,颓垣烟草古边城。
山川自昔留形势,基业今谁问战争。陇上少年多意气,弯弓徒自诧功名。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陇上(隴上)lǒng shàng
泛指今 陕北 、 甘肃 及其以西一带地方。 晋 傅玄 《惟庸蜀》诗:“ 姜维 屡寇边, 陇上 为荒芜。”《晋书·刘曜载记》:“右军 刘干 攻 平襄 ,克之, 陇上 诸县悉降。” 宋 蔡挺 《喜迁莺》词:“ 汉 马嘶风,边鸿叫月, 陇上 铁衣寒早。” ——《漢語大詞典》
少年 shào nián
不几年。《后汉书·西南夷传·滇》:“初到郡,米斛万钱,渐以仁恩,少年间,米至数十云。” 李贤 注:“少年,未多年也。”
(1).古称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韩非子·内储说上》:“ 郑 少年相率为盗,处於 雚泽 。” 三国 魏 曹植 《送应氏》诗之一:“不见旧耆老,但覩新少年。” 唐 高适 《邯郸少年行》:“且与少年饮美酒,往来射猎西山头。”《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两人都是出羣才学,英鋭少年。”
(2).今称介于童年与青年之间的年纪以及这样年纪的人。 谢觉哉 《观花小记》:“ 重庆 市团委……赠送我们以少年工厂制的模型和青年作家的木刻等。”《〈艾青诗选〉自序二》:“从少年时代起,我从美术中寻求安慰。”
(3).年轻,年轻时。 汉 刘向 《列女传·陈寡孝妇》:“母曰:‘吾怜汝少年早寡也。’” 宋 辛弃疾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説愁。” 柳杞 《好年胜景》:“那 吴松明 老人是全社有名的活跃人物,他少年穷困,学过唱大鼓书。” ——《漢語大詞典》
(1).古称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韩非子·内储说上》:“ 郑 少年相率为盗,处於 雚泽 。” 三国 魏 曹植 《送应氏》诗之一:“不见旧耆老,但覩新少年。” 唐 高适 《邯郸少年行》:“且与少年饮美酒,往来射猎西山头。”《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两人都是出羣才学,英鋭少年。”
(2).今称介于童年与青年之间的年纪以及这样年纪的人。 谢觉哉 《观花小记》:“ 重庆 市团委……赠送我们以少年工厂制的模型和青年作家的木刻等。”《〈艾青诗选〉自序二》:“从少年时代起,我从美术中寻求安慰。”
(3).年轻,年轻时。 汉 刘向 《列女传·陈寡孝妇》:“母曰:‘吾怜汝少年早寡也。’” 宋 辛弃疾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説愁。” 柳杞 《好年胜景》:“那 吴松明 老人是全社有名的活跃人物,他少年穷困,学过唱大鼓书。” ——《漢語大詞典》
多 duō《國語辭典》
多 [ duō ]
形- 丰富、不少。如:「多事之秋」、「友直、友谅、友多闻。」《文选·潘岳·杨荆州诔》:「多才丰艺,强记洽闻。」
- 有余。如:「一年多」、「十万多人」。
- 经常。如:「多读多写」。《文选·孔融·荐祢衡表》:「若衡等辈,不可多得。」
- 非常。表程度高。如:「多谢」、「好得多」、「快得多」。
- 大部分。表数量大。《孟子·梁惠王下》:「诸侯多谋伐寡人者。」《洛阳伽蓝记·卷四·法云寺》:「王侯第宅,多题为寺。」
- 过分、不必要。如:「多疑」、「多管闲事」。
- 只、只是。《论语·子张》:「多见其不知量也。」唐·徐凝〈独住僧〉诗:「多应独住山林惯,唯照寒泉自剃头。」
- 称美、称赞。《史记·卷一○○·季布传》:「当是时,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朱家亦以此名闻当世。」《汉书·卷六八·霍光传》:「众庶莫不多光。」
- 胜、超过。明·汤显祖《紫箫记·第一○出》:「想他才似相如,貌多王粲。」
- 姓。如商代有多父鼎。
多 [ duó ]
副- 何等、如何。表疑问、感叹的语气。如:「多好」、「多高」、「带大一个孩子是多么不容易啊!」
意气(意氣)yì qì
(1).志向与气概。《管子·心术下》:“是故意气定,然后反正。” 南朝 宋 袁淑 《效曹子建〈白马篇〉》:“意气深自负,肯事郡邑权?”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岳侯追封》:“意气如 祖豫州 ,而誓清 冀 朔 。” 清 侯方域 《送何子归金陵序》:“是时余与 何子方 少年,意气甚鋭。”
(2).精神;神色。《晏子春秋·问上十》:“寡人意气衰,身病甚。”《史记·李将军列传》:“会日暮,吏士皆无人色,而 广 意气自如。” 宋 沈辽 《奉陪颖叔赋吐绶鸟》诗:“方其振舞时,意气艷且闲。” 清 钱谦益 《尹嘉宾父延绶加赠奉政大夫湖广按察司佥事制》:“家无担石,而眉稜之意气燁然。”
(3).志趣。 唐 杜甫 《赠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韵》:“由来意气合,直取性情真。” 明 袁宏道 《与梅客生书》:“家弟自 云中 归,极口称 梅开府 才略盖世,识见絶伦,且意气投合,不减 庞道玄 之遇 于节使 也。” 清 黄鷟来 《赠陈省斋》诗之三:“丈夫意气合,千金非所珍。”参见“ 意气相得 ”。
(4).情谊,恩义。 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曩者辱赐书,教以慎於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懃懃恳恳。” 唐 骆宾王 《帝京篇》:“故人有湮沦,新知无意气。”《古今小说·葛令公生遣弄珠儿》:“大丈夫意气相许,头颅可断,何况一妾!” 清 邵长蘅 《沛县官舍留别杨简庵表兄》诗:“感君意气与君好,流连累月开怀抱。”
(5).气象。 汉 班固 《白虎通·朝聘》:“朝贺以正月何?岁首意气改新,欲长相保,重本正始也。”
(6).馈送财礼。 汉 王符 《潜夫论·爱日》:“百姓废农桑,而趋府庭者,非朝晡不得通,非意气不得见。”《隋书·礼仪志四》:“人事意气,干乱奉公,外内溷淆,纲维不设,所宜纠劾。”
(7).情绪。 元 白朴 《墙头马上》第四折:“我心中意气怎消除?”《西游补》第十三回:“你还不知那 秦汉 ,当时的意气如今消释了。” 曹禺 《日出》第一幕:“这是你的真心话,没有一点意气作用么?”
(8).指文学与艺术作品的气势。 宋 欧阳修 《黄梦升墓志铭》:“子知我者,乃肯出其文读之,博辨雄伟,意气奔放,犹不可御。”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四:“观上人画,如閲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 ——《漢語大詞典》
(2).精神;神色。《晏子春秋·问上十》:“寡人意气衰,身病甚。”《史记·李将军列传》:“会日暮,吏士皆无人色,而 广 意气自如。” 宋 沈辽 《奉陪颖叔赋吐绶鸟》诗:“方其振舞时,意气艷且闲。” 清 钱谦益 《尹嘉宾父延绶加赠奉政大夫湖广按察司佥事制》:“家无担石,而眉稜之意气燁然。”
(3).志趣。 唐 杜甫 《赠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韵》:“由来意气合,直取性情真。” 明 袁宏道 《与梅客生书》:“家弟自 云中 归,极口称 梅开府 才略盖世,识见絶伦,且意气投合,不减 庞道玄 之遇 于节使 也。” 清 黄鷟来 《赠陈省斋》诗之三:“丈夫意气合,千金非所珍。”参见“ 意气相得 ”。
(4).情谊,恩义。 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曩者辱赐书,教以慎於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懃懃恳恳。” 唐 骆宾王 《帝京篇》:“故人有湮沦,新知无意气。”《古今小说·葛令公生遣弄珠儿》:“大丈夫意气相许,头颅可断,何况一妾!” 清 邵长蘅 《沛县官舍留别杨简庵表兄》诗:“感君意气与君好,流连累月开怀抱。”
(5).气象。 汉 班固 《白虎通·朝聘》:“朝贺以正月何?岁首意气改新,欲长相保,重本正始也。”
(6).馈送财礼。 汉 王符 《潜夫论·爱日》:“百姓废农桑,而趋府庭者,非朝晡不得通,非意气不得见。”《隋书·礼仪志四》:“人事意气,干乱奉公,外内溷淆,纲维不设,所宜纠劾。”
(7).情绪。 元 白朴 《墙头马上》第四折:“我心中意气怎消除?”《西游补》第十三回:“你还不知那 秦汉 ,当时的意气如今消释了。” 曹禺 《日出》第一幕:“这是你的真心话,没有一点意气作用么?”
(8).指文学与艺术作品的气势。 宋 欧阳修 《黄梦升墓志铭》:“子知我者,乃肯出其文读之,博辨雄伟,意气奔放,犹不可御。”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四:“观上人画,如閲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 ——《漢語大詞典》
弯弓(彎弓)wān gōng
(1).挽弓;拉弓。 汉 贾谊 《过秦论》上:“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唐 崔融 《拟古》诗:“拔剑斩长榆,弯弓射小棘。” 明 李梦阳 《豆莝行》:“弯弓值冻不敢发,昔何猛毅今何懦?” 毛泽东 《沁园春·雪》词:“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2).谓原相友善者反目成仇。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十一:“初, 舒 为县尉,坐手杀人停废, 无尽 为御史,言其才可用,乃得改官,至是乃尔,士论恶之……弯弓成俗,亦何足多怪。”《古今小说·吴保安弃家赎友》:“酒肉弟兄千箇有,落难之中无一人。还有朝兄弟,暮仇敌,纔放下酒杯,出门便弯弓相向。”
(3).弯曲成弓形。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四章:“老头把饭端了上来, 余敬唐 就弯弓着背走出去了。” ——《漢語大詞典》
(2).谓原相友善者反目成仇。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十一:“初, 舒 为县尉,坐手杀人停废, 无尽 为御史,言其才可用,乃得改官,至是乃尔,士论恶之……弯弓成俗,亦何足多怪。”《古今小说·吴保安弃家赎友》:“酒肉弟兄千箇有,落难之中无一人。还有朝兄弟,暮仇敌,纔放下酒杯,出门便弯弓相向。”
(3).弯曲成弓形。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四章:“老头把饭端了上来, 余敬唐 就弯弓着背走出去了。” ——《漢語大詞典》
徒 tú《國語辭典》
徒 [ tú ]
動- 步行。《說文解字·辵部》:「徒,步行也。」《易經·賁卦·初九》:「賁其趾,舍車而徒。」
- 步卒、兵卒。《詩經·魯頌·閟宮》:「公徒三萬。」《左傳·隱公四年》:「諸侯之師,敗鄭徒兵,取其禾而還。」
- 人,多指壞人。如:「暴徒」、「匪徒」、「不法之徒」。
- 服膺、信仰某一宗教或學說的人。如:「信徒」、「教徒」、「基督徒」、「佛教徒」。
- 門人、弟子。如:「學徒」、「門徒」、「徒弟」。《論語·先進》:「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 一種拘禁犯人,強服勞役的刑罰。如:「無期徒刑」、「他被判有期徒刑二年,得併科罰金。」
- 空的,不憑藉什麼的。如:「徒手搏虎」、「徒手體操」。
- 但、僅。如:「徒增煩惱」。《孟子·公孫丑上》:「非徒無益,而又害之。」漢·曹操〈讓縣自明本志令〉:「孤非徒對諸君說此也,常以語妻妾,皆令深知此意。」
- 白白的、平白。如:「徒然」、「徒勞無功」、「徒託空言」。漢·無名氏〈長歌行〉:「少小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 卻、竟然。《莊子·天地》:「吾聞之夫子,事求可,功求成,用力少,見功多者,聖人之道。今徒不然。」《荀子·子道》:「吾以夫子為無所不知,夫子徒有所不知。」
自 zì《國語辭典》
自 [ zì ]
名- 起源的地方。如:「其来有自」。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自,自之通训当为始。」《礼记·中庸》:「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以入德也。」
- 姓。如明代有自勖。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己身。如:「自言自语」、「自给自足」、「自以为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 他人瓦上霜。」
- 主动。如:「自觉」、「自愿」。
- 本来。唐·白居易〈嵩阳观夜奏霓裳〉诗:「开元遗曲自凄凉,况近秋天调是商。」
- 自然、当然。如:「自不待言」、「公道自在人心」。《老子·第五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红楼梦·第四回》:「姊姊们暮年相见,自不必说悲喜交集,泣笑叙阔一番。」
- 依然。唐·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 从、由。如:「自古以来」、「自远而近」。《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唐·柳宗元〈石渠记〉:「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
- 如果,表示假设的语气。《左传·成公十六年》:「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
- 虽然。《礼记·檀弓下》:「自吾母而不得吾情,吾恶乎用吾情?」《史记·卷三○·平准书》:「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诧 ( 詫 ) chà
诧 [ chà ]
- 惊讶,觉得奇怪:~谔。~异。惊~。~为奇事。
- 诳,欺骗:甘言~语(甜言蜜语,诳骗人的话)。
功名 gōng míng
(1).功业和名声。《庄子·山木》:“削迹损势,不为功名。” 成玄英 疏:“削除圣迹,损弃权势,岂存情於功绩,以留意於名誉!”《史记·管晏列传》:“吾幽囚受辱, 鲍叔 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宋 岳飞 《满江红》词:“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续范亭 《莫干山》诗:“寳剑不存池水沸,三十功名赋等闲。”
(2).旧指科举称号或官职名位。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不以功名为念,五经三史何曾想。”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三》:“朴者株守课册,以求功名,致读书之人十无二三能解事。” 巴金 《家》十三:“他从前怎样苦学出身,得到功名,做了多年的官。” ——《漢語大詞典》
(2).旧指科举称号或官职名位。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不以功名为念,五经三史何曾想。”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三》:“朴者株守课册,以求功名,致读书之人十无二三能解事。” 巴金 《家》十三:“他从前怎样苦学出身,得到功名,做了多年的官。”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