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朝尚仁俭,供养事殊古。

韩维宋代〕《会圣宫

驱车□□□,回首望陵树。
冈原何郁盘,左右瞰龙□。
□□□□□,□此延真驭。
冠山崇朱堂,面洛□□□。
□□□□璧,铁马有馀怒。
深沉风尘表,想□□□□。
□朝尚仁俭,供养事殊古。
充邑无豪宗,埋枕废嫔御。
寂寞歌舞音,飞花乱红素。
小臣骇奇观,怳若梦帝所。
巍巍列圣业,欲颂惭非甫。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尚仁供养

朝 zhāo/cháo《國語辭典》

朝 [ zhāo ]

  1. 早晨。如:「春朝」。《詩經·小雅·何草不黃》:「哀我征夫,朝夕不暇。」《論語·里仁》:「朝聞道,夕死可矣。」
  2. 日、天。如:「有朝一日」、「成功在今朝」。《孟子·告子下》:「雖與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3. 姓。如隋代有朝景煥。
  1. 有活力的。如:「朝氣蓬勃」。

朝 [ cháo ]

  1. 古代見人皆稱「朝」。多用於卑見尊、下見上。如臣下進見君長、晚輩問候長輩。諸侯相拜見也稱為「朝」。《國語·魯語下》:「公父文伯退朝,朝其母,其母方績。」《孟子·公孫丑下》:「孟子將朝王。」
  2. 參拜神明。如:「朝聖」、「朝山」。《花月痕·第三回》:「前年三月初三夜,忽來與我作別,說要去南海朝觀音。」
  3. 對、向。如:「朝東」、「朝前」。
  1. 舊時君王聽政、辦事的地方。如:「朝廷」。《孟子·梁惠王上》:「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朝。」
  2. 某一世系帝王的統治時期,或某位君王的統治時期。如:「漢朝」、「唐朝」、「崇禎朝」。
  3. 姓。如隋代有朝景煥。
尚仁
隋书音乐志咸池始奏德尚仁  ——《韵府拾遗 真韵》
俭 ( 儉 ) jiǎn
俭 [ jiǎn ]
  1. 节省,不浪费:~省。~朴。勤~。克勤克~。
  2. 贫乏,歉收:~月。~岁。~腹(腹中空虚,喻知识贫乏)。
供养(供養)gòng yǎng
(1).指奉养的物品。《战国策·韩策二》:“臣有老母,家贫,客游以为狗屠,可旦夕得甘脆以养亲。亲供养备,义不敢当 仲子 之赐。”《礼记·月令》:“﹝季秋之月﹞收禄秩之不当,供养之不宜者。” 郑玄 注:“熊蟠之属。”
(2).培养,滋养。《左传·昭公十二年》:“内外倡和为忠,率事以信为共,供养三德为善。”
(3).赡养,侍奉。《汉书·翟方进传》:“身既富贵,而后母尚在, 方进 内行修饰,供养甚篤。” 晋 李密 《陈情事表》:“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明 都穆 《都公谈纂》卷上:“ 潞公 吴夫人 尚在,年已八十,瞽双目,无人供养。”
(4).泛指养活。《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 焦大郎 ﹞尽心竭力,供养着他两个。” 曹禺 《王昭君》第二幕:“难道皇帝不也是要百姓们供养。”
(5).奉祀;摆设供品。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中元节》:“十五日供养祖先素食。”《清平山堂话本·合同文字记》:“ 张学究 夫妻两口儿,打点祭物,同 安住 去坟上祭扫;到坟前,将祭物供养。”
(6).指供品。《西游记》第四五回:“想是 三清爷爷 圣驾降临,受用了这些供养。”
(7).佛教称以香花、明灯、饮食等资养三宝(佛、法、僧)为“供养”,并分财供养、法供养两种。香花、饮食等为财供养;修行、利益众生叫法供养。供养就是礼佛,或施舍僧人、斋僧的意思。  ——《漢語大詞典》
事 shì《國語辭典》

事 [ shì ]

  1. 工作、职务。《论语·子路》:「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礼记·祭法》:「以死勤事则祀之。」
  2. 人类所作所为及自然界的一切现象、活动,都称为「事」。如:「人事」、「国事」。《礼记·大学》:「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3. 变故。如:「多事之秋」、「平安无事」。
  1. 侍奉。《论语·学而》:「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2. 做、为。《论语·颜渊》:「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3. 插入。《汉书·卷四五·蒯通传》:「慈父孝子所以不敢事刃于公之腹者,畏秦法也。」通「剚」。
殊 shū《國語辭典》

殊 [ shū ]

  1. 斬首、殺死。《說文解字·歺部》:「殊,死也。」清·段玉裁·注:「凡漢紹云殊死者,皆謂死罪也。死罪者,首身分離,故曰殊死。」《後漢書·卷六○上·馬融傳》:「或夷由未殊,顛狽頓躓,蝡蝡蟫蟫。」
  2. 斷絕。《左傳·昭公二十三年》:「斷其後之木而弗殊。」《漢書·卷八·宣帝紀》:「蓋聞象有罪,舜封之。骨肉之親粲而不殊。」
  3. 超過。《後漢書·卷三四·梁統傳》:「母氏年殊七十。」唐·章懷太子·注:「殊,猶過也。」《三國志·卷一九·魏書·陳思王植傳》:「恩紀之違,甚於路人;隔閡之異,殊於胡越。」
  4. 區別。《史記·卷一三○·太史公自序》:「法家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三國魏·曹植〈節遊賦〉:「觀靡靡而無終,何渺渺而難殊。」
  1. 不同的、互異的。如:「殊途同歸」。《易經·繫辭下》:「天下同歸而殊塗。」《史記·卷二十四·樂書》:「紂樂好之,與萬國殊心。」
  2. 特別的、異常的。如:「殊榮」。《晉書·卷五二·阮种傳》:「弱冠有殊操,為嵇康所重。」《資治通鑑·卷四二·漢紀三十四·光武帝建武八年》:「帝聞而善之,以宣告百僚,乃置酒高會,待融等以殊禮。」
  1. 拚死、決死。《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傳》:「軍皆殊死戰,不可敗。」
  2. 非常、極、甚。如:「殊為失當。」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一上·遊武彝山日記》:「泉從壁半突出,疏竹掩映,殊有佳致。」
  3. 猶、尚。《文選·謝靈運·南樓中望所遲客詩》:「圓景早已滿,佳人殊未適。」唐·白居易〈早蟬〉詩:「西風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古 gǔ《國語辭典》

古 [ gǔ ]

  1. 过去久远的时代。与「今」相对。如:「古今中外」、「自古以来」。《吕氏春秋·仲冬季·长见》:「故审知今则可知古,知古则可知后。」唐·李贺〈古悠悠行〉:「今古何处尽,千岁随风飘。」
  2. 过去的事物。如:「贵古贱今」、「信而好古」。《宋史·卷二六二·刘温叟传》:「儒者泥古,致详于形名度数间,而不知清浊轻重之用。」
  3. 古体诗。如:「五古」、「七古」。
  4. 姓。如汉代有古霸。
  1. 过去的、旧的。如:「古人」、「古事」。元·马致远〈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曲:「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 质朴。如:「古朴」、「人心不古」。宋·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非余子所及也。」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