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修身 xiū shēn
陶冶身心,涵养德性。儒家以修身为教育八条目之一。 唐 元稹 《授杜元颖户部侍郎依前翰林学士制》:“慎独以修身,推诚以事朕。” 鲁迅 《南腔北调集·真假堂吉诃德》:“意思其实很明白,是要小百姓埋头治心,多读修身教科书。”参阅《礼记·大学》。 ——《漢語大詞典》
有 yǒu/yòu《國語辭典》
有 [ yǒu ]
動- 表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與「無」相對。如:「有困難」、「有利有弊」、「有學問」、「有錢」、「擁有」、「面有飢色」。
- 豐足、富裕。如:「他是個非常富有的人。」《詩經·大雅·公劉》:「止基迺理,爰眾爰有。」
- 多,表示時間久或年齡大。如:「本店開設有年。」、「母親已有了年紀。」
- 故意。如:「有心犯錯應嚴懲,無心疏忽可原諒。」
- 置於名詞前,作音節的襯字。如:「有夏」、「有清」。《韓非子·五蠹》:「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
- 某,表示不確定。如:「有一天晚上」、「有人說你做人很講義氣。」
- 姓。如漢代有有祿。
有 [ yòu ]
副- 表示重複、反複、連續。唐·裴守真〈請重耕織表〉:「奸偽由此而生,黎庶緣斯而苦,此有國之大患也。」通「又」。
- 用於整數與餘數之間,表示數目的附加。如:「七十有七人」。《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本末 běn mò
(1).树木的下部与上部。 汉 马融 《长笛赋》:“逮乎其上,匍匐伐取,挑截本末,规摹彠矩。” 唐 白居易 《寓意诗》之一:“豫樟生深山,七年而后知。挺高二百尺,本末皆十围。”
(2).始末,原委。《左传·庄公六年》:“夫能固位者,必度其本末,而后立衷焉。” 杜预 注:“本末,终始也。” 汉 王充 《论衡·正说》:“儒者説五经,多失其实。前儒不见本末,空生虚説。” 晋 陶潜 《搜神后记》卷四:“奴既醒,唤问之,见事已露,遂具説本末。”《北史·魏拓拔恂传》:“尚书表收 彪 赴 洛 ,会赦,遂不穷其本末。”《醒世恒言·张淑儿巧智脱杨生》:“ 元礼 把六个同年及从人受害本末,细细与 舒有庆 説知。”
(3).主次,先后。《荀子·富国》:“故 禹 十年水, 汤 七年旱,而天下无菜色者,十年之后,年穀復熟,而陈积有餘,是无它故焉,知本末源流之谓也。” 三国 魏 曹炯 《六代论》:“君孤立於上,臣弄权於下,本末不能相御,身手不能相使,由是天下鼎沸,姦凶并争。” 宋 曾巩 《请改官制前预选官习行逐司事务札子》:“自一事已上,本末次第,使更制之前,习勒已定,则命出之日,但在奉行而已。” 郭沫若 《满江红·二届人大四次会议开幕》词:“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联本末,三大革命增凭障。”
(4).指农业和工商业。《史记·孝文本纪》:“今勤身从事而有租税之赋,是为本末者毋以异,其于劝农之道未备。”《后汉书·王符传》:“本末不足相供,则民安得不飢寒!”
(5).指仁义和法制。 汉 贾谊 《过秦论下》:“故 周 王序得其道,千餘载不絶, 秦 本末并失,故不能长。” ——《漢語大詞典》
(2).始末,原委。《左传·庄公六年》:“夫能固位者,必度其本末,而后立衷焉。” 杜预 注:“本末,终始也。” 汉 王充 《论衡·正说》:“儒者説五经,多失其实。前儒不见本末,空生虚説。” 晋 陶潜 《搜神后记》卷四:“奴既醒,唤问之,见事已露,遂具説本末。”《北史·魏拓拔恂传》:“尚书表收 彪 赴 洛 ,会赦,遂不穷其本末。”《醒世恒言·张淑儿巧智脱杨生》:“ 元礼 把六个同年及从人受害本末,细细与 舒有庆 説知。”
(3).主次,先后。《荀子·富国》:“故 禹 十年水, 汤 七年旱,而天下无菜色者,十年之后,年穀復熟,而陈积有餘,是无它故焉,知本末源流之谓也。” 三国 魏 曹炯 《六代论》:“君孤立於上,臣弄权於下,本末不能相御,身手不能相使,由是天下鼎沸,姦凶并争。” 宋 曾巩 《请改官制前预选官习行逐司事务札子》:“自一事已上,本末次第,使更制之前,习勒已定,则命出之日,但在奉行而已。” 郭沫若 《满江红·二届人大四次会议开幕》词:“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联本末,三大革命增凭障。”
(4).指农业和工商业。《史记·孝文本纪》:“今勤身从事而有租税之赋,是为本末者毋以异,其于劝农之道未备。”《后汉书·王符传》:“本末不足相供,则民安得不飢寒!”
(5).指仁义和法制。 汉 贾谊 《过秦论下》:“故 周 王序得其道,千餘载不絶, 秦 本末并失,故不能长。” ——《漢語大詞典》
请 ( 請 ) qǐng
请 [ qǐng ]
- 求:~求。~示。~假(jiǎ )。~命。~战。~教(jiào )。~愿。~君入瓮。~缨(喻请战杀敌)。
- 敬辞,用于希望对方做某事:~进。~坐。~安。~便。
- 延聘、邀、约人来:~客。~柬。邀~。
- 谒见、会见:“造~诸公,不避寒暑”。
自 zì《國語辭典》
自 [ zì ]
名- 起源的地方。如:「其来有自」。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自,自之通训当为始。」《礼记·中庸》:「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以入德也。」
- 姓。如明代有自勖。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己身。如:「自言自语」、「自给自足」、「自以为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 他人瓦上霜。」
- 主动。如:「自觉」、「自愿」。
- 本来。唐·白居易〈嵩阳观夜奏霓裳〉诗:「开元遗曲自凄凉,况近秋天调是商。」
- 自然、当然。如:「自不待言」、「公道自在人心」。《老子·第五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红楼梦·第四回》:「姊姊们暮年相见,自不必说悲喜交集,泣笑叙阔一番。」
- 依然。唐·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 从、由。如:「自古以来」、「自远而近」。《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唐·柳宗元〈石渠记〉:「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
- 如果,表示假设的语气。《左传·成公十六年》:「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
- 虽然。《礼记·檀弓下》:「自吾母而不得吾情,吾恶乎用吾情?」《史记·卷三○·平准书》:「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心术(心術)xīn shù
(1).指人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管子·七法》:“实也,诚也,厚也,施也,度也,恕也,谓之心术。”《庄子·天道》:“此五末者,须精神之运,心术之动,然后从者也。” 成玄英 疏:“术,能也。心之所能,谓之心术也。”《汉书·礼乐志》:“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哀乐喜怒之常,应感而动,然后心术形焉。” 颜师古 注:“术,道径也。心术,心之所由也。” 宋 叶适 《故知枢密院施公墓志铭》:“公即疏言:‘今民贫兵馁……使初元之政以竦厉。而陛下心术之微,又有当自谨者。’”
(2).内心。《礼记·乐记》:“姦声乱色不留聪明,淫乐慝礼不接心术。”
(3).指思想品质,居心。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四:“ 柳子厚 文章精丽,而心术不掩焉,故理意多舛駮。” 明 唐顺之 《答洪方洲王事书》:“虽然,山人所知者,去榷场中弊病犹易,去心术中弊病则难。”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锺生》:“於众中见生,忻然握手,曰:‘君心术德行,可敬也。’”
(4).犹心计。 唐 薛逢 《题筹笔驿》诗:“身依豪杰倾心术,目对云山演阵图。”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中:“ 平江府 常熟县 有僧 文用 ,目不识字而有心术。”《西游记》第四三回:“ 八戒 就使心术,要躲懒讨乖。” 沙汀 《淘金记》十:“要使心术,我早就动手挖了。我不相信她一个寡母子会把我怎么样!” ——《漢語大詞典》
(2).内心。《礼记·乐记》:“姦声乱色不留聪明,淫乐慝礼不接心术。”
(3).指思想品质,居心。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四:“ 柳子厚 文章精丽,而心术不掩焉,故理意多舛駮。” 明 唐顺之 《答洪方洲王事书》:“虽然,山人所知者,去榷场中弊病犹易,去心术中弊病则难。”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锺生》:“於众中见生,忻然握手,曰:‘君心术德行,可敬也。’”
(4).犹心计。 唐 薛逢 《题筹笔驿》诗:“身依豪杰倾心术,目对云山演阵图。”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中:“ 平江府 常熟县 有僧 文用 ,目不识字而有心术。”《西游记》第四三回:“ 八戒 就使心术,要躲懒讨乖。” 沙汀 《淘金记》十:“要使心术,我早就动手挖了。我不相信她一个寡母子会把我怎么样!” ——《漢語大詞典》
言 yán《國語辭典》
言 [ yán ]
动- 说、讲。如:「难言之隐」、「大言不惭」、「苦不堪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 谈论。《论语·学而》:「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宋·苏轼〈日喻〉:「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
- 陈述。唐·白居易〈琵琶行〉:「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 询问。《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叔孙氏之司马鬷戾言于其众曰:『若之何?』莫对。」
- 告诉、告知。《史记·卷九七·陆贾传》:「郦生瞋目案剑叱使者曰:『走!复入言沛公,吾高阳酒徒也,非儒人也。』」
- 话语、所说的话。如:「有言在先」、「忠言逆耳」、「人言可畏」。《论语·公冶长》:「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 字。如:「七言诗」、「共三十万言」。《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
- 一句话称为「一言」。如:「一言兴邦」、「一言以蔽之」、「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 学说、言论。如:「一家之言」。《孟子·滕文公下》:「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韩非子·孤愤》:「又将以法术之言,矫人主阿辟之心,是与人主相反也。」
- 姓。如春秋时有言偃。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语助词,无义:➊ 置于句首。《诗经·卫风·氓》:「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左传·僖公九年》:「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➋ 置于句中。《易经·系辞上》:「德言盛,礼言恭。」《诗经·邶风·泉水》:「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言 [ yín ]
- 参见「言言」(二)条。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