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枇杷 pí pá
1.果木名。蔷薇科,常绿小乔木,叶长圆形,花白色,冬花夏熟。实球形或椭圆形,味甜美,供生食,或制罐头食品。叶可入药。 汉 司马相如 《上林赋》:“於是乎卢橘夏熟,黄甘橙楱,枇杷橪杮,亭奈厚朴。” 宋 孔平仲 《孔氏谈苑》卷一:“枇杷须接,乃为佳果。一接核小如丁香荔枝,再接遂无核也。” 杨朔 《征尘》:“它的本身更象一颗虫蚀而腐烂的枇杷。”
2.即琵琶。《释名·释乐器》:“枇杷,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枇,引手却曰杷,象其鼓时,因以为名。”参见“ 琵琶 ”。 ——《漢語大詞典》
2.即琵琶。《释名·释乐器》:“枇杷,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枇,引手却曰杷,象其鼓时,因以为名。”参见“ 琵琶 ”。 ——《漢語大詞典》
两高(两高)
汉书严延年传大姓西高氏东高氏自郡吏以下皆畏避之莫敢与牾咸曰宁负二千石无负豪大家宾客放为盗贼发辄入高氏吏不敢追浸浸日多道路张弓拔刃然后敢行其乱如此延年至遣掾蠡吾赵绣按高氏得其死罪绣见延年新将心内惧即为两劾欲先白其轻者观延年意怒乃出其重劾延年已知其如此矣赵掾至果白其轻者延年索怀中得重劾即收送狱夜入晨将至市论杀之先所按者死吏皆股弁更遣吏分考两高穷竟其奸诛杀各数十人郡中震恐 ——《骈字类编》
树 ( 樹 ) shù
树 [ shù ]
- 木本植物的通称:~木。~林。~大根深(喻势力大,根基牢固)。
- 种植,培育:~艺(“艺”,种植)。~荆棘得刺,~桃李得荫。
- 立,建立:~立。~敌。
- 量词,相当于“株”、“棵”:一~梅花。
- 姓。
中国(中國)zhōng guó
1.上古时代,我国 华夏 族建国于 黄河 流域一带,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而把周围其他地区称为四方。后泛指中原地区。《诗·小雅·六月序》:“《小雅》尽废,则四夷交侵,中国微矣。”《庄子·田子方》:“吾闻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於知人心。”《韩非子·孤愤》:“夫 越 虽国富兵强,中国之主皆知无益於己也。” 汉 桓宽 《盐铁论·申韩》:“大 河 之始决於 瓠子 也,涓涓尔,及其卒,泛滥为中国害。”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江 左地促,不如中国。” 宋 惠洪 《冷斋夜话·岭外梅花》:“岭外梅花与中国异,其花几类桃花之色,而唇红香著。” 清 叶廷琯 《吹网录·柳边纪略》:“泉甘土肥,物产如参貂,非中国有。”
2.指生长、居住在中原地区的人。《晋书·宣帝纪》:“ 吴 以中国不习水战,故敢散居 东关 。” 宋 陈善 《扪虱新话·阮籍知母而不知父》:“夫 籍 中国也,而与夷狄无异。”《宋史·岳飞传》:“ 金 人所以立 刘豫 於 河 南,盖欲荼毒中原,以中国攻中国。”
3.犹国家,朝廷。《礼记·檀弓》:“今之大夫交政於中国,虽欲勿哭,焉得而弗哭。”《汉书·西南夷传》:“即以为不毛之地,亡用之民,圣王不以劳中国,宜罢郡,放弃其民,絶其王侯勿復通。” 宋 叶适 《上光宗皇帝札子》:“以为中国全盛,而当思维持保守。”
4.京师。《诗·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毛 传:“中国,京师也。”《史记·五帝本纪》:“夫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 裴骃 集解引 刘熙 曰:“帝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 唐 李贺 《李凭箜篌引》:“ 江娥 啼竹素女怨, 李凭 中国弹箜篌。” 方世举 注:“中国,作都中解。”
5.我国的专称。 清 林则徐 《拟谕英吉利国王檄》:“ 中国 所行於外国者,无一非利人之物。” 毛泽东 《纪念孙中山先生》:“ 中国 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
6.指 恒河 中流一带的 中印度 ,佛教徒译称 中国 。参阅 晋 法显 《佛国记》。 ——《漢語大詞典》
2.指生长、居住在中原地区的人。《晋书·宣帝纪》:“ 吴 以中国不习水战,故敢散居 东关 。” 宋 陈善 《扪虱新话·阮籍知母而不知父》:“夫 籍 中国也,而与夷狄无异。”《宋史·岳飞传》:“ 金 人所以立 刘豫 於 河 南,盖欲荼毒中原,以中国攻中国。”
3.犹国家,朝廷。《礼记·檀弓》:“今之大夫交政於中国,虽欲勿哭,焉得而弗哭。”《汉书·西南夷传》:“即以为不毛之地,亡用之民,圣王不以劳中国,宜罢郡,放弃其民,絶其王侯勿復通。” 宋 叶适 《上光宗皇帝札子》:“以为中国全盛,而当思维持保守。”
4.京师。《诗·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毛 传:“中国,京师也。”《史记·五帝本纪》:“夫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 裴骃 集解引 刘熙 曰:“帝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 唐 李贺 《李凭箜篌引》:“ 江娥 啼竹素女怨, 李凭 中国弹箜篌。” 方世举 注:“中国,作都中解。”
5.我国的专称。 清 林则徐 《拟谕英吉利国王檄》:“ 中国 所行於外国者,无一非利人之物。” 毛泽东 《纪念孙中山先生》:“ 中国 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
6.指 恒河 中流一带的 中印度 ,佛教徒译称 中国 。参阅 晋 法显 《佛国记》。 ——《漢語大詞典》
所 suǒ《國語辭典》
所 [ suǒ ]
名- 地方、处所。《吕氏春秋·恃君览·达郁》:「厥之谏我也,必于无人之所。」
- 恰当的位置。如:「死得其所」。《易经·系辞下》:「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文选·诸葛亮·出师表》:「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也。」
- 量词。计算建筑物的单位。如:「一所房子」、「三所学校」。
- 约略计算之词。多置于数量、单位之后。《史记·卷五五·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还。」《续汉书志·第一一·天文志中》:「彗星出天船北,长二尺所。」
- 机关或机构的名称。如:「区公所」、「派出所」、「研究所」。
- 姓。如汉代有所忠、所辅。
- 表示指示。相当于「此」、「这」。《吕氏春秋·审应览·审应》:「齐亡地而王加膳,所非兼爱之心也。」唐·杜甫〈示从孙济〉诗:「所来为宗族,亦不为盘飧。」
- 表示疑问。相当于「何」、「什么」。《国语·鲁语上》:「长勺之役,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
- 假设、如果。《诗经·鄘风·墙有茨》:「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
- 虚字。置在动词前,暗示动作达到的事物。如:「前所未闻」。《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与「为」或「被」合用,表示被动的意思。如:「他的作品为一般青年人所喜爱。」
- 相当于「尚」、「还」。《乐府诗集·卷四六·清商曲辞三·无名氏·懊侬歌十四首之三》:「江陵去扬州,三千三百里。已行一千三,所有二千在。」
未 wèi《國語辭典》
未 [ wèi ]
名- 地支的第八位。
- 时辰名。约当下午一点到三点。
- 姓。如汉代有未央。
- 不。表示否定的意思。如:「火车误点了,所以未能准时到达。」唐·温庭筠〈杨柳〉诗八首之八:「塞门三月犹萧索,纵有垂杨未觉春。」
- 没有。如:「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文选·诸葛亮·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聊斋志异·卷六·萧七》:「有幼女未字,欲充下陈,幸垂援拾。」
- 放于句末,表示疑问的意思。相当于「否」。唐·王维〈杂诗〉三首之二:「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宋·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诗:「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识 ( 識 ) shí/zhì
识 [ shí ]
- 知道,认得,能辨别:~辨。~破。~相(xiàng )。~途老马。
- 所知道的道理:知~。常~。
- 辨别是非的能力:见~。远见卓~。
- 记住:博闻强~。
- 标志,记号。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