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壮心(壯心)zhuàng xīn
豪壮的志愿,壮志。 汉 焦赣 《易林·井之大过》:“钟鼓夜鸣,将军壮心; 赵国 雄勇,鬭死 滎阳 。” 三国 魏 曹操 《步出夏门行》之四:“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唐 钱起 《銮驾避狄岁寄别韩云卿》诗:“白髮壮心死,愁看国步移。” 宋 陆游 《书愤》诗:“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清 吴伟业 《临江参军》诗:“公知为我故,悲歌壮心溢。” 程善之 《革命后感事和怀霜作即次其韵》:“廿载江湖负壮心,终看 吴 越 岁星临。” ——《漢語大詞典》
磨盾鼻 mó dùn bí
在盾牌把手上磨墨草檄。典出《北史·荀济传》。后因以称在军队里做文书工作为“磨盾鼻”。 宋 刘克庄 《满江红·夜雨凉甚忽动从戎之兴》词:“磨盾鼻,一挥千纸,龙蛇犹湿。”亦省作“ 磨盾 ”。 宋 岳珂 《桯史·吴畏斋谢贽启》:“或可执鞭,愿供磨盾。” 清 曹寅 《一日休沐歌》:“ 程君 磨盾亦奇才,一挥万汇驱风埃。” 清 江藩 《汉学师承记·王昶》:“先生从征九年,虽羽书旁午,然磨盾之暇,马上吟咏,穹庐诵读,无一日废也。” ——《漢語大詞典》
归思(歸思)guī sī
回归的念头。 晋 陶潜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诗:“眇眇孤舟游,緜緜归思紆。” 唐 牛僧孺 《玄怪录·张佐》:“因暇登楼远望,忽有归思。” 元 萨都剌 《送张都台还京》诗:“而今江海多归思,白髮慈亲暮倚閭。” ——《漢語大詞典》
指 zhǐ《國語辭典》
指 [ zhǐ ]
名- 手掌前端分支的部分。如:「手指」。唐·白居易〈新乐府·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 一个指头的宽度称为「一指」。如:「三指宽的距离」。
- 用意、主旨。如:「言近指远」。《书经·盘庚上》:「王播告之修,不匿厥指。」《孟子·告子下》:「愿闻其指。」
- 用手指示。唐·李白〈陌上赠美人〉诗:「遥指红楼是妾家。」
- 朝向、对著。如:「时针正指九点。」、「狙击手把枪管指向甘迺迪。」《吕氏春秋·审分览·知度》:「非其人而欲有功,譬之若夏至之日而欲夜之长也,射鱼指天而欲发之当也。」
- 希望、依赖。如:「指望」、「这老太太就指著她儿子养活呢!」
- 斥责。《吕氏春秋·恃君览·行论》:「故布衣行此,指于国,不容乡曲。」《汉书·卷八六·王嘉传》:「千人所指,无病而死。」
- 直立、翘起来。如:「令人发指」。《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刀头(刀頭)dāo tóu
(1).刀的尖端。亦指刀身。《宋书·胡藩传》:“以刀头穿岸,劣容脚指,於是径上,随之者稍多。” 唐 杜甫 《后出塞》诗:“千金装马鞭,百金装刀头。”《西游补》第七回:“你自家不敢出头,倒教三四寸乳孩儿拿着些柴头木片到俺这里来祭刀头,俺的宝刀头説与我,不要那些小廝们的血吃,要 章邯 血吃。”
(2).“还”的隐语。还归。刀头有环,环、还音同。 唐 徐彦伯 《鼓吹曲辞·芳树》:“藳砧刀头未有时,攀条拭泪坐相思。” 宋 范成大 《余与陆务观自圣政所分袂留此为赠》诗:“一语相开仍自解,除书闻已趣刀头。” 明 杨珽 《龙膏记·藏春》:“临岐分手浑难定,浪卜刀头无準。”参见“ 大刀头 ”。 ——《漢語大詞典》
(2).“还”的隐语。还归。刀头有环,环、还音同。 唐 徐彦伯 《鼓吹曲辞·芳树》:“藳砧刀头未有时,攀条拭泪坐相思。” 宋 范成大 《余与陆务观自圣政所分袂留此为赠》诗:“一语相开仍自解,除书闻已趣刀头。” 明 杨珽 《龙膏记·藏春》:“临岐分手浑难定,浪卜刀头无準。”参见“ 大刀头 ”。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