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君籍金闺,通家逮四世。
勤恪督楚时,吾祖同疆寄。大难适初夷,急在培元气。
抚臣职治民,地与益阳异。推贤本公忠,刚柔亦互济。
不争赫赫名,岂恤悠悠议。奏牍兹具存,经画皆至计。
国家建行省,命官有深意。元丰议省并,祇以便专恣。
荆襄据上流,承平慎择帅。奈何任无赖,轻举江东弃。
始信古人言,将亡必多制。与君籍金闺,通家逮四世。
白首役汗青,同舟话故事。连楹赐书在,骏烈惭弗嗣。
倾阳一寸心,何补东隅逝。万方困虐政,生民日憔悴。
岂独岘山碑,过者为堕泪。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与 ( 與 ) yǔ/yù/yú
与 [ yǔ ]
- 给:赠~。~人方便。
- 交往,友好:相~。~国(相互交好的国家)。
- 赞助,赞许:~人为善。
- 〈书〉等待:时不我~。
- 〈连〉和:我~你。山~水。
- 〈介〉跟;向:~虎谋皮。生死~共。
- 参加:参~。~会。
- 同“欤”。
君 jūn《國語辭典》
君 [ jūn ]
名- 封建时代一国之主。如:「君王」、「国君」。《左传·成公二年》:「人不难以死免其君。」
- 主宰者。《老子·第七○章》:「言有宗,事有君。」三国魏·王弼·注:「君,万物之主也。」
- 封号。如战国时代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
- 称谓:➊ 用以尊称父祖辈。如:「家君」、「严君」。汉·孔安国〈书经序〉:「先君孔子生于周末。」➋ 妻妾称自己的丈夫为「君」。如:「夫君」、「郎君」。《礼记·内则》:「君已食,彻焉。」汉·郑玄·注:「凡妾称夫曰君。」➌ 对人的尊称。如:「诸君」、「胡君」。《史记·卷九六·张丞相传》:「君勿言,吾私之。」➍ 对他人母亲或妻子的尊称。如:「太君」、「细君」。
- 姓。如明代有君助。
- 统治。《韩非子·五蠹》:「鲁哀公,下主也,南面君国,境内之民,莫敢不臣。」
籍 jí《國語辭典》
籍 [ jí ]
名- 书本。如:「古籍」、「经籍」、「史籍」、「书籍」、「典籍」。
- 登记以备查考用的名册、档案。如:「户籍」、「军籍」、「学籍」。《孟子·万章下》:「诸侯恶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战国策·齐策四》:「天子受籍,立为大伯 。」
- 籍贯。如:「本籍」、「原籍」、「祖籍」。
- 个人对国家、团体、组织等的隶属关系。如:「国籍」、「会籍」、「党籍」。
- 姓。如汉代有籍福。
金闺(金閨)jīn guī
(1).指 金马门 。亦代指朝廷。 南朝 宋 鲍照 《侍郎报满辞閤疏》:“ 金闺 云路,从兹自远。” 钱振伦 注引 李善 《江淹〈别赋〉》注:“ 金闺 , 金马门 也。” 宋 苏轼 《秧马歌》:“锦韉公子朝 金闺 ,笑我一生蹋牛犂,不知自有木駃騠。” 金 杨叔玉 《赠答彦文相过之什》诗:“ 金闺 满鵷鷺,什伯自为偶。” 清 吴伟业 《送沈绎堂太史之官大梁》诗:“多少 金闺 榜墨新,科名埋没声华冷。”
(2).闺阁的美称。 唐 王昌龄 《从军行》之一:“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明 无名氏 《霞笺记·养亲辞归》:“公主金闺质自超,重文章慨赐英豪。” 清 钮琇 《觚賸·蛟桥幻遇》:“邑中金闺之艷,幽谷之姝,徧数止某某三人。” ——《漢語大詞典》
(2).闺阁的美称。 唐 王昌龄 《从军行》之一:“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明 无名氏 《霞笺记·养亲辞归》:“公主金闺质自超,重文章慨赐英豪。” 清 钮琇 《觚賸·蛟桥幻遇》:“邑中金闺之艷,幽谷之姝,徧数止某某三人。” ——《漢語大詞典》
通家 tōng jiā
(1).犹世交。《后汉书·孔融传》:“语门者曰:‘我是 李君 通家子弟。’” 唐 卢照邻 《哭明堂裴主簿》诗:“缔欢三十载,通家数百年。”《警世通言·老门生三世报恩》:“两人三世通家,又是少年同窗,并在一寓读书。”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五部分十一:“ 葛世兄 因为是世交通家,又自幼认识,彼此还说得拢。”
(2).姻亲。《宋书·颜延之传》:“妹适 东莞 刘宪之 , 穆之 子也。 穆之 既与 延之 通家,又闻其美,将仕之,先欲相见, 延之 不往也。”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事实二》:“ 清献 赵公 , 嘉祐 六年,言 陈旭 与御药 王世寧 通家亲戚。”《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妾乃 文孝坊 薛 氏女……与郎君贤东乃乡邻姻婭,郎君即是通家了。”
(3).精通业务的行家。 赵树理 《福贵》三:“不过人家可真是通家, 福贵 跟人家学了好多本领。” ——《漢語大詞典》
(2).姻亲。《宋书·颜延之传》:“妹适 东莞 刘宪之 , 穆之 子也。 穆之 既与 延之 通家,又闻其美,将仕之,先欲相见, 延之 不往也。”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事实二》:“ 清献 赵公 , 嘉祐 六年,言 陈旭 与御药 王世寧 通家亲戚。”《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妾乃 文孝坊 薛 氏女……与郎君贤东乃乡邻姻婭,郎君即是通家了。”
(3).精通业务的行家。 赵树理 《福贵》三:“不过人家可真是通家, 福贵 跟人家学了好多本领。” ——《漢語大詞典》
逮 dài/dǎi《國語辭典》
逮 [ dài ]
动- 及、赶上、达到。如:「力有未逮」。《论语·里仁》:「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 追捕、捉拿。《汉书·卷七六·赵广汉传》:「禹坐要斩,请逮捕广汉。」《明史·卷一六五·丁瑄传》:「田主诉于县,县逮(邓)茂七。不赴。」
- 及、到。表时间。《左传·成公十三年》:「昔逮我献公及穆公相好,勠力同心。」
逮 [ dì ]
- 参见「[[逮逮]]」条。
逮 [ dǎi ]
动- 方言。捉。如:「逮到」、「逮住」、「官兵逮强盗」。
四世 sì shì
(1).四代。《书·毕命》:“惟公懋德,克勤小物,弼亮四世。” 孔 传:“言公勉行德,能勤小物,辅佐 文 武 成 康 四世。”《礼记·大传》:“四世而緦,服之穷也。” 孔颖达 疏:“四世,谓上至高祖,以下至己,兄弟同承高祖之后为族兄弟,相报緦麻,是服尽於此,故緦麻服穷,是四世也。”《论语·季氏》:“政逮於大夫四世矣。” 邢昺 疏:“言君之政令,及於大夫,至今四世矣。谓 季文子 、 武子 、 悼子 、 平子 也。”
(2).佛教语。指所谓圣世( 释迦 在世时代)、正世( 释迦 灭后一千年间)、像世(次一千年间)、末世(次一万年间)。 ——《漢語大詞典》
(2).佛教语。指所谓圣世( 释迦 在世时代)、正世( 释迦 灭后一千年间)、像世(次一千年间)、末世(次一万年间)。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