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扬庭挺科两,许国操心一。

孔平仲宋代〕《郡名诗呈吕元钧五首 其五

吕公杞梓材,自是栋梁质。岷山岩谷邃,蜀锦机杼密。

含章同豹隐,荣进异蠖屈。兴起自艰微,败席代门荜。

扬庭挺科两,许国操心一。理财务廉约,持宪从宽佚。

言动肃以舒,丝纶蔚成帙。琐围使辽土,政府论仪物。

陈郡剖侯封,潞郊纾守绂。今栖重湖外,久矣齐得失。

高吟贻华莞,静鼓云和瑟。知音旷寰宇,自养融心骨。

冥鸿难遂去,塞马有归日。会见促召还,忻欢投枣栗。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扬庭许国操心

扬庭(扬庭)
骆宾王上兖州崔长史启窃不揆于庸识辄轻儗于扬庭  ——《韵府拾遗 青韵》
挺 tǐng《國語辭典》

挺 [ tǐng ]

  1. 拔出。《说文解字·手部》:「挺,拔也。」《战国策·魏策四》:「挺剑而起。」《三国演义·第一回》:「张飞挺丈八蛇矛直出。」
  2. 撑直。如:「挺胸」、「挺著脖子」。
  3. 勉强支撑。如:「挺不住」、「他病了!还是硬挺著不肯休息。」
  1. 直的。如:「西装笔挺」。
  2. 独特、杰出。如:「英俊挺拔」。汉·班固〈为第五伦荐谢夷吾疏〉:「窃见巨鹿太守会稽谢夷吾,出自东州,厥土涂泥,而英资挺特,奇伟秀出。」南朝齐·孔稚珪〈祭外兄张长史文〉:「惟君之德,高明秀挺。」
  1. 很、甚。如:「他人缘挺好。」、「她待人挺和气。」、「她看起来挺高兴的样子。」《儿女英雄传·第三一回》:「挺长挺深的一个大口子,鲜血直流的呢?」
  1. 量词。计算机枪数量的单位。如:「十挺机关枪」。
科 kē《國語辭典》

科 [ kē ]

  1. 等级、品级。《论语·八佾》:「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南朝梁·皇侃·疏:「科,品也。」唐·柳宗元〈上大理崔大卿应制举不敏启〉:「古之知己者,不待来求而后施德者也。然则亟来而求者,诚下科也。」
  2. 类别、项目。如:「学科」、「术科」、「内科」、「外科」、「文科」、「理科」。
  3. 机关内分别办事的单位。如:「兵役科」、「文书科」、「人事科」。
  4. 生物学上的分类之一。指同一目的生物按相似特征分为若干科。如:「猫科」、「桑科」、「禾本科」。
  5. 法律、条目。如:「作奸犯科」、「金科玉律」。
  6. 国剧中的动作、举止称为「科」。如:「科白」、「插科打诨」。
  7. 量词。计算植物的单位。宋·陈与义〈秋雨〉诗:「是事且置当务本,菜圃已添三万科。」同「棵 」。
  1. 处断、处罚。如:「论罪科刑」。《资治通鉴·卷八一·晋纪三·武帝太康元年》:「有司奏『濬违诏,大不敬,请付廷尉科罪。』」
两 ( 兩 ) liǎng
两 [ liǎng ]
  1. 数目,二。一般用于量词和“个、半、千、万、亿”前:~个黄鹂。~本书。
  2. 双方:~可。~边。~便(客套用语,彼此方便)。~旁。~侧。~袖清风。~败俱伤。
  3. 中国市制重量单位:十~(一市斤。旧制为十六两一市斤)。半斤八~(喻彼此一样,不相上下,含贬义)。
  4. 表示不定数目:~下子。~着儿(zhāor )。
许国(許國)xǔ guó
谓将一身奉献给国家,报效国家。《晋书·陆玩传》:“诚以身许国,义忘曲让。” 唐 柳宗元 《冉溪》诗:“少时陈力希公侯,许国不復为身谋。” 蔡锷 《致潘惠英书》:“余素抱以身许国之心,此次尤为决心,万一为敌贼暗算,或战死疆场,决无所悔。”  ——《漢語大詞典》
操心 cāo xīn
(1).所执持的心志。《史记·傅靳蒯成列传论》:“ 蒯成侯 周緤 操心坚正,身不见疑。” 汉 刘向 《列女传·晋圉怀嬴》:“ 嬴 不肯听,亦不泄言,操心甚平。” 宋 司马光 《皮公弼第二札子》:“盖言人操心不正者,虽有材能,无所用也。” 清 二石生 《十洲春语》卷上:“花憨操心清苦,宜扫雪煎茶。”
(2).劳神,费心料理;担心。《孟子·尽心上》:“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 唐 杜牧 《自遣》诗:“遇事知裁翦,操心识卷舒。”《红楼梦》第二九回:“偏偏儿的遇见了这么两个不懂事的小寃家儿,没有一天不叫我操心!” 鲁迅 《书信集·致许广平》:“我并不操心,劳碌,几乎终日无事。”
(3).小心。 贺敬之 等《惯匪周子山》第五场:“操心不要叫人家看见了,溜山沟走!”  ——《漢語大詞典》
一 yī《國語辭典》

一 [ yī ]

  1. 自然數的開始。如:「一、二、三……。」大寫作「壹」。阿拉伯數字作「1」。
  2. 姓。如明代有一炫宗。
  3.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單個。如:「一人」、「一物兩用」。
  2. 相同、一致。如:「一模一樣」、「大小不一」。
  3. 專注的。如:「一心一意」、「專一不變」。
  4. 全、滿、整。如:「一身是汗」、「一屋子人」、「一身是膽」。
  5. 每、各。如:「一班五十人」、「一頁六百字」、「共派八隊,一隊二十人。」
  6. 一次。如:「一而再,再而三。」《禮記·中庸》:「人一能之,己百之。」
  7. 另外的。如:「蟬,一名知了。」、「番茄,一名西紅柿。」
  1. 統一。《孟子·梁惠王上》:「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1. 才、剛剛。如:「一聽就懂」、「天一亮,他就起來。」
  2. 偶然。如:「一不小心」、「一不留神」。
  3. 表示加強的動作或突然的現象。如:「把頭一扭」、「用手一摸」、「天氣一涼,就感冒了。」
  4. 概括。如:「一般來說」。
  5. 每每、每逢。如:「一想到那件事,她總是笑個不停。」
  6. 放在二疊字動詞之間,表行為是不費力或嘗試性的。如:「雙手動一動」、「問一問」、「隨便說一說」。
  7. 事物的某方面。如:「一則以喜,一則以憂。」、「一不沾親,二不帶故。」
  8. 竟、乃。表示事出意外。如:「一至於斯」。《史記·卷六八·商君傳》:「嗟乎,為法之敝一至此哉!」
  9. 皆。《荀子·勸學》:「端而言,蠕而動,一可以為法則。」
  1. 表示程度,加強語氣。《文選·古詩十九首·西北有高樓》:「上有絃歌聲,音響一何悲 。」《戰國策·燕策一》:「因仰而弔齊王桉戈而郤曰:『此一何慶弔相隨之速也?』」
  1. 或。《莊子·應帝王》:「泰氏其臥徐徐,其覺于于,一以己為馬,一以己為牛。」
  1. (「一」字單用或在一詞一句的末尾,念陰平聲;在去聲字前,念陽平聲;在陰平、 陽平、上聲之前,念去聲。)​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