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俊逸 jùn yì
(1).卓异,不同凡俗。《后汉书·袁绍传》:“故 九江 太守 边让 ,英才儁逸,以直言正色,论不阿諂,身被梟悬之戮,妻孥受灰灭之咎。”《晋书·周访传论》:“ 札 、 莚 等负儁逸之材,以雄豪自许。”
(2).高迈超逸。 宋 欧阳修 《与谢景山书》:“ 景山 留滞州县,行年四十,独能异其少时儁逸之气,就於法度,根蔕前古,作为文章,一下其笔,遂高於人。” 清 陈田 《明诗纪事戊籤·吴岳》:“冡宰诗,儁逸清洒,入盛 唐 蹊径。”
(3).指才智出众而隐居不仕的人。《魏书·太宗纪》:“詔分遣使者巡求儁逸。” ——《漢語大詞典》
(2).高迈超逸。 宋 欧阳修 《与谢景山书》:“ 景山 留滞州县,行年四十,独能异其少时儁逸之气,就於法度,根蔕前古,作为文章,一下其笔,遂高於人。” 清 陈田 《明诗纪事戊籤·吴岳》:“冡宰诗,儁逸清洒,入盛 唐 蹊径。”
(3).指才智出众而隐居不仕的人。《魏书·太宗纪》:“詔分遣使者巡求儁逸。” ——《漢語大詞典》
谁 ( 誰 ) shuí
谁 [ shuí ]
- 疑问人称代词:你是~?~何(a.哪一个人;b.诘问,呵问)。~们。~人。~个。
- 任何人,无论什么人:这件事~都不知道。
追 zhuī/duī《國語辭典》
追 [ zhuī ]
动- 跟在后面或由后面赶上去。如:「追随」、「追赶」、「急起直追」。
- 事后补救。《文选·陶渊明·归去来辞》:「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 寻求、索还。如:「追赃」、「追债」。
- 恋爱求偶。如:「他追张小姐追了三年,终于得偿夙愿,结为连理。」
- 回溯己往。如:「追悼」、「追忆」、「追念」。
追 [ duī ]
名- 钟纽。《孟子·尽心下》:「高子曰:『禹之声,尚文王之声。』孟子曰:『何以言之?』曰:『以追蠡。』」汉·赵岐·注:「追,钟钮也。钮磨啮处深矣。蠡,欲绝之貌也。」
- 雕、雕琢。《诗经·大雅·棫朴》:「追琢其章,金玉其相。」《周礼·天官·追师》:「掌王后之首服,为副编次追衡笄。」汉·郑玄·注:「追,犹治也。」
新 xīn《國語辭典》
新 [ xīn ]
形- 沒有使用過的。與「舊」相對。如:「新辦法」、「新衣」、「新筆」。
- 剛開始的、始出現的。如:「新芽」、「新生兒」、「新品種」。
- 泛指一切新的人、事、物、知識等。如:「履新」、「汰舊換新」、「溫故知新」。
- 剛收成的農作物。《禮記·月令》:「是月也,農乃登穀,天子嘗新。」《新唐書·卷一一八·宋務光傳》:「家無接新之儲,國乏俟荒之蓄。」
- 朝代名。參見「新莽 」條。
- 大陸地區新疆省的簡稱。
- 姓。如春秋時晉國有新穆子。
- 改進或使改變,而成為新的、好的。如:「改過自新」、「一新耳目」。《書經·胤征》:「舊染汙俗,咸與惟新。」《禮記·大學》:「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 不久前、剛才。如:「新寫的字」、「新買的衣服」。《荀子·不苟》:「新浴者振其衣,新沐者彈其冠。」
轨辙(軌轍)guǐ zhé
(1).车轮辗过的痕迹。喻规范、途径。 汉 王充 《论衡·自纪》:“何文之察,与彼经艺殊轨辙也。” 宋 陶谷 《清异录·僧旂佛伞》:“其造语脱落寻常轨辙,而不书谁人製撰。” 郭沫若 《雄鸡集·三点建议》:“在自己的学术岗位上或文艺岗位上实事求是地进行工作,那他的思想、立场和方法就合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轨辙。”
(2).车或车轮。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渭水一》:“一水出县西山,世谓之 小陇山 ,巖嶂高险,不通轨辙。” 唐玄宗 《〈孝经〉序》:“希升堂者必自开户牖,攀逸驾者必骋殊轨辙。”
(3).车两轮间的距离。《魏书·世宗宣武帝纪》:“江海方同,车书宜一,诸州轨辙南北不等。” ——《漢語大詞典》
(2).车或车轮。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渭水一》:“一水出县西山,世谓之 小陇山 ,巖嶂高险,不通轨辙。” 唐玄宗 《〈孝经〉序》:“希升堂者必自开户牖,攀逸驾者必骋殊轨辙。”
(3).车两轮间的距离。《魏书·世宗宣武帝纪》:“江海方同,车书宜一,诸州轨辙南北不等。” ——《漢語大詞典》
温纯(温純)wēn chún
温和纯厚。《汉书·扬雄传下》:“《典》《謨》之篇,《雅》《颂》之声,不温纯深润,则不足以扬鸿烈而章缉熙。” 宋 苏辙 《次韵子瞻先寄迟适远却寄迈迨过遯》:“ 豫 儿扬眉稍刚劲, 党 子温纯无愠喜。”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上》:“《列》温纯典厚,尚有 春秋 前辈风。” ——《漢語大詞典》
端 duān《國語辭典》
端 [ duān ]
名- 事物的两头皆称为「端」。如:「尖端」、「末端」、「笔端」。《论语·子罕》:「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 事物的起始。如:「开端」、「发端」、「挑起战端」。《孟子·公孙丑》:「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 项目、方面。如:「鬼计多端」、「变化万端」、「举其一端」。
- 心思、思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卫洗马初欲渡江,形神惨悴语左右云:『见此芒芒,不觉百端交集。』」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 古代布帛的长度单位。通常一端约等于一疋。《初刻拍案惊奇·卷一》:「除了文若虚,每人送缎子二端。」
- 姓。如明代有端孝思。
- 正、正直。如:「品行不端」。《礼记·玉藻》:「目容端,口容止。」《孟子·离娄下》:「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
- 以手托物。如:「端碗」、「端菜上桌」。
- 摆。如:「端架子」、「把问题都端出台面上讨论。」
- 到底、究竟。宋·王安石〈龙泉寺石井〉诗二首之二:「四海旱多霖雨少,此中端有卧龙无?」宋·陆游〈幽事〉诗:「余年端有几?风月且婆娑。」
- 果真。宋·苏轼〈水龙吟·小舟横截春江〉词:「武昌南岸,昔游应记。料多情梦里,端来见我,也参差是。」
拟 ( 擬 ) nǐ
拟 [ nǐ ]
- 打算:~去信联系。~议。
- 初步设计编制或起草:~定(➊起草制定;➋揣测断定)。~订。草~。
- 仿照:~古之作。~人(修辞方式,把事物人格化)。
古 gǔ《國語辭典》
古 [ gǔ ]
名- 过去久远的时代。与「今」相对。如:「古今中外」、「自古以来」。《吕氏春秋·仲冬季·长见》:「故审知今则可知古,知古则可知后。」唐·李贺〈古悠悠行〉:「今古何处尽,千岁随风飘。」
- 过去的事物。如:「贵古贱今」、「信而好古」。《宋史·卷二六二·刘温叟传》:「儒者泥古,致详于形名度数间,而不知清浊轻重之用。」
- 古体诗。如:「五古」、「七古」。
- 姓。如汉代有古霸。
- 过去的、旧的。如:「古人」、「古事」。元·马致远〈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曲:「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质朴。如:「古朴」、「人心不古」。宋·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非余子所及也。」
璠玙(璠璵)fán yú
(1).美玉名。《初学记》卷二七引《逸论语》:“璠璵, 鲁 之寳玉也。 孔子 曰:美哉璠璵,远而望之,焕若也;近而视之,瑟若也。” 明 梁辰鱼 《浣纱记·通嚭》:“远相投金帛礼仪,况纍纍数对璠璵,更纤纤一双花蕊。” 章炳麟 《訄书·哀清史》:“悲夫!天子之将崩,便房题凑璠璵玉匣之属,宿成於考工,无所吝讳,虽讳亦不得不豫。”
(2).泛指珠宝。 清 吴伟业 《鲁谦庵使君以云间山人所画索歌》:“士女嬉游衣食足,丹青价重高璠璵。”参见“ 璵璠 ”。
(3).比喻美德贤才。 三国 魏 曹植 《赠徐干》诗:“亮怀璠璵美,积久德愈宣。” 宋 苏轼 《答任师中家汉公》诗:“方当入奏事,清庙陈璠璵。” 清 秋瑾 《题潇湘馆集》诗之一:“四壁牙籤详亥豕,一门诗友尽璠璵。登龙喜遂瞻 韩 愿,何日重停问字车。” ——《漢語大詞典》
(2).泛指珠宝。 清 吴伟业 《鲁谦庵使君以云间山人所画索歌》:“士女嬉游衣食足,丹青价重高璠璵。”参见“ 璵璠 ”。
(3).比喻美德贤才。 三国 魏 曹植 《赠徐干》诗:“亮怀璠璵美,积久德愈宣。” 宋 苏轼 《答任师中家汉公》诗:“方当入奏事,清庙陈璠璵。” 清 秋瑾 《题潇湘馆集》诗之一:“四壁牙籤详亥豕,一门诗友尽璠璵。登龙喜遂瞻 韩 愿,何日重停问字车。”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