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心灵一开旷,机巧眇已疏。

权德舆唐代〕《侍从游后湖宴坐

绝境殊不远,湖塘直吾庐。烟霞旦夕生,泛览诚可娱。
慈颜俯见喻,辍尔诗与书。清旭理轻舟,嬉游散烦劬。
宿雨荡残燠,惠风与之俱。心灵一开旷,机巧眇已疏。
中流有荷花,花实相芬敷。田田绿叶映,艳艳红姿舒。
繁香好风结,净质清露濡。丹霞无容辉,嫭色亦踟蹰。
秾芳射水木,欹叶游龟鱼。化工若有情,生植皆不如。
轻舟任沿溯,毕景乃踌躇。家人亦恬旷,稚齿皆忻愉。
素弦激凄清,旨酒盈樽壶。寿觞既频献,乐极随歌呼。
圆月初出海,澄辉来满湖。清光照酒酣,俯倾百虑无。
以兹心目畅,敌彼名利途。轻肥何为者,浆藿自有馀。
愿销区中累,保此湖上居。无用诚自适,年年玩芙蕖。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心灵一开机巧

心灵(心靈)xīn líng
(1).思想感情。 南朝 宋 颜延之 《庭诰文》:“幸有心灵,义无自恶。” 南朝 梁 钟嵘 《诗品·总论》:“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 唐 权德舆 《侍从游后湖宴坐》诗:“心灵一开旷,机巧眇已疏。” 梁启超 《医学善会叙》:“保种之道有二:一曰学以保其心灵,二曰医以保其躯壳。” 叶圣陶 《给少年儿童写东西》:“美出自心灵,出自作者的高尚的情操。”
(2).佛教指人的意识、精神、灵知。《楞严经》卷一:“汝之心灵,一切明了。” 南朝 梁 沈约 《佛记序》:“推极神道,原本心灵。”
(3).心思灵敏。《西湖佳话·西泠韵迹》:“﹝ 苏小小 ﹞早生得性慧心灵,姿容如画。”参见“ 心灵手巧 ”。  ——《漢語大詞典》
一开(一开)
晋书郭璞传见一阖下倖唐书宇文融传赞开元中宇文融始以言利得 度帝方调兵食故议取隐户剩田以中主欲利说一开天子恨得之晚不十年而取宰相虽后得罪而追恨融才有所未尽也 隋遗录越溪进耀光绫绫纹突起时有光彩越人乘樵风舟泛于石帆山下收野茧缲之缲丝女夜梦神人告之禹穴三千年一开汝所得野茧即江淹文集中壁鱼所化也  ——《骈字类编》
旷 ( 曠 ) kuàng
旷 [ kuàng ]
  1. 空阔:空~。~远。~野。地~人稀。
  2. 开朗,心境阔大:~达。心~神怡。
  3. 相互配合的东西之间空隙过大:这双鞋穿着太~了。
  4. 荒废,耽误:~工。~时持久。~日经年。
  5. 长时间所无:~代伟人(当代无人比得上的伟大人物)。~古绝伦。盛世~典(兴盛时代的罕见难逢的隆重典礼)。
  6. 姓。
机巧(機巧)jī qiǎo
(1).诡诈。《庄子·天地》:“功利机巧,必忘夫人之心。”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效张绰〈杂述〉》:“亹亹玄思清,胸中去机巧。” 宋 陈亮 《类次文中子引》:“ 汉高帝 之宽简,而人纪赖以再立; 魏武 之机巧,而天地为之分裂者十数世。” 清 刘大櫆 《伯兄奉之墓志铭》:“盖先生自童幼读书,常自保其婴儿之性,不敢失坠。及长,而与众酬接,以至居官蒞民,皆出其天怀以相付与,不知人世有机巧之事。”
(2).聪慧灵巧。 三国 魏 曹植 《侍太子坐》诗:“翩翩我公子,机巧忽若神。” 元 乔吉 《两世姻缘》第一折:“我这女儿吹弹歌舞,书画琴棋,无不精妙,更是风流旖旎,机巧聪明。” 陈少白 《兴中会革命史别录》:“﹝ 邓荫南 ﹞性慷慨,又和易可亲,且机巧,能制炸弹。”
(3).灵巧的机械装置。《后汉书·张衡传》:“ 衡 善机巧,尤致思於天文、阴阳、歷筭。”《隋书·天文志上》:“ 吴 时又有 葛衡 ,明达天官,能为机巧。” 清 黄钧宰 《金壶浪墨·浑天球》:“曩於天主堂中,见西洋编簫一,上下三十二层,每层百管,鼓之以气,则风雨波涛,謳吟战鬭,与夫鸡犬禽鸟之声,同时并作,其机巧一也。”  ——《漢語大詞典》
眇 miǎo《國語辭典》

眇 [ miǎo ]

  1. 瞎了一只眼。亦指全盲。《南史·卷一二·后妃传下·梁元帝徐妃传》:「妃以帝眇一目,每知帝将至,必为半面妆以俟。」宋·苏轼〈日喻〉:「生而眇者不识日。」
  2. 凝注、细视。《汉书·卷一○○·叙传上》:「若乃牙、旷清耳于管弦,离娄眇目于豪分。」唐·颜师古·注:「眇,细视也。」
  1. 幽远、高远。《楚辞·屈原·九章·哀郢》:「眇不知其所蹠。顺风波以从流兮,焉洋洋而为客。」唐·韩愈〈合江亭〉诗:「瞰临眇空阔,绿净不可唾。」
  2. 微小、卑微。《庄子·德充符》:「眇乎小哉,所以属于人也。」《汉书·卷七·昭帝纪》:「诏曰:『朕以眇身获保宗庙,战战栗栗,夙兴夜寐,修古帝王之事,通保傅,传《孝经》、《论语》、《尚书》,未云有明。』」
已 yǐ《國語辭典》

已 [ yǐ ]

  1. 停止。《詩經·鄭風·風雨》:「風雨如晦,雞鳴不已。」《論語·泰伯》:「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2. 完畢、完成。《國語·齊語》:「有司已於事而竣。」《漢書·卷三○·藝文志》:「每一書已,向輒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錄而奏之。」
  3. 黜退。《論語·公冶長》:「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
  4. 病癒。《史記·卷一○五·扁鵲倉公傳》:「一飲汗盡,再飲熱去,三飲病已。」
  1. 已經。如:「時間早已過了。」《論語·微子》:「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唐·李白〈早發白帝城〉詩:「兩岸猿聲啼不盡,輕舟已過萬重山。」
  2. 太、甚。《孟子·離婁下》:「仲尼不為已甚者。」《管子·戒》:「其為人也,好善而惡惡已甚。」
  3. 隨後、然後。《史記·卷七·項羽本紀》:「韓王成無軍功,項王不使之國,與俱至彭城,廢以為侯,已又殺之。」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一上·遊天台山日記》:「香風來處,玉蘭芳草,處處不絕。已至一山嘴,石壁直豎澗底,澗深流駛,旁無餘地。」
  4. 一定、必定。《漢書·卷五二·灌夫傳》:「夫不好文學,喜任俠,已然諾。」
  1. 用於句尾。相當於「矣」。《書經·洛誥》:「公定,予往已。」《孟子·梁惠王上》:「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1. 用於句首,表示感嘆的語氣。《書經·大誥》:「已!予惟小子。」同「哎 」。
  1. 此、如此。《論語·陽貨》:「不有博奕者乎?為之,猶賢乎已。」《史記·卷二·夏本紀》:「敦序九族,眾明高翼,近可遠在已。」
疏 shū《國語辭典》

疏 [ shū ]

  1. 開通、使通暢。如:「疏通」。《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
  2. 分散、散開。如:「疏散人群」。
  3. 清除、排解。《國語·楚語上》:「教之樂,以疏其穢而鎮其浮。」《文選·孫綽·遊天台山賦》:「過靈溪而一濯,疏煩想於心胸。」
  4. 刻鏤、雕繪。《文選·張衡·西京賦》:「何工巧之瑰瑋,交綺豁以疏寮。」唐·張說〈蒲津橋贊〉:「又疏其舟閒,畫其鷁首。」
  1. 稀少、稀闊。如:「疏林」、「疏星」、「疏疏落落幾戶人家」。
  2. 不親近、不熟悉。如:「人地生疏」、「親疏遠近」。晉·陶淵明〈詠荊軻詩〉:「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
  3. 粗心、不注意、不細密。如:「人為疏忽」。《史記·卷七九·范雎蔡澤傳》:「其於計疏矣。」宋·沈括《夢溪筆談·卷七·象數一》:「落下閎曆法極疏,蓋當時以為密耳。」
  4. 空虛、不實在。如:「空疏」、「才疏學淺」。《三國演義·第八五回》:「愚才疏智淺,恐不堪當此任。」
  5. 粗糙、不精細。《論語·述而》:「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唐·韓愈〈山石〉詩:「鋪床拂席置羹飯,疏糲亦足飽我飢。」
  1. 窗。《史記·卷二三·禮書》:「疏房床笫几席,所以養體也。」
  2. 窗上的刻鏤花紋。《文選·王延壽·魯靈光殿賦》:「爾乃懸棟結阿,天窗綺疏。」
  3. 蔬果。《淮南子·主術》:「夏取果蓏,秋畜疏食。」通「蔬」。

疏 [ shù ]

  1. 闡明經義或古注的文字。如:「注疏」、「義疏」。唐·柳冕〈與權德輿書〉:「其有明聖人之道,盡六經之意,而不能誦疏與注,一切棄之。」
  2. 古代臣下進呈君王的奏章。如:「上疏」。唐·杜甫〈秋興〉詩八首之三:「匡衡抗疏功名簿,劉向傳經心事違。」
  3. 書信。唐·杜甫〈潭州送韋員外牧韶州〉詩:「洞庭無過雁,書疏莫相忘。」
  1. 分條陳述、記錄。《漢書·卷五四·蘇建傳》:「初桀、安與大將軍霍光爭權,數疏光過失予燕王,令上書告之。」

疏 [ ​sū ]

  1. (一)​之又音。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