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欢会方别离,戚戚忧虑并。

张籍唐代〕《赠别孟郊

历历天上星,沉沉水中萍。幸当清秋夜,流影及微形。
君生衰俗间,立身如礼经。纯诚发新文,独有金石声。
才名振京国,归省东南行。停车楚城下,顾我不念程。
宝镜曾坠水,不磨岂自明。苦节居贫贱,所知赖友生。
欢会方别离,戚戚忧虑并。安得在一方,终老无送迎。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欢会方别戚戚忧虑

欢会(歡會,懽會)huān huì
(1).欢乐的聚会。 三国 魏 曹植 《闺情》诗:“欢会难再逢,芝兰不重荣。” 唐 白居易 《除夕寄弟妹》诗:“早晚重欢会,羈离各长成。” 宁调元 《次韵答哲夫》:“欢会纵多客易散,旧游回忆更堪伤。”
(2).特指男女相会寻欢。《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这 吴氏 正待与知观欢会,吃那一惊也不小,同丫鬟两个抖擞了一团。”
懽會:愉快地聚会。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阿英》:“一女曰:‘前宵一梦大恶,今犹汗悸。’下座者摇手曰:‘莫道莫道!今宵姊妹懽会,言之吓人不快。’”  ——《漢語大詞典》
方别 fāng bié
(1).始别,方才分别。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胶水》:“北眺巨海,杳冥无极,天际两分,白黑方别。”
(2).犹言各个地方。《周书·闵帝纪》:“予惟古先圣王,罔弗先于省视风俗,以求民瘼……有司宜分命方别之使,所在巡抚。”  ——《漢語大詞典》
离 ( 離 ) lí
离 [ lí ]
  1. 相距,隔开:距~。太阳是~地球最近的恒星。
  2. 离开,分开:分~。~别。~家。~散(sàn)。~职。~异。~间(jiàn )。支~破碎。
  3. 缺少:办好教育~不开教师。
  4. 八卦之一,符号是“☲”,代表火。
  5. 古同“罹”,遭受。
  6. 古同“缡”,妇女的佩巾。
  7. 〔~~〕形容草木茂盛,如“~~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8. 姓。
戚戚 qī qī
(1).相亲貌。《诗·大雅·行苇》:“戚戚兄弟,莫远具尔。” 毛 传:“戚戚,内相亲也。” 三国 魏 曹植 《求通亲亲表》:“退省诸王,常有戚戚具尔之心。”《南史·谢弘微传》:“ 混 诗所言:‘昔为 乌衣 游,戚戚皆亲姓。’”
(2).忧惧貌;忧伤貌。《论语·述而》:“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何晏 集解引 郑玄 曰:“长戚戚,多忧惧。”《汉书·韦玄成传》:“今我度兹,戚戚其惧。” 晋 陶潜 《五柳先生传》:“不戚戚於贫贱,不汲汲於富贵。” 宋 李清照 《声声慢》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悽悽惨惨戚戚。” 鲁迅 《三闲集·通信》:“虽然明知道这是浅薄的人道主义,不时髦已经有两三年了,但因为小资产阶级根性未除,于心总是戚戚。”
(3).心动貌。《孟子·梁惠王上》:“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 赵岐 注:“戚戚然,心有动也。”《老残游记》第二回:“ 梦湘 先生论得透闢极了,於我心有戚戚焉。”
(4).低语声。 吴组缃 《山洪》六:“别人的戚戚低语,反而静下来了。”
急促貌。《汉书·李寻传》:“治国故不可以戚戚,欲速则不达。” 唐 孟郊 《弦歌行》:“暗中崒崒拽茅鞭,倮足朱褌行戚戚。”  ——《漢語大詞典》
忧虑(憂慮)yōu lǜ
忧愁思虑;忧愁担心。《后汉书·东海恭王彊传》:“身既夭命孤弱,復为皇太后、陛下忧虑,诚悲诚慙。”《醒世恒言·小水湾天狐贻书》:“且説 王臣 母妻在家,真箇闻得 史思明 又反,日夜忧虑 王臣 ,懊悔放他出门。” 魏巍 《东方》第三部第一章:“这种景象带给她的却是忧虑和不安。”  ——《漢語大詞典》
并 ( 並 併 ) bìng/bīng《國語辭典》

并 [ bìng ]

  1. 合。《文选·曹冏·六代论》:「自此之后,转相攻伐,吴并于越,晋分为三鲁,灭于楚,郑兼于韩。」通「并」。
  2. 兼有。《文选·陆机·谢平原内史表》:「非臣毁宗,夷族所能上报,喜惧参并,悲惭哽结。」《文选·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
  1. 一齐。《战国策·燕策二》:「(蚌、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文选·左思·吴都赋》:「盖象琴筑并奏,笙竽俱唱。」通「并」。
  2. 用于否定词之前,以加强否定语气,带有反驳的意味。如:「你以为他笨,我并不认为如此。」通「并」。
  1. 而且。如:「我支持这项决定,并加以宣导。」通「并」。

并 [ bīng ]

  1. 参见「并州 」条。
  2. 大陆地区山西省太原市的别称。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