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红蓼渡头秋正雨,印沙鸥迹自成行,整鬟飘袖野风香¤

薛昭蕴唐代〕《浣溪沙

红蓼渡头秋正雨,印沙鸥迹自成行,整鬟飘袖野风香¤
不语含嚬深浦里,几回愁煞棹船郎,燕归帆尽水茫茫。
钿匣菱花锦带垂,静临兰槛卸头时,约鬟低珥算归期¤
花茂草青湘渚阔,梦馀空有漏依依,二年终日损芳菲。
粉上依稀有泪痕,郡庭花落欲黄昏,远情深恨与谁论¤
记得去年寒食日,延秋门外卓金轮,日斜人散暗销魂。
握手河桥柳似金,蜂须轻惹百花心,蕙风兰思寄清琴¤
意满便同春水满,情深还似酒杯深,楚烟湘月两沉沉。
帘外三间出寺墙,满街垂柳绿阴长,嫩红轻翠间浓妆¤
瞥地见时犹可可,却来闲处暗思量,如今情事隔仙乡。
江馆清秋缆客船,故人相送夜开筵,麝烟兰焰簇花钿¤
正是断魂迷楚雨,不堪离恨咽湘弦,月高霜白水连天。
倾国倾城恨有馀,几多红泪泣姑苏,倚风凝睇雪肌肤¤
吴主山河空落日,越王宫殿半平芜,藕花菱蔓满平湖。
越女淘金春水上,步摇云鬓佩鸣珰,渚风江草又清香¤
不为远山凝翠黛,只应含恨向斜阳,碧桃花谢忆刘郎。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红蓼渡头沙鸥成行飘袖野风¤

红蓼(紅蓼)hóng liǎo
蓼的一种。多生水边,花呈淡红色。 唐 杜牧 《歙州卢中丞见惠名酝》诗:“犹念悲秋更分赐,夹溪红蓼映风蒲。” 明 张四维 《双烈记·计定》:“秋到 润州 江上,红蓼黄芦白浪。” 清 杨芳灿 《满江红·芦花》词:“红蓼滩头秋已老,丹枫渚畔天初暝。”  ——《漢語大詞典》
渡头(渡頭)dù tóu
犹渡口。过河的地方。 南朝 梁简文帝 《乌栖曲》之一:“採莲渡头拟 黄河 ,郎今欲渡畏风波。” 五代 张泌 《河渎神》词:“回首隔江烟火,渡头三两人家。” 元 谷子敬 《城南柳》第三折:“我随后赶来,到这渡头,原来是个截头路。” 清 唐孙华 《进呈御览诗一百韵》:“渡头看鷺白,劳尾息鱼赬。”  ——《漢語大詞典》
秋 qiū《國語辭典》

秋 [ qiū ]

  1. 一年四季中的第三季。農曆為七、八、九月,陽曆為九、十、十一月。如:「秋天」、「秋季」、「中秋」、「深秋」、「一葉知秋」。唐·杜甫〈登高〉詩:「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2. 年。古代年的長度以二次秋收為準,故以秋代表年。如:「千秋萬世」、「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唐·劉禹錫〈蜀先主廟〉詩:「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
  3. 時候。如:「多事之秋」。《文選·諸葛亮·出師表》:「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4. 姓。如清代有秋瑾。
  1. 喻衰老。宋·陸游〈南鄉子·早歲入皇州〉詞:「三十年來真一夢,堪愁。客路蕭蕭兩鬢秋。」
正 zhèng/zhēng《國語辭典》

正 [ zhèng ]

  1. 合于规范的、合于法则的。如:「正道」、「正路」。
  2. 不偏斜。如:「正中」、「正午」。《论语·宪问》:「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3. 精纯不杂的。如:「纯正」、「正红色」。《韩非子·难四》:「屈到嗜芰,文王嗜菖蒲菹,非正味也,而二贤尚之,所味不必美。」
  4. 与「反」相对。如:「正面」、「正方」。
  5. 与「副」相对。如:「正本」、「正刊」。
  6. 与「偏」相对。如:「正门」、「正厅」。
  7. 与「负」相对。如:「正数」、「正电」。
  1. 修改错误。如:「修正」、「订正」、「纠正」。《论语·学而》:「就有道而正焉。」
  2. 整理。《论语·尧曰》:「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隋书·卷五八·李文博传》:「夫清其流者必洁其源,正其末者须端其本。」
  3. 分析、明辨。《论语·子路》:「必也正名乎!」
  1. 恰巧、刚好。如:「正好」、「正是」、「正中下怀」。《北史·卷七○·刘璠传》:「行本怒其不能调护,每谓三人曰:『乡等正解读书耳。』」
  2. 表示动作在进行的状态。如:「外面正下著倾盆大雨。」《文选·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1. 长官、主事者。如:「里正」、「村正」。《礼记·王制》:「成狱辞,史以狱成告于正,正听之。」
  2. 姓。如春秋时鲁国有正常。

正 [ zhēng ]

  1. 参见「正月 」条。
雨 yǔ/yù《國語辭典》

雨 [ yǔ ]

  1.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而降落的小水滴。如:「春雨」、「梅雨」、「风雨交加」、「秋风秋雨愁煞人」。
  2. 朋友。如:「旧雨新知」。唐·杜甫〈秋述〉:「秋,杜子卧病长安旅次,……,青苔及榻,常时车马之客,旧雨来,今雨不来。」
  3. 二一四部首之一。

雨 [ yù ]

  1. 下雨。《诗经·小雅·大田》:「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史记·卷六七·仲尼弟子传·有若传》:「他日,月宿毕,竟不雨。」
  2. 降落、落下。如:「雨雪」、「雨雹」。《淮南子·本经》:「昔者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宋·苏轼〈喜雨亭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3. 滋润、灌溉。唐·孟郊〈终南山下作〉诗:「山村不假阴,流水自雨田。」唐·鲍溶〈答客〉诗:「劳问圃人终岁事,桔槔声里雨春畦。」
印 yìn《國語辭典》

印 [ yìn ]

  1. 用木或金石等所刻成的图章。如:「官印」、「钢印」、「玉印」。《史记·卷六九·苏秦传》:「且使我有雒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
  2. 痕迹。如:「脚印」、「手印」。
  3. 印度的简称。如:「中印条约」。
  4. 姓。如唐代有印伦。
  1. 在物体上留下痕迹。如:「烙印」、「印上指纹」。
  2. 印刷。如:「刊印」、「排印」、「翻印」、「这本书已经印好了。」
  3. 符合。如:「心心相印」。
沙鸥(沙鷗)shā ōu
栖息于沙滩、沙洲上的鸥鸟。 唐 孟浩然 《夜泊宣城界》诗:“离家復水宿,相伴赖沙鸥。” 宋 范仲淹 《岳阳楼记》:“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清 黄景仁 《过高淳湖水新涨舟行芦苇上十余里》诗:“如云帆影去復来,似雪沙鸥聚还散。”  ——《漢語大詞典》
迹 ( 跡 ) jì《國語辭典》
  1. 「迹 」的异体字。
自 zì《國語辭典》

自 [ zì ]

  1. 起源的地方。如:「其来有自」。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自,自之通训当为始。」《礼记·中庸》:「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以入德也。」
  2. 姓。如明代有自勖。
  3.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己身。如:「自言自语」、「自给自足」、「自以为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 他人瓦上霜。」
  1. 主动。如:「自觉」、「自愿」。
  2. 本来。唐·白居易〈嵩阳观夜奏霓裳〉诗:「开元遗曲自凄凉,况近秋天调是商。」
  3. 自然、当然。如:「自不待言」、「公道自在人心」。《老子·第五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红楼梦·第四回》:「姊姊们暮年相见,自不必说悲喜交集,泣笑叙阔一番。」
  4. 依然。唐·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1. 从、由。如:「自古以来」、「自远而近」。《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唐·柳宗元〈石渠记〉:「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
  1. 如果,表示假设的语气。《左传·成公十六年》:「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
  2. 虽然。《礼记·檀弓下》:「自吾母而不得吾情,吾恶乎用吾情?」《史记·卷三○·平准书》:「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成行 chéng háng
准备起行;动身。《左传·襄公十年》:“诸侯既有成行,必不战矣。”《宋书·王僧达传》:“时 南郡王 义宣 求留 江陵 ,南蛮不解,不成行。” 清 戴名世 《丙戌南还日纪》:“明日 周君 薄责牙侩,而赁肩舆二,余辈乃得成行。” 史靖 《山城的荣哀》:“他暂时还走不了,因为路费和交通工具的限制使他无法早日成行。”
排成行列。 晋 傅玄 《杂诗》:“繁星依青天,列宿自成行。” 唐 杜甫 《赠卫八处士》诗:“昔别君未婚,男女忽成行。” 何为 《北海道开拓者的踪迹》:“沿途成行成条的落叶松浓荫遍地。”  ——《漢語大詞典》
整 zhěng《國語辭典》

整 [ zhěng ]

  1. 不带小数点的数字。如:「正整数」、「负整数」。
  2. 全数、总数。如:「化整为零」。
  1. 集合。如:「整队」。《诗经·大雅·常武》:「整我六师,以修我戎。」
  2. 治理、安放。如:「整理」、「整顿」、「整装待发」。
  3. 修理。如:「整人专家」、「整型」、「这部老爷车该好好整整了。」
  1. 有秩序的。如:「整齐」、「整然有序」。
  2. 完全的、全部的。如:「整体」、「整批」、「完整」。
  3. 正好、刚好。如:「十元七角整」。
鬟 huán《國語辭典》

鬟 [ huán ]

  1. 妇女头发挽成中空环形的一种发髻。如:「香鬟」、「双鬟」。北周·庾信〈和咏舞诗〉:「顿履随疏节,低鬟逐上声。」唐·李白〈久别离〉诗:「至此肠断彼心绝,云鬟绿鬓罢梳结,愁如回飙乱白雪。」
  2. 婢女。如:「丫鬟」。宋·梅尧臣〈听文都知吹箫〉诗:「欲买小鬟试教之,教坊供奉谁知者。」
飘袖
衣袖随风飘扬。形容雪花飞舞的样子  ——《整理自网络》
野风(野风)
唐 戴叔伦 和尉迟侍郎夏杪闻蝉 荡摇清管杂,幽咽野风传。
唐 白居易 江南喜逢萧九彻因话长安旧游戏赠五十韵 野风吹蟋蟀,湖水浸菰蒋。
唐 皮日休 太湖诗 其十七 圣姑庙 野风旋芝盖,饥乌衔椒糈。
宋 陆游 野步 野风吹惨澹,海气起嵯峨。  ——《骈字类编》
香 xiāng《國語辭典》

香 [ xiāng ]

  1. 芬芳美好的气味。如:「花香」、「书香」、「粉香」。
  2. 用香料制成棒、线、球、饼的东西,可供拜祭鬼神或驱除蚊虫。如:「线香」、「檀香」、「烧香」、「蚊香」、「焚香操琴」。
  3. 比喻女子。如:「怜香惜玉」、「香消玉殒」。
  4. 姓。如战国时齐国有香居。
  5.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亲吻。如:「香一香脸」、「香一下好吗?」
  1. 气味美好。如:「香茗」、「香泉」、「这饭很香。」唐·杜甫〈古柏行〉:「香叶曾经宿鸾凤。」
  2. 与女性有关的。如:「香闺」、「香魂」、「香汗淋漓」。元·王德信〈十二月过尧民歌·自别后遥山隐隐〉曲:「今春,香肌瘦几分,搂带宽三寸。」
  1. 酣畅。如:「吃得很香」、「睡得很香」。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