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行路之难,莫难于高凉九折之长坂,珠崖万里之狂澜。

成鹫清代〕《归自珠崖过铁城作行路难贻诸子

昔我来,流火月。今我来,小春节。昔我来,桐花结。今我来,梅始发。

昔我来,尚炎热。今我来,天雨雪。昼夜如转环,日月互明灭。

草木自荣枯,寒暑无停辙。相逢能几时,忍作三年别。

三年一别一无成,往事蹉跎为君说。为君说,请勿欢,听我长歌行路难。

行路之难,莫难于高凉九折之长坂,珠崖万里之狂澜。

陆乘只轮车,辗转巇且艰。黄埃壅周道,荆棘上参天。

蚖蛇窜林莽,猛虎狙伏俟人餐。涉潺湲,陟巑岏。南行白月至黑月,始闻波涛汹涌于暮云远树之閒。

山穷水尽见岛屿,我欲奋飞无六羽。舟人招手上方舟,挂帆遄发随烟雾。

大浪如雪山,小浪如钟簴。波斯跃出水晶宫,无限鱼虾相对语。

笑我住山人,却与波臣遇。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

天空海阔行便行,野鹤閒云住非住。来去本无心,见闻俱不取。

快矣哉,快矣哉,三年行脚今归来。拟返朱明洞天去,旧时茅屋荒苍苔。

林间过夏谢宾客,雪时远兴寻宗雷。香山之山南海水,彷佛珠崖无远迩。

铁船到岸见铁城,五桂嵯峨如五指。老僧老眼未分明,策起眉毛识乡里。

里中人,谁家子,昔年未龀今齐齿。青青者丝,何当白发垂两耳。

一则以惧,一则以喜。踉跄赤脚登阶戺,故人恕我大无礼。

知我远方,为我居行李。无物可相遗,无言能举似。

行路难,聊复尔。五岳明年事远游,重来愿行长如此。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行路莫难高凉九折长坂珠崖万里狂澜

行路 xíng lù
(1).道路。 南朝 宋 颜延之 《秋胡》诗:“驱车出郊郭,行路正威迟。” 宋 谢翱 《效孟郊体》诗:“閒庭生柏影,荇藻交行路。” 郭沫若 《论国内的评坛及我对于创作上的态度》:“我回顾我所走过了的半生行路,都是一任我自己的冲动在那里奔驰。”
(2).路人。《后汉书·党锢传·范滂》:“行路闻之,莫不流涕。” 南朝 陈 徐陵 《在北齐与杨仆射书》:“行路含情,犹其相愍。” 唐 长孙佐辅 《别友人》诗:“谁遣同衾又分手,不如行路本无情。” 清 顾炎武 《旅中》诗:“釜遭行路夺,席与舍儿争。”  ——《漢語大詞典》
之 zhī《國語辭典》

之 [ zhī ]

  1. 的、底。《论语·公冶长》:「夫子之文章。」《左传·襄公十四年》:「余弟死,而子来,是而子杀余之弟也。」
  2. 于。《易经·比卦·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礼记·大学》:「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3. 诸、之于。《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
  1. 与、及。《书经·立政》:「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吕氏春秋·仲夏纪·适音》:「乐之弗乐者,心也。」
  2. 而。《战国策·秦策二》:「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3. 若、如果。《书经·盘庚上》:「邦之臧,惟汝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论语·子张》:「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4. 则。《左传·僖公九年》:「东略之不知,西则否矣。」《吕氏春秋·仲春纪·功名》:「 故民无常处,见利之聚,无之去。」
  1. 用于强调或补足语气,无义。《书经·西伯戡黎》:「殷之即丧!指乃功,不无戮于尔邦?」《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怅恨久之。」
  1. 他、彼。《书经·皋陶谟》:「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论语·颜渊》:「爱之欲其生。」
  2. 其、他的。《武王伐纣平话·卷中》:「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二四·谈异五·女化男》:「乃以聘礼还之夫家。」
  3. 此、这个。《诗经·邶风·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庄子·知北游》:「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
  1. 往。如唐朝李白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诗经·鄘风·载驰》:「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2. 至、到。《西京杂记·卷五》:「此自少之多,自微至著也。」
  3. 是、为。《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汉·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也。」
  4. 取用。《战国策·齐策三》:「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1. 姓。如汉代有之马宇。
难 ( 難 ) nán/nàn/nuó
难 [ nán ]
  1. 不容易,做起来费事:~处。~度。~点。~关。~熬。~耐。~产。~堪。~题。~以。~于。困~。畏~。急人之~。
  2. 不大可能办到,使人感到困难:~免。~为。~保。~怪。~倒(dǎo )。~道。~能可贵。
  3. 不好:~听。~看。
难 [ nàn ]
  1. 灾祸,困苦:~民。灾~。遇~。逃~。殉~。患~。遭~。避~。排扰解~。
  2. 仇怨:排~解纷。
  3. 诘责,质问:发~。非~。责~。
难 [ nuó ]
  1. 古同“傩”。
莫难(莫難)mò nán
宝珠名。 晋 郭义恭 《广志》:“莫难珠,其色黄,生 东夷 。”一本作“ 木难 ”。参见“ 木难 ”。
即莫难扇。 明 孙临 《江南曲》:“沙棠舟,窈窕女,蜚襳垂髾杂白褚。手持莫难将雏曲,荡漾青波照紫縠。”参见“ 莫难扇 ”。  ——《漢語大詞典》
于 ( 於 ) yú《國語辭典》

于 [ yú ]

  1. 去、往。《文選·曹植·責躬詩》:「煢煢僕夫,于彼冀方。」
  2. 取。《詩經·豳風·七月》:「晝爾于茅,宵爾索綯。」《孟子·萬章下》:「殺越人于貨,閔不畏死,凡民罔不譈。」
  1. 在。《儀禮·士昏禮》:「婿立于門外。」同「於 」。
  2. 以、用。《左傳·宣公十二年》:「楚自克庸以來,其君無日不以討國人而訓之,于民生之不易,禍至之無日,戒懼之不可以怠。」
  3. 對、對於。《詩經·邶風·泉水》:「有懷于衛,靡日不思。」
  4. 至、到。《淮南子·原道》:「以恬養性,以漠處神,則入于天門。」
  5. 依照。《書經·盤庚下》:「歷告爾百姓于朕志。」
  6. 為了。《孟子·萬章上》:「唯茲臣庶,女其于予治。」
  1. 和、與。《書經·康誥》:「告汝德之說,于罰之行。」
  1. 用於句首或句中,無義。如:「鳳凰于飛」。《詩經·周南·葛覃》:「黃鳥于飛。」
  2. 用於句尾,表示疑問的語氣。《呂氏春秋·審應覽·審應》:「然則先王聖于?」同「乎 」。
  1. 姓。如明代有于謙。

于 [ xū ]

  1. 表示感嘆的意思。《詩經·周南·麟之趾》:「于嗟麟兮。」通「吁」。
高凉(高凉)
晋书地理志顺帝永和九年交阯太守周敞求立为州朝议不许即拜敞为交阯刺史桓帝分立高兴郡灵帝改曰高凉少又唐书南蛮傅南平獠东部有嘉良夷地高凉多风 雨宜小麦 傅充妻辛氏燕颂避彼湫隘处此高凉  ——《骈字类编》
九折
唐 虞世南 从军行二首 其一 马冻重关冷,轮摧九折危。
唐 卢照邻 至望喜瞩目言怀贻剑外知己 圣图夷九折,神化掩三分。
唐 李白 蜀道难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唐 温庭筠 锦城曲 蜀山攒黛留晴雪,簝笋蕨芽萦九折。
宋 陆游 世事 山林已结三生愿,朝市谁非九折途。
宋 楼钥 赵资政园梅篆 九折坂中经蜀险,八盘岭上趁朝忙。  ——《骈字类编》
长坂(長坂)cháng bǎn
见“ 长阪 ”。  ——《漢語大詞典》
珠崖 zhū yá
见“ 珠厓 ”。  ——《漢語大詞典》
万里(万里)
唐 李白 公无渡河 黄河西来决昆崙,咆哮万里触龙门。
唐 王建 杂曲歌辞 江南三台四首 其二 万里湘江客到,有风有雨人行。
唐 戴叔伦 送友人东归 万里杨柳色,出关送故人。  ——《骈字类编》
狂澜(狂瀾)kuáng lán
(1).汹涌的波浪。 唐 韩愈 《进学解》:“障百川而东之,迴狂澜於既倒。” 明 吴承恩 《赏花钓鱼赋诗谢表》:“普滋生於湛露,息吞噬於狂澜。” 陈毅 《初游青岛》诗:“战士正操练,渔民斗狂澜。”
(2).喻剧烈的社会变动或大的动乱。 清 方文 《芜湖访宋玉叔计部感旧》诗之三:“一自狂澜翻大陆,遂令郎署属危途。” 梁启超 《近世第一女杰罗兰夫人传》:“时千七百九十三年之秋,革命之狂澜,轰天撼地。” 林伯渠 《赠北赴热察诸同志》诗:“为障狂澜作砥柱,还擎旗帜荡尘埃。”亦指纷繁的思潮。 叶圣陶 《穷愁》:“狱底沉宵,脑海中益兴狂澜,起伏无已。”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