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杜甫唐代〕《秦州杂诗二十首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迟回度陇怯,浩荡及关愁。
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西征问烽火,心折此淹留。
秦州山北寺,胜迹隗嚣宫。苔藓山门古,丹青野殿空。
月明垂叶露,云逐渡溪风。清渭无情极,愁时独向东。
州图领同谷,驿道出流沙。降虏兼千帐,居人有万家。
马骄珠汗落,胡舞白蹄斜。年少临洮子,西来亦自夸。
鼓角缘边郡,川原欲夜时。秋听殷地发,风散入云悲。
抱叶寒蝉静,归来独鸟迟。万方声一概,吾道竟何之。
南使宜天马,由来万匹强。浮云连阵没,秋草遍山长。
闻说真龙种,仍残老骕骦.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
城上胡笳奏,山边汉节归。防河赴沧海,奉诏发金微。
士苦形骸黑,旌疏鸟兽稀。那闻往来戍,恨解邺城围。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烟尘独长望,衰飒正摧颜。
闻道寻源使,从天此路回。牵牛去几许,宛马至今来。
一望幽燕隔,何时郡国开。东征健儿尽,羌笛暮吹哀。
今日明人眼,临池好驿亭。丛篁低地碧,高柳半天青。
稠叠多幽事,喧呼阅使星。老夫如有此,不异在郊坰.
云气接昆仑,涔涔塞雨繁。羌童看渭水,使客向河源。
烟火军中幕,牛羊岭上村。所居秋草净,正闭小蓬门。
萧萧古塞冷,漠漠秋云低。黄鹄翅垂雨,苍鹰饥啄泥。
蓟门谁自北,汉将独征西。不意书生耳,临衰厌鼓鼙。
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
秋花危石底,晚景卧钟边。俯仰悲身世,溪风为飒然。
传道东柯谷,深藏数十家。对门藤盖瓦,映竹水穿沙。
瘦地翻宜粟,阳坡可种瓜。船人近相报,但恐失桃花。
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神鱼人不见,福地语真传。
近接西南境,长怀十九泉。何时一茅屋,送老白云边。
未暇泛沧海,悠悠兵马间。塞门风落木,客舍雨连山。
阮籍行多兴,庞公隐不还。东柯遂疏懒,休镊鬓毛斑。
东柯好崖谷,不与众峰群。落日邀双鸟,晴天养片云。
野人矜险绝,水竹会平分。采药吾将老,儿童未遣闻。
边秋阴易久,不复辨晨光。檐雨乱淋幔,山云低度墙。
鸬鹚窥浅井,蚯蚓上深堂。车马何萧索,门前百草长。
地僻秋将尽,山高客未归。塞云多断续,边日少光辉。
警急烽常报,传闻檄屡飞。西戎外甥国,何得迕天威。
凤林戈未息,鱼海路常难。候火云烽峻,悬军幕井干。
风连西极动,月过北庭寒。故老思飞将,何时议筑坛。
唐尧真自圣,野老复何知。晒药能无妇,应门幸有儿。
藏书闻禹穴,读记忆仇池。为报鸳行旧,鹪鹩在一枝。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满目生事远游

满目(滿目)mǎn mù
充满视野。 三国 魏 曹丕 《与锺大理书》:“捧匣跪发,五内震骇,绳穷匣开,烂然满目。” 宋 秦观 《如梦令》词之五:“池上春归何处,满目落花飞絮。” 明 李贽 《复邓石阳书》:“而年逼耳顺,体素羸弱,以为弟姪已满目,可以无歉矣,遂自安慰焉。” 瞿秋白 《饿乡纪程》十四:“满目雪色长林,欣欣然迎我这万里羁客。”  ——《漢語大詞典》
悲 bēi《國語辭典》

悲 [ bēi ]

  1. 哀伤。唐·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唐·杜甫〈登高〉诗:「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2. 思念、顾念。《诗经·豳风·东山》:「我东日归,我心西悲。」《汉书·卷一·高帝纪下》:「谓沛父兄曰:『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之后,吾魂魄犹思沛。』」
  1. 哀痛。如:「忍悲」、「含悲」、「乐极生悲」。唐·白居易〈新乐府·上阳白发人〉:「忆昔吞悲别亲族,扶入车中不教哭。」
  2. 佛学中拔除众生痛苦的行为、心境。如:「慈悲」。
  1. 哀伤的。《诗经·豳风·七月》:「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2. 凄厉的。如:「悲曲」、「悲声」。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
生事 shēng shì
(1).古代始丧之礼。谓人死后葬前以生人之礼供奉之。《礼记·檀弓下》:“卒哭而讳,生事毕而鬼事始已。”
(2).谓父母在世时奉事之。《孝经·丧亲》:“生事爱敬,死事哀慼,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 邢昺 疏:“言亲生则孝子事之尽於爱敬,亲死则孝子事之尽於哀慼。”《孔子家语·致思》:“ 孔子 曰:‘ 由 也事亲,可谓生事尽力、死事尽思者也。’” 宋 李之彦 《东谷所见·先垄》:“人子之于亲,苟亏生事之礼,虽葬与祭致其力,何足以言孝。”
(3).谓自专行事。《公羊传·桓公八年》:“ 遂 者何?生事也。” 何休 注:“生犹造也,专事之辞。”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精华》:“ 公子遂 受命使京师,道生事之 晋 ,《春秋》非之。”《汉书·冯奉世传》:“ 奉世 死后二年, 西域 都护 甘延寿 以诛 郅支单于 封为列侯。时丞相 匡衡 亦用 延寿 矫制生事,据 萧望之 前议,以为不当封。”
(4).泛指行事。《公羊传·僖公四年》“其言次于 陘 何?有俟也” 汉 何休 注:“生事有渐,故敏则有功。”
(5).制造事端;发生事变;惹事。《逸周书·周祝》:“故忌而不得是生事,故欲而不得是生诈。” 孔晁 注:“生事谓变也。”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中:“ 德宗 自復京闕,常恐生事,一郡一镇,有兵必姑息之。”《说岳全传》第九回:“我们一齐同去,认认这留守衙门,不许 牛兄弟 生事便了。” 茅盾 《清明前后》第三幕:“这不是岂有此理么,疯疯癫癫一个女人,谁知道她是什么路数,找上门来生事!”
(6).犹生计。 晋 常璩 《华阳国志·蜀志》:“山原肥沃,有泽渔之利……土地易为生事。” 唐 白居易 《观稼》诗:“停杯问生事,夫种妻儿穫。”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孟郊》:“ 郊 拙于生事,一贫彻骨。”
(7).指产业。 明 陈继儒 《读书镜》卷四:“凡人无生事,虽为显官,不能无俯仰依违。”
(8).犹世事。 唐 韦应物 《寓居沣上精舍寄于张二舍人》诗:“道心淡泊对流水,生事萧疏空掩门。” 宋 沈括 《蔡孝廉母胡氏墓志铭》:“其妇好佛言,弃其生平所乐而学之,至能忘喜愠,视生事泊如。” 黄侃 《效庾子山咏怀》:“生事俱消歇,旧欢犹合并。”
(9).指世情。 清 黄景仁 《舟中咏怀》:“殊悲生事薄,聊觉野情胜。”  ——《漢語大詞典》
因 yīn《國語辭典》

因 [ yīn ]

  1. 凭借、依据、利用。如:「因地制宜」、「因陋就简」。《金史·卷七七·宗弼传》:「宗弼乃因老鹳河故道开三十里通秦淮,一日一夜而成。」
  2. 承袭、沿袭。如:「因袭」。《论语·为政》:「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
  3. 增添、积累。《论语·先进》:「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史记·卷三○·平准书》:「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1. 原由、缘故。如:「起因」、「诱因」、「原因」、「成因」、「事出有因」、「前因后果」。
  1. 经由、透过。《史记·卷五八·梁孝王世家》:「梁王恐,乃使韩安国因长公主谢罪太后,然后得释。」《后汉书·卷三五·郑玄传》:「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因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
  2. 由于。如:「因公出差」、「因事请假」。唐·李白〈崔秋浦柳少府〉诗:「因君树桃李,此地忽芳菲。」
  3. 乘、趁。《史记·卷七·项羽本纪》:「此天之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
  1. 于是、从而。《史记·卷五五·留侯世家》:「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镜花缘·第四八回》:「惜湮没无闻,而哀群芳之不传,因笔志之。」
  1. 就、乃。《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人 rén《國語辭典》

人 [ rén ]

  1. 具有高度智慧和靈性,且能製造並使用工具以進行勞動的高等動物。如:「男人」、「女人」、「人類」。
  2. 別人、他人。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3. 每人。如:「人盡皆知」、「人手一冊」。《後漢書·卷一八·吳漢傳》:「若能同心一力,人自為戰,大功可立。」
  4. 某種類型、身分的人。如:「軍人」、「主持人」、「介紹人」、「臺北人」。
  5. 人的品格和性情。如:「文如其人」。《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宋·王安石〈祭歐陽文忠公文〉:「世之學者,無問乎識與不識,而讀其文,則其人可知。」
  6. 姓。如明代有人杰。
  7. 二一四部首之一。
作 zuò《國語辭典》

作 [ zuò ]

  1. 興起、振起。如:「興風作浪」。《說文解字·人部》:「作,起也。」《易經·乾卦·九五》:「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左傳·莊公十年》:「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2. 造就、培育。如:「天作之合」。《書經·康誥》:「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
  3. 創作。如:「寫作」、「作畫」、「作詩」。《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4. 進行、舉行。如:「作戰」、「作簡報」。
  5. 為、當。如:「認賊作父」。
  6. 假裝。如:「裝腔作勢」、「裝模作樣」。
  7. 進行某事。如:「作媒」、「作證」、「作事」。同「做 」。
  8. 成為。如:「作人」、「作官」。同「做 」。
  9. 製造。唐·秦韜玉〈貧女〉詩:「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
  1. 事業。如:「工作」。《禮記·緇衣》:「毋以小謀敗大作,毋以嬖御人疾莊后。」
  2. 詩文書畫與藝術品稱為「作」。如:「傑作」、「佳作」、「名作」。

作 [ zuó ]

  1. 參見「作摩」、「作料」等條。

作 [ zuō ]

  1. 工人、工匠。如:「木作」、「石作」、「瓦作」。
  2. 製作某些工藝作品的場所。如:「作坊」。《三國志·卷二四·魏書·孫禮傳》:「禮徑至作所。不復重奏,稱詔罷民,帝奇其意而不責也。」
  1. 招惹、自找。如:「自作自受」。
远游(遠游)yuǎn yóu
亦作“ 远游 ”。
(1).谓到远方游历。《论语·里仁》:“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楚辞·远游》:“悲时俗之迫阨兮,愿轻举而远游。” 汉 班彪 《北征赋》:“遂奋袂以北征兮,超絶迹而远游。” 唐 杜甫 《季秋江村》诗:“远游虽寂寞,难见此山川。” 明 刘基 《郁离子·九难》:“慷慨辞家,踊跃远游。” 潘漠华 《呵》诗:“一回想念已故人,一回想念远游的儿子。”
(2).见“ 远游冠 ”。
(3).见“ 远游履 ”。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