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塞云多断续,边日少光辉。

杜甫唐代〕《秦州杂诗二十首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迟回度陇怯,浩荡及关愁。
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西征问烽火,心折此淹留。
秦州山北寺,胜迹隗嚣宫。苔藓山门古,丹青野殿空。
月明垂叶露,云逐渡溪风。清渭无情极,愁时独向东。
州图领同谷,驿道出流沙。降虏兼千帐,居人有万家。
马骄珠汗落,胡舞白蹄斜。年少临洮子,西来亦自夸。
鼓角缘边郡,川原欲夜时。秋听殷地发,风散入云悲。
抱叶寒蝉静,归来独鸟迟。万方声一概,吾道竟何之。
南使宜天马,由来万匹强。浮云连阵没,秋草遍山长。
闻说真龙种,仍残老骕骦.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
城上胡笳奏,山边汉节归。防河赴沧海,奉诏发金微。
士苦形骸黑,旌疏鸟兽稀。那闻往来戍,恨解邺城围。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烟尘独长望,衰飒正摧颜。
闻道寻源使,从天此路回。牵牛去几许,宛马至今来。
一望幽燕隔,何时郡国开。东征健儿尽,羌笛暮吹哀。
今日明人眼,临池好驿亭。丛篁低地碧,高柳半天青。
稠叠多幽事,喧呼阅使星。老夫如有此,不异在郊坰.
云气接昆仑,涔涔塞雨繁。羌童看渭水,使客向河源。
烟火军中幕,牛羊岭上村。所居秋草净,正闭小蓬门。
萧萧古塞冷,漠漠秋云低。黄鹄翅垂雨,苍鹰饥啄泥。
蓟门谁自北,汉将独征西。不意书生耳,临衰厌鼓鼙。
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
秋花危石底,晚景卧钟边。俯仰悲身世,溪风为飒然。
传道东柯谷,深藏数十家。对门藤盖瓦,映竹水穿沙。
瘦地翻宜粟,阳坡可种瓜。船人近相报,但恐失桃花。
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神鱼人不见,福地语真传。
近接西南境,长怀十九泉。何时一茅屋,送老白云边。
未暇泛沧海,悠悠兵马间。塞门风落木,客舍雨连山。
阮籍行多兴,庞公隐不还。东柯遂疏懒,休镊鬓毛斑。
东柯好崖谷,不与众峰群。落日邀双鸟,晴天养片云。
野人矜险绝,水竹会平分。采药吾将老,儿童未遣闻。
边秋阴易久,不复辨晨光。檐雨乱淋幔,山云低度墙。
鸬鹚窥浅井,蚯蚓上深堂。车马何萧索,门前百草长。
地僻秋将尽,山高客未归。塞云多断续,边日少光辉。
警急烽常报,传闻檄屡飞。西戎外甥国,何得迕天威。
凤林戈未息,鱼海路常难。候火云烽峻,悬军幕井干。
风连西极动,月过北庭寒。故老思飞将,何时议筑坛。
唐尧真自圣,野老复何知。晒药能无妇,应门幸有儿。
藏书闻禹穴,读记忆仇池。为报鸳行旧,鹪鹩在一枝。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断续光辉

塞 sāi/sài/sè《國語辭典》

塞 [ sè ]

  1. 阻隔不通。如:「堵塞」、「阻塞」、「闭塞」。《文选·诸葛亮·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2. 充满。如:「充塞」。《礼记·孔子闲居》:「志气塞乎天地。」
  3. 推托、应付。如:「搪塞」、「塞责」。
  4. 补救。《汉书·卷七一·于定国传》:「今丞相、御史将欲何施以塞此咎?悉意条状,陈朕过失。」

塞 [ sài ]

  1. 险要的地方。如:「要塞」。《吕氏春秋·有始览·有始》:「山有九塞,泽有九薮。」汉·高诱·注:「险阻曰塞。」
  2. 边境。如:「边塞」、「关塞」。唐·杜甫〈秋兴〉诗八首之一:「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1. 酬报神明。《韩非子·外储说右下》:「秦襄王病,百姓为之祷。病愈,杀牛塞祷。」《文选·阮籍·为郑冲劝晋王牋》:「西塞江源,望祀民山。」通「赛」。

塞 [ ​sēi ]

  1. (一)​之又音。

塞 [ sāi ]

  1. 封口的东西,通常用软木或塑胶制成。如:「瓶塞」、「活塞」、「软木塞」。也称为「塞子」。
  1. 填满空隙。如:「嘴里塞满了糖果。」
  2. 受阻不畅。如:「塞车」、「这条路每到下班时间就交通堵塞。」
云 ( 雲 ) yún《國語辭典》

云 [ yún ]

  1. 雲的古字。明·張自烈《正字通·二部》:「云,雲本字。」
  2. 姓。如漢代有云敞。
  1. 說。如:「人云亦云」。《文選·諸葛亮·出師表》:「臨表涕泣,不知所云。」
  2. 有。《荀子·法行》:「事已敗矣,乃重大息,其云益乎!」《文選·陸機·答賈謐》:「公之云感,貽此音翰。」
  1. 發語詞,無義。《詩經·邶風·簡兮》:「云誰之思,西方美人。」
  2. 用於句中,無義。《詩經·邶風·雄雉》:「道之云遠,曷云能來。」《左傳·成公十二年》:「日云莫矣,寡君須矣,吾子其入也。」
  3. 用於句尾,無義。《史記·卷六一·伯夷傳》:「余登箕山,其上蓋有許由冢云。」
  1. 如此。《左傳·襄公二十八年》:「子之言云,又焉用盟?」
多 duō《國語辭典》

多 [ duō ]

  1. 丰富、不少。如:「多事之秋」、「友直、友谅、友多闻。」《文选·潘岳·杨荆州诔》:「多才丰艺,强记洽闻。」
  2. 有余。如:「一年多」、「十万多人」。
  1. 经常。如:「多读多写」。《文选·孔融·荐祢衡表》:「若衡等辈,不可多得。」
  2. 非常。表程度高。如:「多谢」、「好得多」、「快得多」。
  3. 大部分。表数量大。《孟子·梁惠王下》:「诸侯多谋伐寡人者。」《洛阳伽蓝记·卷四·法云寺》:「王侯第宅,多题为寺。」
  4. 过分、不必要。如:「多疑」、「多管闲事」。
  5. 只、只是。《论语·子张》:「多见其不知量也。」唐·徐凝〈独住僧〉诗:「多应独住山林惯,唯照寒泉自剃头。」
  1. 称美、称赞。《史记·卷一○○·季布传》:「当是时,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朱家亦以此名闻当世。」《汉书·卷六八·霍光传》:「众庶莫不多光。」
  2. 胜、超过。明·汤显祖《紫箫记·第一○出》:「想他才似相如,貌多王粲。」
  1. 姓。如商代有多父鼎。

多 [ duó ]

  1. 何等、如何。表疑问、感叹的语气。如:「多好」、「多高」、「带大一个孩子是多么不容易啊!」
断续(斷續)duàn xù
时而中断,时而接续。 南朝 齐 王融 《巫山高》诗:“烟霞乍舒卷,猿鸟时断续。” 唐 刘知几 《史通·二体》:“若乃同为一事,分在数篇,断续相离,前后屡出。於《高纪》则云语在《项传》,於《项传》则云事具《高纪》。”《醒世恒言·独孤生归途闹梦》:“那 白氏 歌这一曲,声气已是断续,好生喫力!” 朱自清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沿路听见断续的歌声:有从沿河的妓楼飘来的,有从河上船里度来的。”  ——《漢語大詞典》
边 ( 邊 ) biān《國語辭典》
  1. 「邊 」的異體字。
日 rì《國語辭典》

日 [ rì ]

  1. 太阳。汉·王充《论衡·感虚》:「日之行也,行天星度。」唐·李白〈古风〉诗五九首之二八:「草绿霜已白,日西月复东。」
  2. 白天。与「夜」相对。《诗经·唐风·葛生》:「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孟子·离娄下》:「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
  3. 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
  4. 每天。《易经·大畜卦·彖曰》:「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
  5. 特定的一日。如:「国庆日」、「生日」。《书经·舜典》:「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
  6. 季节。如:「春日」、「冬日」。
  7. 光阴。《汉书·卷二五·郊祀志下》:「旷日经年,靡有毫厘之验,足以揆今。」
  8. 量词。计算时间的单位。一日有二十四小时。如:「家无三日粮」。
  9. 从前、往昔。《左传·文公七年》:「日卫不睦,故取其地。」《国语·晋语四》:「日,吾来此也,非以狄为荣,可以成事也。」
  10. 日本的简称。如:「中日条约」、「中、美、英、日、法」。
  11. 二一四部首之一。

日 [ mì ]

  1. 人名用字。如汉代有金日䃅。
少 shǎo/shào《國語辭典》

少 [ shǎo ]

  1. 不多。如:「稀少」、「和平日相比,她今天的话好像少了一点。」
  1. 短缺、不够。如:「米面是一天不可少的。」、「少了一个人,不知有没有候补的?」
  2. 二数相较的差。如:「五比八少三。」
  3. 丢失、遗失。如:「我屋里少了几件东西,你们知不知道?」
  4. 轻视、不满。《史记·卷六九·苏秦传》:「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
  1. 不久、短时间。《孟子·万章上》:「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
  2. 不经常的。如:「这是少有的事。」
  3. 略微、稍微。《庄子·徐无鬼》:「今予病少痊,予又且复游于六合之外。」《史记·卷 一一○·匈奴传》:「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

少 [ shào ]

  1. 年幼的、年轻的。如:「少男」、「少女」、「少爷」。
  1. 幼年或年轻的时候。《墨子·兼爱中》:「少失其父母者,有所放依而长。」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此由禽鹿,少见驯育,则服从教制。」
  2. 年轻的人。《晋书·卷八○·列传·王羲之》:「王氏诸少并佳。」《儒林外史》第四一回:「那些好事的恶少,都一传两,两传三的来物色,非止一日。」
  3. 姓。如汉代有少年唯。
光辉(光輝)guāng huī
亦作“ 光暉 ”。
(1).光明;光芒。《孟子·尽心下》:“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荀子·天论》:“日月不高,则光暉不赫。”《史记·封禅书》:“来也常以夜,光辉若流星。”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三:“ 隋煬帝 巡狩北边,作大行殿七宝帐,容数百人,饰以珍宝,光辉洞彻。” 宋 朱淑真 《中秋夜不见月》诗:“何当拨去闲云雾,放出光辉万里清。” 鲁迅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昨天看这个,今天也看这个,然而他们的眼睛里还闪出苏醒和欢喜的光辉来。”
(2).光泽。《古诗十九首·冉冉孤竹生》:“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 宋 曹士冕 《法帖谱系·杂说上·二王府帖》:“从禁中借板墨本百本,分遗宫僚。但用 潘谷 墨,光辉有餘而不甚黟黑。”
(3).指光阴,时光。 南朝 梁 何逊 《赠诸游旧》诗:“少壮轻年月,迟暮惜光辉。” 唐 李白 《幽歌行上新平长史兄粲》诗:“寧知流寓变光辉,胡霜萧颯绕寄衣。”
(4).光荣;荣耀。《后汉书·班彪传》:“盖清庙之光暉,当世之俊彦也。” 唐 顾熊非 《送喻凫春归江南》诗:“里閭争庆贺,亲戚共光辉。” 清 李渔 《比目鱼·巧会》:“真佳偦,真佳偦,吐气扬眉,致吾儕,也有光辉。”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