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闾巷萧条生意少,隔墙谁信内官家。

苏泂宋代〕《金陵杂兴二百首

四畦芍药间葱花,五月春风便有涯。
闾巷萧条生意少,隔墙谁信内官家。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闾巷萧条生意隔墙内官

闾巷(閭巷)lǘ xiàng
(1).里巷;乡里。《战国策·秦策一》:“卖僕售乎閭巷者,良僕妾也;出妇嫁乡曲者,良妇也。” 唐 白居易 《挽歌词》:“晨光照閭巷,轜车儼欲行。” 孙犁 《秀露集·耕堂读书记三》:“正像他自谦的,所记多为闾巷之事,餖飣之学。”
(2).借指民间。《史记·韩信卢绾列传》:“陛下擢僕起閭巷,南面称孤,此僕之幸也。” 宋 曾巩 《奏乞与潘兴嗣子推恩状》:“使斯人不卒穷於閭巷,足以明示天下。” 清 昭梿 《啸亭续录·贵臣之训》:“其生长富贵,不知閭巷之艰难若此。”
(3).借指平民。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八:“今妇人之拜不跪,则异于古所谓侠拜, 江 浙 衣冠之家,尚通行之,閭巷则否。”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十:“閭巷常与父往还者,各赠二縑。” 明 陆深 《愿丰堂漫书》:“其后 宋 宗室无论戚疎少长,昔仰食县官,西南两宗无赖者,至纵其婢与閭巷通,生子则冒为己子,以利其请给。”  ——《漢語大詞典》
萧条(蕭條)xiāo tiáo
(1).寂寞冷落;凋零。《楚辞·远游》:“山萧条而无兽兮,野寂漠其无人。” 三国 魏 曹植 《赠白马王彪》诗:“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 宋 王安石 《离鄞至菁江东望》诗:“村落萧条夜气生,侧身东望一伤情。” 叶圣陶 《我们的骄傲》:“要是没有窗外繁密的竹枝,那个房间真太萧条了。”
(2).指政治、经济等不景气;衰微;衰退。 三国 魏 曹植 《卞太后诔》:“皇室萧条,羽檄四布,百姓欷歔,婴儿号慕,若丧考妣,天下縞素。”《南史·齐豫章文献王嶷传》:“旧 楚 萧条,仍岁多故,政荒人散,实须缉理。”《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五:“ 赵太学 是个书生,不会经营家务,家事日渐萧条。” 曹禺 《日出》第二幕:“你难道不知道现在市面萧条,经济恐慌?”
(3).疏散;稀疏。 汉 扬雄 《羽猎赋》:“羡漫半散,萧条数千里外。” 五代 张泌 《边上》诗:“山河惨淡关城闭,人物萧条市井空。” 宋 陆游 《登灌口庙东大楼观岷江雪山》诗:“白髮萧条吹北风,手持巵酒酹江中。” 元 虞集 《画鹤》诗:“ 薛公 少保昔画鹤,毛羽萧条向寥廓。” 郁达夫 《蜃楼》:“大约是因为一年将尽了,游客萧条。”
(4).匮乏。 元 无名氏 《鸳鸯被》楔子:“争奈囊底萧条,盘缠缺少。”《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但阿姊千里间关,同郎君远去,囊篋萧条,曾无约束,此乃吾等之事,当相与共谋之,勿令姊有穷途之虑也。” 清 王端履 《重论文斋笔录》卷一:“黄金已尽,囊槖萧条。”
(5).犹逍遥。闲逸貌。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品藻》:“ 明帝 问 周伯仁 :‘卿自谓何如 庾元规 ?’对曰:‘萧条方外, 亮 不如臣;从容廊庙,臣不如 亮 。’”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品藻》:“抚军问 孙兴公 :‘卿自谓何如?’曰:‘下官才能所经,悉不如诸贤。至於斟酌时宣,笼罩当世,亦多所不及。然以不才,时復託怀玄胜,远咏 老 庄 ,萧条高寄,不与时务经怀,自谓此心无所与让也。’”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槟榔》:“﹝ 俞益期 与 韩康伯 牋曰:﹞步其林,则寥朗,庇其阴,则萧条,信可以长吟,可以远想矣。”
(6).消瘦貌。 明 唐寅 《题画白乐天》诗:“ 苏州 刺史 白尚书 ,病骨萧条酒盏疏。”
(7).简陋。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记》:“时进士团所由辈数十人,见 逢 ( 薛逢 )行李萧条。” 清 周亮工 《送朱静一还九华》诗:“萧条襆被好容颜,七十怀人涉远山。” 丁玲 《团聚》:“她看见这萧条的行旅时,暗暗的惊诧着。”  ——《漢語大詞典》
生意 shēng yì
(1).生机,生命力。 元 宫天挺 《范张鸡黍》第一折:“阴阳运,万物纷纷,生意无穷尽。” 清 周亮工 《庚子嘉平五日雪初闻欲徙塞外》诗:“遥看松栝叶,生意已津津。” 叶圣陶 《火灾·晓行》:“和平而轻淡的阳光照到田面,就像对一切给与无限的生意。”
(2).意态。 唐 皎然 《郑容全成蛟形木机歌》:“苍山万重採一枝,形如器车生意奇。” 宋 范公称 《过庭录》:“﹝ 王齐叟 ﹞尝画梅影图,形影毫釐不差,万荷图状极纤细,生意各殊,识者奇寳之。”
(3).生计;生活。 宋 苏舜钦 《送安素处士高文悦》诗:“ 秦 民著暴敛,惨惨生意蹙。” 明 唐寅 《渔樵问答歌》:“生意宜从稳处求,莫入高山与深水。”《英烈传》第五回:“ 曇云 长老赁下房子与 朱公 夫妻安顿,又借些貲本与他生意。”
(4).活儿;工作。《西游记》第一回:“假若我与你去了,却不误了我的生意?老母何人奉养?我要砍柴,你自去。”《说岳全传》第六五回:“小可因做过衙门生意,熟识的多,再无人来查察,众位相公尽可安身。” 施英 《七论上海的罢工潮》:“厂中不容老年工人,见工人年龄稍大,即停歇其生意,毫不顾其生计。”
(5).境遇。 唐 杜甫 《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诗序:“老病怀旧,生意可知。” 清 王贵一 《寒雪》诗:“篝火亲无燄,綈袍拥不温,饥寒兼老稚,生意向谁言。”
(6).谓主张。《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必 与 潁川 典农中郎将 严匡 讨斩之” 裴松之 注引 晋 袁晔 《献帝春秋》:“收 纪 晃 等,将斩之。 纪 呼 魏王 名曰:‘恨吾不自生意,竟为羣儿所误耳!’”《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乡间人纷纷都来告荒。知县相公只得各处去踏勘,也没甚大生意。”
(7).犹言感兴趣。 晋 傅咸 《〈羽扇赋〉序》:“ 吴 人截鸟翼而摇风,既胜于方圆二扇,而中国莫有生意,灭 吴 之后,翕然贵之。”
(8).谓外加别的意思。 晋 袁宏 《后汉纪·灵帝纪上》:“﹝ 黄元艾 ﹞后见司徒 袁隗 , 隗 嘆其英异,曰:‘若索女婿,如此善矣。’有人以 隗 言告 元艾 ,又自生意谓之曰:‘ 袁公 有女,得无欲嫁与卿乎!’”《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刘备 ,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 南朝 宋 裴松之 注:“史之记言,既多润色,故前载所述有非实者矣,后之作者又生意改之,于失实也,不亦弥远乎!”
(9).买卖;做买卖。《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先前读书,后来看看不济,却去改业做生意。” 元 康进之 《李逵负荆》第一折:“老汉姓 王 名 林 ,在这 杏花庄 居住,开着一个小酒务儿,做些生意。”《儒林外史》第九回:“ 杨先生 虽是生意出身,一切帐目,却不肯用心料理。” 沙汀 《兽道》:“她的儿子在当脚夫,经常帮城里一些小商人去省城买办杂货;有时也自己做点生意。”
(10).指钱财。《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一:“这样富家,一条人命,好歹也起发他几百两生意,如何便是这样住了。”《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六:“四个公差,见不是头,晓得没甚大生意,且把遗下的破衣旧服,乱捲掳在身边了。”  ——《漢語大詞典》
少 shǎo/shào《國語辭典》

少 [ shǎo ]

  1. 不多。如:「稀少」、「和平日相比,她今天的话好像少了一点。」
  1. 短缺、不够。如:「米面是一天不可少的。」、「少了一个人,不知有没有候补的?」
  2. 二数相较的差。如:「五比八少三。」
  3. 丢失、遗失。如:「我屋里少了几件东西,你们知不知道?」
  4. 轻视、不满。《史记·卷六九·苏秦传》:「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
  1. 不久、短时间。《孟子·万章上》:「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
  2. 不经常的。如:「这是少有的事。」
  3. 略微、稍微。《庄子·徐无鬼》:「今予病少痊,予又且复游于六合之外。」《史记·卷 一一○·匈奴传》:「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

少 [ shào ]

  1. 年幼的、年轻的。如:「少男」、「少女」、「少爷」。
  1. 幼年或年轻的时候。《墨子·兼爱中》:「少失其父母者,有所放依而长。」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此由禽鹿,少见驯育,则服从教制。」
  2. 年轻的人。《晋书·卷八○·列传·王羲之》:「王氏诸少并佳。」《儒林外史》第四一回:「那些好事的恶少,都一传两,两传三的来物色,非止一日。」
  3. 姓。如汉代有少年唯。
隔墙(隔牆)gé qiáng
亦作“ 隔墻 ”。
(1).犹隔壁。 宋 苏轼 《再和黄鲁直》:“且復歌呼相和,隔墙知是 曹参 。”《白雪遗音·马头调·寄柬》:“隔墙吟诗把春心动,央烦 红娘 去请 张生 。”
(2).房舍、坑道中隔绝风、水、火、瓦斯等的墙。如:通风隔墙,防火隔墙。
(3).即指墙壁。 阿英 《敌后日记摘抄·停翅小撷》:“然室内实闷塞不可居,余乃设床于隔墙之外。”  ——《漢語大詞典》
谁 ( 誰 ) shuí
谁 [ shuí ]
  1. 疑问人称代词:你是~?~何(a.哪一个人;b.诘问,呵问)。~们。~人。~个。
  2. 任何人,无论什么人:这件事~都不知道。
信 xìn/shēn《國語辭典》

信 [ xìn ]

  1. 誠實不欺。如:「講信修睦」。《論語·為政》:「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2. 書札、書簡。如:「書信」、「平信」、「掛號信」。
  3. 消息、音訊。如:「音信」、「凶信」、「口信」。
  4. 使者、送信件的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司空鄭沖馳遣信就阮籍求文。」
  5. 符契、憑證。如:「印信」。《後漢書·卷九○·烏桓鮮卑傳》:「大人有所召呼,則刻木為信,雖無文字,而部眾不敢違犯。」
  6. 姓。如宋代有信世昌。
  1. 聽從、不懷疑。如:「相信」、「深信不疑」、「不可置信」。
  2. 敬仰、崇奉。如:「信奉」、「信教」。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正緯》:「至於光武之世,篤信斯術。」
  3. 知曉、知道。宋·晏殊〈漁家傲·畫鼓聲中昏又曉〉詞:「須信道,人間萬事何時了?」《聊齋志異·卷七·青蛾》:「我父母皆仙人,何可以貌信其年歲乎?」
  4. 連宿兩晚。如:「信宿」。《左傳·襄公十八年》:「信于城下而還。」晉·杜預·注:「信,再宿也。」
  1. 確實、的確、果真。《孟子·公孫丑上》:「信能行此五者,則鄰國之民,仰之若父母矣。」唐·柳宗元〈遊石角過小嶺至長烏村〉詩:「為農信可樂,居寵真虛榮。」
  2. 隨意、任憑。如:「信口開河」、「信手拈來」。唐·白居易〈琵琶行〉:「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信 [ shēn ]

  1. 伸直、舒展。《易經·繫辭下》:「往者屈也,來者信也。」《漢書·卷六二·司馬遷傳》:「乃欲卬首信眉,論列是非。」通「伸」。
  2. 陳述表白。《穀梁傳·隱公元年》:「春秋貴義而不貴惠,信道而不信邪。」通「申」。
内官 nèi guān
(1).指国君左右的亲近臣僚。《左传·宣公十二年》:“内官序当其夜,以待不虞,不可谓无备。” 杜预 注:“内官,近官。” 孔颖达 疏:“其内官亲近王者,为次序以当其夜,若今宿直递持更也。”
(2).宫中的女官属。《左传·昭公三年》:“不腆先君之适,以备内官。”《国语·周语中》:“内官不过九御,外官不过九品。” 韦昭 注:“九御,九嬪也。”
(3).宦官,太监。《史记·李斯列传》:“ 高 固内官之厮役也,幸得以刀笔之文进入 秦 宫。” 唐 李德裕 《长安秋夜》:“内官传詔问戎机,载笔金鑾夜始归。” 清 尤侗 《王先生》诗:“不见 高皇 竖铁牌,内官不许干朝政。”
(4).内朝官,对“外朝官”而言。《隋书·百官志下》:“诸省及左右卫、武候、领左右监门府为内官,自餘为外官。”
(5).指在朝廷任职的官员,对地方官而言。《旧唐书·韦嗣立传》:“窃见朝廷物议,莫不重内官,轻外职,每除授牧伯,皆再三披诉。”  ——《漢語大詞典》
家 jiā/jia/jie《國語辭典》

家 [ jiā ]

  1. 眷屬共同生活的場所。如:「家庭」、「回家」。唐·賀知章〈回鄉偶書〉詩二首之一:「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2. 一門之內共同生活的人。《呂氏春秋·先識覽·察微》:「吳人應之不恭,怒殺而去之,吳人往報之,盡屠其家。」
  3. 學術流派。如:「儒家」、「道家」、「百家爭鳴」、「一家之言」。
  4. 經營某種行業或具有某種身分的人。如:「農家」、「商家」、「店家」、「少東家」。
  5. 尊稱學有專長或有專門技術的人。如:「專家」、「文學家」、「科學家」。
  6. 自稱或稱別人。如:「自家」、「咱家」、「哀家」、「姑娘家」、「小孩子家」、「婦道人家」。
  7. 古代大夫所統治的政治區域。與「國」相對。《論語·季氏》:「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8. 私有財產。《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夫賣庸而播耕者,主人費家而美食。」《史記·卷八五·呂不韋傳》:「諸嫪毐舍人皆沒其家而遷之蜀。」
  9. 量詞。計算家庭、店鋪、大型企業等的單位。如:「住戶不滿十家」、「三家報社」、「只此一家,別無分號。」、「開了三家分公司。」
  10. 姓。如周代有家伯。
  1. 居住。《文選·江淹·別賦》:「又若君居淄右,妾家河陽。」
  1. 對人謙稱自己的親長。如:「家父」、「家母」、「家兄」。
  2. 家中的。如:「家事」、「家人」、「家產」、「家業」、「家僮」。
  3. 家中飼養的。如:「家畜」、「家禽」。
  1. 置於句中。相當於「地」、「的」。元·蕭德祥《殺狗勸夫·第二折》:「他道俺哥哥十分家沉醉,且吃些兒熱湯熱水。」《西遊記·第五一回》:「大碗家寬懷暢飲。」

家 [ gū ]

  1. 對女子的尊稱。《後漢書·卷八四·列女傳·曹世叔妻傳》:「扶風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之女也,名昭……。帝數召入宮,令皇后諸貴人師事焉,號曰大家。 」同「姑 」。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