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淅淅 xī xī
(1).象声词。风、雨声。 唐 李咸用 《闻泉》诗:“淅淅梦初惊,幽窗枕簟清。” 元 李好古 《张生煮海》第四折:“可则是玉露泠泠,金风淅淅,中秋节序。” 清 金农 《绯桃花下喜雨》诗:“忽闻好雨淅淅鸣,虚廊洒瓦天将曙。” 王闿运 《秋醒词》序:“淅淅之风,送鸡声而俱远。”
(2).象声词。物体擦动声。 唐 白居易 《竹窗》诗:“遶屋声淅淅,逼人色苍苍。”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东城有猎者,夜半睡醒,闻窗纸淅淅作响。” 鲁彦周 《找红军--我失去了妈妈》:“谁知刚离开洞门几十步,就听见一阵淅淅声,我抬头一看,只见满山满谷都是白匪躬着腰端着枪,猫狼子似地向山上乱跑。”
(3).畏风貌。《医宗金鉴·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病上〉》:“嗇嗇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乾呕者,桂枝汤主之。” 成无己 注:“淅淅者,洒淅也,恶风之貌也。” ——《漢語大詞典》
(2).象声词。物体擦动声。 唐 白居易 《竹窗》诗:“遶屋声淅淅,逼人色苍苍。”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东城有猎者,夜半睡醒,闻窗纸淅淅作响。” 鲁彦周 《找红军--我失去了妈妈》:“谁知刚离开洞门几十步,就听见一阵淅淅声,我抬头一看,只见满山满谷都是白匪躬着腰端着枪,猫狼子似地向山上乱跑。”
(3).畏风貌。《医宗金鉴·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病上〉》:“嗇嗇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乾呕者,桂枝汤主之。” 成无己 注:“淅淅者,洒淅也,恶风之貌也。” ——《漢語大詞典》
萧萧(蕭蕭)xiāo xiāo
(1).象声词。常形容马叫声、风雨声、流水声、草木摇落声、乐器声等。《诗·小雅·车攻》:“萧萧马鸣,悠悠斾旌。” 晋 陶潜 《咏荆轲》:“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唐 刘长卿 《王昭君歌》:“琵琶弦中苦调多,萧萧 羌 笛声相和。” 宋 王安石 《试院中五绝句》之五:“萧萧疏雨吹檐角,噎噎暝蛩啼草根。” 元 耶律楚材 《和南质张学士敏之见赠》之五:“云飘飘,水萧萧,一灯香火过闲宵。”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连琐》:“ 杨子畏 ,居于 泗水 之滨。斋临旷野,墙外多古墓,夜闻白杨萧萧,声如涛涌。” 冰心 《超人·离家的一年》:“月影下,树叶萧萧。”
(2).萧条;寂静。 晋 陶潜 《自祭文》:“窅窅我行,萧萧墓门,奢耻 宋 臣,俭笑 王孙 。” 唐 皎然 《往丹阳寻陆处士不遇》诗:“寒花寂寂徧荒阡,柳色萧萧愁暮蝉。” 明 高启 《秋日江居写怀》诗之七:“渔村靄靄缘江暗,农径萧萧入圃斜。”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侠女》:“女数日不至。母疑之,往探其门,萧萧闭寂。” 瞿秋白 《赤都心史》四:“一任他秋意萧萧,秋云黯黯,我只笑,笑君空扰攘。”
(3).形容凄清、寒冷。 晋 陶潜 《祭程氏妹文》:“黯黯高云,萧萧冬月。” 唐 韩愈 《谢自然》诗:“白日变幽晦,萧萧风景寒。” 明 詹同 《出猎图》诗:“穹庐散野如繁星,凉月萧萧照平陆。” 苏曼殊 《断鸿零雁记》第四章:“荒村风雪,萧萧彻骨。”
(4).稀疏。 唐 牟融 《游报本寺》诗:“茶烟裊裊笼禪榻,竹影萧萧扫径苔。” 宋 李纲 《摘鬓间白发有感》诗:“萧萧不胜梳,扰扰仅盈搦。” 明 高濂 《玉簪记·命试》:“白髮萧萧今已老,归閒堪守林皋,梦回青琐恋王朝。” 郑振铎 《取火者的逮捕·埃娥》:“ 亚哥斯 见了这位白发萧萧的老人这样沉痛的呼吁,他却是不动心。”
(5).简陋。 唐 牟融 《送范启东还京》诗:“萧萧行李上征鞍,满目离情欲去难。” 元 郑光祖 《倩女离魂》第四折:“行李萧萧倦修整,甘岁月淹留帝京。” 明 高启 《送萧隐君自句曲经吴归维扬》诗:“来去逐 江 云,萧萧旧巾屨。”
(6).萧洒。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容止》:“ 嵇康 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 唐 赵璘 《因话录·商上》:“﹝ 李约 ﹞以近属宰相子,而雅度玄机,萧萧冲远,德行既优,又有山林之致。” 明 唐寅 《题画竹次杜水庵韵》:“萧萧美人脱凡俗,蕉姓称萝名碧玉。” ——《漢語大詞典》
(2).萧条;寂静。 晋 陶潜 《自祭文》:“窅窅我行,萧萧墓门,奢耻 宋 臣,俭笑 王孙 。” 唐 皎然 《往丹阳寻陆处士不遇》诗:“寒花寂寂徧荒阡,柳色萧萧愁暮蝉。” 明 高启 《秋日江居写怀》诗之七:“渔村靄靄缘江暗,农径萧萧入圃斜。”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侠女》:“女数日不至。母疑之,往探其门,萧萧闭寂。” 瞿秋白 《赤都心史》四:“一任他秋意萧萧,秋云黯黯,我只笑,笑君空扰攘。”
(3).形容凄清、寒冷。 晋 陶潜 《祭程氏妹文》:“黯黯高云,萧萧冬月。” 唐 韩愈 《谢自然》诗:“白日变幽晦,萧萧风景寒。” 明 詹同 《出猎图》诗:“穹庐散野如繁星,凉月萧萧照平陆。” 苏曼殊 《断鸿零雁记》第四章:“荒村风雪,萧萧彻骨。”
(4).稀疏。 唐 牟融 《游报本寺》诗:“茶烟裊裊笼禪榻,竹影萧萧扫径苔。” 宋 李纲 《摘鬓间白发有感》诗:“萧萧不胜梳,扰扰仅盈搦。” 明 高濂 《玉簪记·命试》:“白髮萧萧今已老,归閒堪守林皋,梦回青琐恋王朝。” 郑振铎 《取火者的逮捕·埃娥》:“ 亚哥斯 见了这位白发萧萧的老人这样沉痛的呼吁,他却是不动心。”
(5).简陋。 唐 牟融 《送范启东还京》诗:“萧萧行李上征鞍,满目离情欲去难。” 元 郑光祖 《倩女离魂》第四折:“行李萧萧倦修整,甘岁月淹留帝京。” 明 高启 《送萧隐君自句曲经吴归维扬》诗:“来去逐 江 云,萧萧旧巾屨。”
(6).萧洒。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容止》:“ 嵇康 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 唐 赵璘 《因话录·商上》:“﹝ 李约 ﹞以近属宰相子,而雅度玄机,萧萧冲远,德行既优,又有山林之致。” 明 唐寅 《题画竹次杜水庵韵》:“萧萧美人脱凡俗,蕉姓称萝名碧玉。” ——《漢語大詞典》
到 dào《國語辭典》
到 [ dào ]
动- 抵达、到达。如:「火车到站」、「支票到期」、「坚持到底」。《文选·江淹·恨赋》:「人生到此,天道宁论。」
- 往、去。如:「到非洲丛林探险。」、「我晚上到你家拜访。」
- 周密。如:「若有不到之处,尚请多多包涵!」《晋书·卷三二·后妃传下·康献褚皇后传》:「所奏恳到,形于翰墨,执省未究,以悲以惧。」《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君亲自然,匪由名教,敬授既同,情礼兼到。」
- 姓。如南朝宋有到彦之。
荷叶(荷叶)
唐 阎朝隐 三日曲水侍宴应制 荷叶珠盘净,莲花宝盖新。
唐 张九龄 饯济阴梁明府各探一物得荷叶 荷叶生幽渚,芳华信在兹。
唐 王维 戏题示萧氏甥 芦笋穿荷叶,菱花罥雁儿。
唐 王昌龄 采莲曲二首 其二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唐 李颀 赠张旭 荷叶裹江鱼,白瓯贮香粳。
唐 高适 渔父歌 笋皮笠子荷叶衣,心无所营守钓矶。
唐 李嘉祐 白田西忆楚州使君弟 鱼网平铺荷叶,鹭鸶闲步稻苗。
唐 李端 病后游青龙寺 芭蕉高自折,荷叶大先沈。
唐 权德舆 田家即事 漠漠稻花资旅食,青青荷叶制儒衣。
唐 元稹 夜池 荷叶团团茎削削,绿萍面上红衣落。
唐 白居易 酒熟忆皇甫十 疏索柳花碗,寂寥荷叶杯。
唐 张万顷 东溪待苏户曹不至 台上柳枝临岸低,门前荷叶与桥齐。
唐 李商隐 暮秋独游曲江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唐 成彦雄 露 疑是鲛人曾泣处,满池荷叶捧真珠。
宋 王安石 长干寺 柳条不动千丝直,荷叶相依万盖阴。
宋 王安石 别孙莘老 想见荷叶尽,北风卷寒漪。
宋 苏轼 别子由三首兼别迟 其一 风里杨花虽未定,雨中荷叶终不湿。
宋 苏轼 道者院池上作 清风乱荷叶,细雨出鱼儿。
金 庞铸 喜夏 鸟语竹阴密,雨声荷叶香。
元 虞集 代众仲作 池鸭穿荷叶,溪鱼上柳条。
元 郑元祐 六月六日,初度有感 三十六陂空似昔,荷花荷叶待谁看?
元 叶颙 采莲歌 往来荷叶浦,荡漾木兰舟。
元 张昱 退居湖上投赠杨左丞四首 其四 白鸥共戏荷叶小,黄鸟乱啼杨柳青。
明 高启 小长干曲 郎采菱叶尖,妾采荷叶圆。石城愁日暮,各自拨归船。
元 徐贲 过荷叶浦 不见唱歌人,空来荷叶浦。 ——《骈字类编》
唐 张九龄 饯济阴梁明府各探一物得荷叶 荷叶生幽渚,芳华信在兹。
唐 王维 戏题示萧氏甥 芦笋穿荷叶,菱花罥雁儿。
唐 王昌龄 采莲曲二首 其二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唐 李颀 赠张旭 荷叶裹江鱼,白瓯贮香粳。
唐 高适 渔父歌 笋皮笠子荷叶衣,心无所营守钓矶。
唐 李嘉祐 白田西忆楚州使君弟 鱼网平铺荷叶,鹭鸶闲步稻苗。
唐 李端 病后游青龙寺 芭蕉高自折,荷叶大先沈。
唐 权德舆 田家即事 漠漠稻花资旅食,青青荷叶制儒衣。
唐 元稹 夜池 荷叶团团茎削削,绿萍面上红衣落。
唐 白居易 酒熟忆皇甫十 疏索柳花碗,寂寥荷叶杯。
唐 张万顷 东溪待苏户曹不至 台上柳枝临岸低,门前荷叶与桥齐。
唐 李商隐 暮秋独游曲江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唐 成彦雄 露 疑是鲛人曾泣处,满池荷叶捧真珠。
宋 王安石 长干寺 柳条不动千丝直,荷叶相依万盖阴。
宋 王安石 别孙莘老 想见荷叶尽,北风卷寒漪。
宋 苏轼 别子由三首兼别迟 其一 风里杨花虽未定,雨中荷叶终不湿。
宋 苏轼 道者院池上作 清风乱荷叶,细雨出鱼儿。
金 庞铸 喜夏 鸟语竹阴密,雨声荷叶香。
元 虞集 代众仲作 池鸭穿荷叶,溪鱼上柳条。
元 郑元祐 六月六日,初度有感 三十六陂空似昔,荷花荷叶待谁看?
元 叶颙 采莲歌 往来荷叶浦,荡漾木兰舟。
元 张昱 退居湖上投赠杨左丞四首 其四 白鸥共戏荷叶小,黄鸟乱啼杨柳青。
明 高启 小长干曲 郎采菱叶尖,妾采荷叶圆。石城愁日暮,各自拨归船。
元 徐贲 过荷叶浦 不见唱歌人,空来荷叶浦。 ——《骈字类编》
今年 jīn nián
本年。指说话时的这一年。 晋 李密 《陈情事表》:“臣 密 今年四十有四,祖母 刘 今年九十有六。” 宋 苏轼 《九日黄楼作》诗:“岂知还復有今年,把琖对花容一呷。” 明 张居正 《文华殿论奏》:“如今年暂行,明年即据为例,非祖宗旧例也。” 周瘦鹃 《花木丛中·梅花时节话梅花》:“今年我家的盆梅,开了花的只有十多盆。” ——《漢語大詞典》
秋 qiū《國語辭典》
秋 [ qiū ]
名- 一年四季中的第三季。農曆為七、八、九月,陽曆為九、十、十一月。如:「秋天」、「秋季」、「中秋」、「深秋」、「一葉知秋」。唐·杜甫〈登高〉詩:「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 年。古代年的長度以二次秋收為準,故以秋代表年。如:「千秋萬世」、「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唐·劉禹錫〈蜀先主廟〉詩:「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
- 時候。如:「多事之秋」。《文選·諸葛亮·出師表》:「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 姓。如清代有秋瑾。
- 喻衰老。宋·陸游〈南鄉子·早歲入皇州〉詞:「三十年來真一夢,堪愁。客路蕭蕭兩鬢秋。」
不 bù/fǒu《國語辭典》
不 [ bù ]
副-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 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 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漢·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 纖,麗而不奇些。」漢·王逸·注:「不奇,奇也。」
-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不 [ fōu ]
名- 姓。如晉朝有不準。
不 [ fǒu ]
助- 表示否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吳楚罷不?』」同「否 」。
- 表示疑問、未定。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一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同「否 」。
不 [ fū ]
名-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属 ( 屬 ) shǔ/zhǔ
属 [ shǔ ]
- 同一家族的:亲~。眷~。烈~。
- 类别:金~。吾~。
- 生物群分类系统上,“科”下有“属”,“属”下有“种”。
- 有管辖关系的,也指有管辖关系的人或单位:直~。~下。~地。
- 归类:~于自然科学。
- 为某人或某言所有:这本书~于你了。
- 系,是:~实。纯~谣言。
- 用十二生肖记生年:~相。
- 连缀,接连:~文。~和(hé)。
- (意念)集中于一点:~仰(注视仰望)。~望。~意。
- 古同“嘱”,嘱咐,托付。
- 倾注,引申为劝酒:“举酒~客”。
- 恰好遇到:~京师乱。
梧桐 wú tóng
(1).木名。落叶乔木。种子可食。亦可榨油,供制皂或润滑油用。木质轻而韧,可制家具及乐器。古代以为是凤凰栖止之木。《诗·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孔颖达 疏:“梧桐可以为琴瑟。”《庄子·秋水》:“夫鵷鶵发於南海,而飞於北海,非梧桐不止。” 唐 聂夷中 《题贾氏林泉》诗:“有琴不张弦,众星列梧桐。须知澹泊听,声在无声中。” 明 范受益 王錂 《寻亲记·局骗》:“馁腹欲餐胡地雪,梧桐巢破凤凰分。”
(2).鸟名。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梧桐》:“京师十月以后,则有梧桐鸟等。梧桐者,长六七寸,灰身黑翅,黄嘴短尾。市儿买而调之,能於空中接弹丸,谓之打弹儿。” ——《漢語大詞典》
(2).鸟名。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梧桐》:“京师十月以后,则有梧桐鸟等。梧桐者,长六七寸,灰身黑翅,黄嘴短尾。市儿买而调之,能於空中接弹丸,谓之打弹儿。”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