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不过行俭德,彼瘠本王臣。

苏泂宋代〕《简寄

绿树千家杂,青山四郭新。
须知太守印,合付谪仙人。
波浪窥东海,楼居近北辰。
不过行俭德,彼瘠本王臣。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不过俭德王臣

不过(不過)bù guò
(1).无差错。《易·豫》:“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 孔颖达 疏:“若天地以顺而动则日月不有过差,依其晷度。”
(2).不超越;不能超越。《管子·立政》:“凡上贤不过等,使能不兼官。” 尹知章 注:“谓上贤虽才用絶伦无得过其劳级。”《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 宋 曾巩 《与王深甫书》:“比承諭及 介父 所作 王令 誌文,以为 杨子 不过,恐不然也。”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十二段:“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倒着--这是几千年的老古语,还有个错!”
(3).不经过;不进入。《淮南子·说山训》:“ 曾子 立孝,不过 胜母 之閭。” 三国 魏 曹植 《应诏》诗:“望城不过,面邑不游。”
(4).不能通过,有阻碍。 南唐 刘崇远 《金华子杂编》卷上:“﹝ 段成式 ﹞牧 庐陵 日,常游山寺,读一碑文,不识其间两字,谓宾客曰:‘此碑无用于世矣, 成式 读之不过,更何用乎。’” 明 刘若愚 《明宫史·内府职掌》:“凡背书不过、写倣不堪,或损污书倣、犯规有过者,词林老师批数目,付提督处责之。”
(5).过意不去。《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老汉却是看你们不过,今日賷助你些少本钱,胡乱去开个柴米店,撰得些利息来过日子,却不好么?”
(6).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表示程度最高。意谓到了极点。《金瓶梅词话》第八十回:“这 吴月娘 心中还气忿不过,便喝駡道:‘怪贼奴才!不与我走?’”《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 陈定 见他聒絮不过,回答他几句起来。”《儒林外史》第十回:“究竟也是个俗气不过的人。” 郁达夫 《十三夜》:“这两个字,在月光底下看将起来,实在是写得美丽不过。” 陈学昭 《在一个铁路员工的家里》:“‘入乡随乡’,这真是一句现实不过的真理,你要是太主观,你就只有碰壁。”
(7).副词。只;仅仅。《老子》:“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 唐 元稹 《叙诗寄乐天书》:“以时进见者不过一二亲信,直臣义士往往抑塞。”《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况且我既为官,做我配的须是名门大族, 焦 家不过市井之人,门户低微,岂堪受朝廷封誥,作终身伉儷哉?” 杨沫 《不是日记的日记》:“我不过是个拉幕的人,或者是个拙劣的讲解员或报幕员而已。”
(8).连词。只要。 唐 杜甫 《有感》诗之三:“莫取金汤固,长令宇宙新。不过行俭德,盗贼本王臣。”
(9).连词。只是。 杨朔 《雪花飘在满洲》:“孩子来了,就让他在乡下悄悄住两天,不过千万别出门去。”
(10).螳螂的别名。《尔雅·释虫》:“不过,蟷蠰。”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虫一·螳螂》:“蟷螂,两臂如斧,当辙不避,故得当郎之名。俗呼为刀螂, 兖 人谓之拒斧,又呼不过也。”  ——《漢語大詞典》
行 háng/xíng《國語辭典》

行 [ xíng ]

  1. 走、走路。如:「直行」、「寸步难行」、「锦衣夜行」。《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唐·王维〈终南别业〉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2. 往。《诗经·秦风·无衣》:「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唐·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 韵〉:「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3. 移动、流动。如:「运行」。《易经·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唐·杜甫〈梦李白〉诗二首之二:「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4. 流通。如:「流行」、「风行一时」、「通行全国」、「发行报刊」。《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5. 做、从事。如:「行医」、「行善」。《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
  6. 实施。《易经·系辞上》:「推而行之谓之通。」唐·孔颖达·正义:「因推此以可变而施行之,谓之通也。」
  7. 经历。《聊斋志异·卷二·侠女》:「行年二十有五,伉俪犹虚。」
  8. 可以。如:「行不行?」、「行!放手去做吧!」、「做事只要尽心尽力就行了。」
  1. 道路。《诗经·小雅·小弁》:「行有死人,尚或墐之。」
  2. 行书的简称。如:「行草」、「行楷」。
  3. 一种乐府和古诗的体裁。如:〈短歌行〉、〈琵琶行〉、〈饮马长城窟行〉。
  4. 量词。计算酌酒奉客的单位。汉·扬雄《法言·修身》:「宾主百拜,而酒三行。」宋·司马光〈训俭示康〉:「客至未尝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过七行。」
  5. 姓。如汉代有行宏。
  6.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能干、干练。如:「你真行。」、「他在这方面行得很。」
  1. 不久、将要。如:「行将就木」。唐·元稹〈遣悲怀〉诗三首之二:「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1. 且。《史记·卷五五·留侯世家》:「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文选·曹丕·与吴质书》:「既痛逝者,行自念也。」

行 [ háng ]

  1. 行列。直列为行,横排为列。《左传·成公二年》:「属当戎行,无所逃隐。」唐·杜甫〈赠卫八处士〉诗:「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2. 兄弟姐妹长幼的次序。如:「排行老三。」
  3. 量词。计算成排东西的单位。如:「一行树」、「一目十行」。唐·杜甫〈绝句〉四首之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4. 营业交易的机构。如:「银行」、「洋行」、「分行」、「商行」、「行库」。
  5. 职业。如:「各行各业」、「行行出状元」、「三句话不离本行」。
  6. 表处所,用于人称之后。宋·周邦彦〈风流子·新绿小池塘〉词:「最苦梦魂,今宵不到伊行。」《水浒传·第一四回》:「你这等贼心贼肝,我行须使不得!」
  7. 二一四部首之一。

行 [ xìng ]

  1. 行为举止。如:「品行」、「操行」、「兽行」、「德行」。《论语·公冶长》:「听其言而观其行。」

行 [ hàng ]

  1. 参见「行行」、「树行子」等条。
俭德(儉德)jiǎn dé
俭约的品德。《易·否》:“君子以俭德辟难。” 孔颖达 疏:“言君子於此否塞之时,以节俭为德,辟其危难。”《书·太甲上》:“慎乃俭德,惟怀永图。” 孔 传:“言当以俭为德,思长世之谋。” 唐 杜甫 《提封》诗:“借问悬车守,何如俭德临?” 金 陈赓 《宣宗挽词》:“俭德高千古,鸿勋际两间。” 明 李东阳 《春雨堂稿序》:“先生之俭德雅操,清心寡欲,名满天下。”  ——《漢語大詞典》
彼 bǐ《國語辭典》

彼 [ bǐ ]

  1. 那、那个、那里。与「此」相对。如:「彼时」、「彼处」、「厚此薄彼」。《战国策·赵策》:「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文选·王粲·赠士孙文始诗》:「横此大江,淹彼南汜。」
  2. 他。如:「彼等」、「彼辈」、「知己知彼」。《史记·卷六二·管晏传》:「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悟而赎我,是知己。」唐·韩愈〈师说〉:「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瘠 jí《國語辭典》

瘠 [ jí ]

  1. 瘦弱。《左传·襄公二十一年》:「楚子使医视之,复曰瘠则甚也。」唐·韩愈〈争臣论〉:「视政之得失,若越人视秦人之肥瘠。」
  2. 土地不肥沃。如:「贫瘠」。《国语·鲁语下》:「昔圣王之处民也,择瘠土而处之,劳其民而用之,故长王天下。」
  1. 减损。《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可必瘠鲁以肥杞。」
  1. 腐肉、腐尸。宋·文天祥〈正气歌〉:「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通「胔」。
本 běn《國語辭典》

本 [ běn ]

  1. 草木的根幹。《說文解字·木部》:「木下曰本。」《呂氏春秋·士容論·辯士》:「是以畝廣以平,則不喪本。」漢·高誘·注:「本,根也。」
  2. 事物的本原、根源。如:「本末倒置」、「變本加厲」。《論語·學而》:「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3. 母金、資金。如:「成本」、「股本」、「夠本」、「賠本」、「將本圖利」、「一本萬利」。
  4. 書籍、字畫、碑帖等。如:「讀本」、「版本」、「刻本」、「拓本」、「手抄本」、「精裝本」。
  5. 演出的底本。如:「腳本」、「話本」、「劇本」。
  6. 古代奏達皇帝的文書。如:「奏本」、「修本」。
  7. 量詞:➊ ​ 計算書籍、簿冊等的單位。如:「五本書」、「三本帳簿」。➋ ​ 計算戲曲分段的單位。如:「西廂記第四本」。➌ ​ 計算影片攝製成的膠卷的單位。如:「這部影片長達八大本。」
  8. 姓。如明代有本高。
  1. 根據、依憑。如:「一本初衷」。唐·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本之春秋以求其斷。」
  1. 主要的、中心的。如:「本體」、「本位」、「校本部」。
  2. 起初的、原來的。如:「本能」、「本名」、「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3. 現在的、目前的。如:「本月」、「本年度」。
  1. 本來、原來。《史記·卷八·高祖本紀》:「本定天下,諸將及(項)​籍也。」《文選·李密·陳情表》:「本圖宦達,不矜名節。」
  1. 稱自己或自己這方。如:「本人」、「本庭」、「本籍」、「本報訊」。《淮南子·氾論》:「立之于本朝之上,倚之于三公之位。」
王臣 wáng chén
(1).志匡王室之臣。《易·蹇》:“六二,王臣蹇蹇。匪躬之故。” 王弼 注:“执心不回,志匡王室者也。”《晋书·熊远传》:“卿在朝正色,不茹柔吐刚,忠亮至到。可谓王臣也。” 唐 韩愈 《争臣论》:“以蹇之六二,在王臣之位,而高不事之心,则冒进之患生,旷官之刺兴。”
(2).君王的臣民。《诗·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唐 杜甫 《杂感》诗之三:“不过行俭德,盗贼本王臣。” 宋 胡宿 《正阳门赋》:“秋毫皆出帝力,率土莫非王臣。” 清 黄遵宪 《述怀再呈霭人樵野丈》诗:“普天同王臣,咸愿修矛戟。”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