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本原天意觉,去就物情求。

苏泂宋代〕《梅口遣兴

屏迹甘衡陋,驰书捷置邮。
击匏成潦倒,行李当嬉游。
偶往无前约,明知不自由。
米盐嗔妇问,书剑惜儿留。
颇涉湖堤远,旋惊野店稠。
小梅溪侧寺,疏柳驿边楼。
放烧催青入,瞻山揭翠流。
鸡笼从势卓,狮卧得形修。
花面施家说,碑颜蠡庙修。
池冰鱼附藻,县早肉垂钩。
短景中俄昃,孤烟散复收。
数凫将子出,一雁落声幽。
古怪藤妨瓦,湾碕石碍輈。
度危还借步,揭浅更呼舟。
栗大封悬屋,萁香炒贮瓯。
气豪纷敺击,博负几喧啾。
月与星偕隐,云将雪共谋。
拾岩乾窸窣,汲涧冷飕飀。
少饭粞为食,无衣纸作裘。
楮艰钱愈瘦,吏墨政仍偷。
桥幻僧伽佛,桁传岭海囚。
舞傩群画鬼,唱牧和村讴。
钉坐初尝{左虫右截},比邻递解牛。
门符矜鸷诡,馆泊佐倡优。
麦种稀稀糁,机罗轧轧抽。
谢媒茶褐袄,迎妇柿红球。
酒味轻疑水,泥途滑过油。
骑都应赴禄,舆哭定包忧。
稍稍更墟市,迢迢隔坂丘。
土风随变易,人语欠温柔。
倚伏时皆有,文章理亦犹。
本原天意觉,去就物情求。
叔世谁青眼,当年早白头。
生涯潘令拙,旅次庾郎愁。
诗好霜侵鬓,谈高雪在喉。
极思闲似垛,只合懒于鸠。
命岂奔波注,官知老病休。
漫云予有罪,寡信彼堪羞。
久矣鸥盟杜,居然蝶梦周。
诘朝才婺女,曷日到衢州。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本原天意去就物情

本原 běn yuán
(1).根源,根由。《左传·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犹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民人之有谋主也。” 宋 苏辙 《御试制策》:“臣请为陛下推其本原,而极言其故。” 金 王若虚 《滹南诗话》卷上:“説者谓 东汉 多名节之士,赖以久存。跡其本原,正在 子陵 钓竿上来。” 柳亚子 《胡寄尘诗序》:“今日诗道之弊,其本原尚不在此。”
(2).根本,事物的最重要部分。《管子·水地》:“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 戴望 校正引 王引之 曰:“本原、根荄、宗室,皆谓根本也。”《汉书·董仲舒传》:“养士之大者,莫大虖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 宋 陆游 《自责》诗:“文章跌宕忘绳墨,学问荒唐失本原。”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十一:“若夫 娄师德 都督 丰州 ,亲衣皮裤率士屯田,积穀百万,无转餉和糴之费,此又裕餉之本原在於平日者。”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二章第七节:“还在 汉昭帝 时,有所谓贤良文学的儒生,代表下层豪强,力争盐铁私营权,以为这是致太平的本原。”
(3).推究,推本溯源。《墨子·兼爱下》:“姑尝本原若众利之所自生。此胡自生?此自恶人贼人生与?即必曰非然也。”《史记·秦始皇本纪》:“从臣思迹,本原事业,祗诵功德。” 宋 曾巩 《太祖皇帝总序》:“六圣之德泽,覆露生养,斯其所以盛也。本原事实,其所繇致此,有自也哉!”
(4).根底,基础。 宋 曾巩 《制诰拟词·相制二》:“某行无錙磷,学有本原。材諝智谋,淑问惟旧。”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为学须有本原,须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 清 顾炎武 《与周籀书书》:“为山覆簣,当加进往之功;祭海先河,尤务本原之学。” 象升 《〈振素庵诗集〉序》:“君固卓有本原,非近日号为作新体诗者所敢重也。”
(5).哲学上指万物的最初根源或构成世界的最根本实体。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漢語大詞典》
天意 tiān yì
(1).上天的意旨。《墨子·天志上》:“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汉书·礼乐志》:“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务德教而省刑罚。” 宋 苏轼 《与子由同游寒溪西山》诗:“吾儕流落岂天意,自坐迂阔非人挤。”《红楼梦》第九十回:“人心天意,他们两个竟是天配的了。” 老舍 《神拳》第三幕:“凡事都有天意,顺天者昌,逆天者亡,管它干到几时为止?”
(2).帝王的心意。 唐 杜甫 《送从弟亚赴安西判官》诗:“詔书引上殿,奋舌动天意。” 唐 王建 《上裴度舍人》诗:“天意皆从彩毫出,宸心尽向紫烟来。” 宋 蔡绦 《铁围山丛谈》卷一:“ 仁庙 晚未得嗣,天意颇无聊。”
(3).自然的意趣。 宋 梅尧臣 《墨竹》诗:“如将石上萧萧枝,生向壁间天意足。”  ——《漢語大詞典》
觉 ( 覺 ) jué/jiào
觉 [ jué ]
  1. 人或动物的器官受刺激后对事物的感受辨别:感~。知~。触~。视~。~察。
  2. 睡醒;醒悟:~悟。~醒。“~今是而昨非”。
觉 [ jiào ]
  1. 睡眠(从睡着到睡醒):午~。睡了一大~。
去就 qù jiù
(1).离去或接近;担任官职或不担任官职。《庄子·秋水》:“寧於祸福,谨於去就。” 晋 皇甫谧 《〈高士传〉序》:“身不屈於王公,名不耗於终始,自 尧 至 魏 ,凡九十餘人,虽执节若 夷 齐 ,去就若两 龚 ,皆不録也。” 宋 梅尧臣 《勉致仕李秘监》诗:“去就异前人,其义已介独。”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杰归真》:“且前并未受过天朝官爵恩典,何忍遽弃其官而来投顺乎?其中必大有所见,乃能如此去就也。”
(2).犹取舍。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保位权》:“黑白分明,然后民知所去就,民知所去就,然后可以致治。” 宋 王禹偁 《与李宗谔书》:“能不以炎凉为去就者,虽贫贱之交固亦鲜得,况贵胄乎?”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逃名》:“逃名,固然也不能说是豁达,但有去就,有爱憎,究竟总不失为洁身自好之士。”
(3).去留不定。常有离去之意。《魏书·韩茂传》:“先是, 河 外未宾,民多去就,故权立 东青州 为招怀之本。”《新唐书·刘祥道传》:“今任官率四考罢,官知秩满,则怀去就;民知迁徙,则苟且。以去就之官,临苟且之民,欲移风振俗,乌可得乎?”《金史·逆臣传·完颜元宜》:“ 世宗 即位於 辽阳 ,军中多怀去就。”
(4).举止行动。《鹖冠子·道端》:“受官任治,观其去就,足以知智;迫之不惧,足以知勇。”《三国志·魏志·杜畿传》:“ 范先 欲杀 畿 以威众。且观 畿 去就,於门下斩杀主簿已下三十餘人, 畿 举动自若。” 唐 谷神子 《博异志·吕乡筠》:“忽见波上有渔舟而来者,渐近,乃一老父,鬢眉皤然,去就异常。”
(5).指符合礼节的行动。犹体统。 唐 李商隐 《杂纂》卷上有“失去就”类列举“卸起帽共人言语;駡他人家奴婢”等十种不符合礼节的行为。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四:“ 唐 襄州 赵康凝 令公……路由 夏口 , 杜洪念 公郊迓,以主座逊之,遽尸其位。其不识去就,皆此类也。”《诗话总龟》卷十一引 宋 王直方 《直方诗话》:“ 郭功父 方与 荆公 坐,有一人展刺云:‘诗人 龙太初 。’ 功父 勃然曰:‘相公前敢称诗人,其不识去就如此!’”  ——《漢語大詞典》
物情 wù qíng
(1).物理人情,世情。 三国 魏 嵇康 《释私论》:“情不繫於所欲,故能审贵贱而通物情。” 唐 孟浩然 《上张吏部》诗:“物情多贵远,贤俊岂遥今?” 清 王应奎 《柳南随笔》卷二:“ 华亭 王文恭 公宽然长者,于物情多所未諳。”
(2).物的情状。 唐 刘威 《游东湖黄处士园林》诗:“物情多与闲相称,所恨求安计不同。” 清 俞国贤 《与史文兹饮月下》诗:“物情犹惜晚,吾鬢已成翁。” 鲁迅 《且介亭杂文·〈看图识字〉》:“即如《看图识字》这两本小书,就天文、地理、人事、物情,无所不有。”
(3).众情,民心。《后汉书·爰延传》:“事多放滥,物情生怨。”《北齐书·段荣传》:“除 山东 大行臺、大都督,甚得物情。”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别集·彭晋叟》:“ 胡颖 为 浙西 宪,政尚猛厉,物情不安。” 明 沈德符 《野获编·督抚·海忠介抚江南》:“自丁亥有 凌司马 洋山 殴诸生一事,大拂物情。”  ——《漢語大詞典》
求 qiú《國語辭典》

求 [ qiú ]

  1. 找尋、探索、設法得到。如:「尋求」、「探求」、「實事求是」、「緣木求魚」。《呂氏春秋·慎大覽·察今》:「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2. 懇託、乞助。如:「求助」、「懇求」、「乞求」、「祈求」、「請求」。《後漢書·卷八二·方術傳下·華佗傳》:「又有疾者,詣佗求療。」
  3. 要求。如:「苛求」、「求全責備」。《論語·微子》:「無求備於一人。」《論語·衛靈公》:「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4. 貪圖。《論語·子罕》:「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唐·徐夤〈潤屋〉詩:「潤屋豐家莫妄求,眼看多是與身讎。」
  5. 招引。《易經·乾卦·文言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孟子·公孫丑上》:「今國家間暇,及是時般樂怠敖,是自求禍也。」
  1. 姓。如漢代有求仲。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