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溟漠 míng mò
(1).广漠无际。《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 唐 陆德明 释文:“北冥,本亦作溟……北海也。 嵇康 云:‘取其溟漠无涯也。’”
(2).指天空。 元 汤式 《南吕一枝花·题白梅深处》套曲:“想度,暗约,我猜似梨云一片连溟漠。”
(3).幽晦广远。多指阴曹。 前蜀 杜光庭 《马尚书本命醮词》:“洎乎沉潜异质,溟漠殊庭,同沐玄风,咸昇道域。” 元 刘祁 《归潜志》卷二:“细看清用文,溟漠君墓誌。” 明 方孝孺 《祭邹博士》:“聊敍哀而酌酒,一以慰先生於溟漠,一以写吾心之冲冲。” 清 冯钺 《有感》诗:“二千一百万,哀哉付溟漠!” ——《漢語大詞典》
(2).指天空。 元 汤式 《南吕一枝花·题白梅深处》套曲:“想度,暗约,我猜似梨云一片连溟漠。”
(3).幽晦广远。多指阴曹。 前蜀 杜光庭 《马尚书本命醮词》:“洎乎沉潜异质,溟漠殊庭,同沐玄风,咸昇道域。” 元 刘祁 《归潜志》卷二:“细看清用文,溟漠君墓誌。” 明 方孝孺 《祭邹博士》:“聊敍哀而酌酒,一以慰先生於溟漠,一以写吾心之冲冲。” 清 冯钺 《有感》诗:“二千一百万,哀哉付溟漠!” ——《漢語大詞典》
今 jīn《國語辭典》
今 [ jīn ]
名- 现代。与「古」相对。如:「古今」、「今非昔比」。
- 姓。如明代有今颖伯。
- 现在的、当前的。如:「今天」、「今年」。
忘 wàng《國語辭典》
忘 [ wàng ]
语音 动- 不记得。如:「勿忘我」、「后事不忘前事之师」、「乐而忘返」、「废寝忘食」、「得意忘形」。
- 遗失、丧失。《汉书·卷六三·武五子传·戾太子刘据传》:「臣闻子胥尽忠而忘其号,比干尽仁而遗其身。」唐·颜师古·注:「忘,亡也。吴王杀之,被以恶名,失其善称号。」《文选·陆机·叹逝赋》:「乐隤心其如忘,哀缘情而来宅。」唐·李善·注:「忘,失也。」
- 遗弃、舍弃。《后汉书·卷二六·宋弘传》:「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忘 [ wáng ]
读音- (一)之读音。
了 liǎo/le《國語辭典》
了 [ liǎo ]
動- 明白、懂得。如:「一目了然」。宋·陸游〈醉歌〉:「心雖了是非,口不給唯諾。」
- 完畢、結束。如:「不了了之」、「責任未了」。《老殘遊記·第一九回》:「今日大案已了,我明日一早進城銷差去了。」
- 完全。與否定語「不」、「無」等連用。有「一點也不……」的意思。如:「了無新意」、「了無生趣」。
- 與「得」、「不」等連用,表示可能或不可能。如:「辦得了」、「寫不了」。
- 聰明、慧黠。如:「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了 [ le ]
助- 置於動詞後,表示動作的結束。如:「到了」、「天黑了」、「吃了再走」。宋·蘇軾〈念奴嬌·大江東去〉詞:「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 置於句末或句中停頓處。表示不耐煩、勸止等意思。如:「走了,還談這些幹什麼?」、「別哭了,事情會好轉的。」、「好了,吵了一天還不夠!」
登 dēng《國語辭典》
登 [ dēng ]
动- 上、升。由低处到高处。如:「登山」、「登峰造极」、「一步登天」、「捷足先登」。《礼记·中庸》:「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宋·陈与义〈临江仙·忆昔午桥桥上饮〉词:「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 进用、提拔。《管子·小匡》:「退而察问其乡里,以观其所能,而无大过,登以为上卿之佐。」唐·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诗:「昨者州前搥大鼓,嗣皇继圣登夔皋。」
- 成熟。《孟子·滕文公上》:「五谷不登,禽兽偪人。」宋·苏轼〈荔支叹〉:「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
- 记录、刊载。如:「登记」、「登报」、「登帐」、「刊登」。
- 科举考试合格被录取。唐·郑谷〈赠刘神童〉诗:「还家虽解喜,登第未知荣。」《新唐书·卷一六八·刘禹锡传》:「登博学弘词科,工文章。」
- 收取别人物品时的敬词。如:「拜登厚赐」。
- 北方方言。指穿。如:「脚登长筒靴」。《文明小史·第四九回》:「上面套著枣红铁线纱夹马褂,底下登著缎靴。」
- 姓。如三国时蜀国有登定。
飞阁(飛閣)fēi gé
亦作“ 飞閤 ”。
(1).架空建筑的阁道。《三辅黄图·汉宫》:“帝於 未央宫 营造日广,以城中为小,乃於宫西跨城池作飞阁,通 建章宫 ,构輦道以上下。”
(2).高阁。 三国 魏 曹植 《赠丁仪》诗:“凝霜依玉除,清风飘飞阁。” 北魏 杨炫之 《洛阳伽蓝记·瑶光寺》:“ 高祖 在城内作 光极殿 ,因名 金墉城 门为 光极门 ,又作重楼飞阁,遍城上下,从地望之,有如云也。” 唐 赵彦昭 《人日侍宴大明宫应制》:“平楼半入 南山 雾,飞閤旁临东墅村。” ——《漢語大詞典》
(1).架空建筑的阁道。《三辅黄图·汉宫》:“帝於 未央宫 营造日广,以城中为小,乃於宫西跨城池作飞阁,通 建章宫 ,构輦道以上下。”
(2).高阁。 三国 魏 曹植 《赠丁仪》诗:“凝霜依玉除,清风飘飞阁。” 北魏 杨炫之 《洛阳伽蓝记·瑶光寺》:“ 高祖 在城内作 光极殿 ,因名 金墉城 门为 光极门 ,又作重楼飞阁,遍城上下,从地望之,有如云也。” 唐 赵彦昭 《人日侍宴大明宫应制》:“平楼半入 南山 雾,飞閤旁临东墅村。”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