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松露
唐 王勃 伤裴录事丧子 兰阶霜候早,松露穸台深。
唐 柳宗元 种朮 土膏滋玄液,松露坠繁柯。
唐 温庭筠 题翠微寺二十二韵 受朝松露晓,颁朔桂烟凉。 ——《骈字类编》
唐 柳宗元 种朮 土膏滋玄液,松露坠繁柯。
唐 温庭筠 题翠微寺二十二韵 受朝松露晓,颁朔桂烟凉。 ——《骈字类编》
滴 dī《國語辭典》
滴 [ dī ]
名- 点状的液体。如:「水滴」、「雨滴」、「汗滴」。
- 量词。计算液体下滴数量的单位。如:「几滴雨」、「两滴眼泪」、「数滴汗水」。
- 液体呈点状往下掉。如:「汗水直往下滴。」、「滴上眼药水。」南唐·李煜〈忆江南·多少泪〉词:「心事莫将和泪滴,凤笙休向月明吹。」宋·陆游〈江上对酒作〉诗:「把酒不能饮,苦泪滴酒觞。」
深幽 shēn yōu
(1).偏远;僻静。《后汉书·张禹传》:“﹝ 张禹 ﹞歷行郡邑,深幽之处莫不毕到。” 宋 叶适 《中奉大夫薛公墓志铭》:“山既深幽,草亦茂好。” 清 吴骞 《扶风传信录》:“顷之至一地,室宇巍丽,极深幽雅洁。” 陈毅 《过吕梁山》诗:“林壑深幽胜 太行 ,收罗眼底不辞忙。”
(2).引申为寂寞。 宋 苏轼 《梅花》诗之二:“何人把酒慰深幽,开自无聊落更愁。”
(3).深奥隐微。《后汉书·章帝纪》“博贯六艺,不舍昼夜” 唐 李贤 注:“博贯谓究极深幽耳。” ——《漢語大詞典》
(2).引申为寂寞。 宋 苏轼 《梅花》诗之二:“何人把酒慰深幽,开自无聊落更愁。”
(3).深奥隐微。《后汉书·章帝纪》“博贯六艺,不舍昼夜” 唐 李贤 注:“博贯谓究极深幽耳。” ——《漢語大詞典》
山寒
唐 颜真卿 谢陆处士杼山折青桂花见寄之什 群子游杼山,山寒桂花白。
唐 杜甫 路逢襄阳杨少府入城戏呈杨员外绾 寄语杨员外,山寒少茯苓。
唐 郑巢 题灵隐寺皖公院 山寒叶满衣,孤鹤偶清羸。
唐 许浑 思归 树暗支公院,山寒谢守窗。
唐 许浑 将赴京师留题孙处士山居二首 其二 松荫花开晚,山寒酒熟迟。
唐 曹松 访山友 山寒初宿顶,泉落未知根。
唐 黄滔 壶公山 山寒彻三伏,松偃出千年。
宋 陆游 小立 酒贱村村醉,山寒寺寺幽。
宋 陆游 雪意 山寒酒过平时量,窗黑书亏半日功。
宋 杨万里 宿灵鹫禅寺二首 其一 只是山寒清到骨,也无霜雪也无风。
金 辛愿 山寒 山寒春静早关门,新月微光照短垣。
金 张德直 叔能见过 山寒花发晚,村迥客来稀。
元 张翥 发漳州 山寒冬息瘴,海近昼多风。
元 马祖常 奉和奥屯都事秋怀 月冷桂花飘左界,山寒荔子落东瓯。
明 张宪 投赠周元帅十韵 山寒旗猎猎,沙静马萧萧。 ——《骈字类编》
唐 杜甫 路逢襄阳杨少府入城戏呈杨员外绾 寄语杨员外,山寒少茯苓。
唐 郑巢 题灵隐寺皖公院 山寒叶满衣,孤鹤偶清羸。
唐 许浑 思归 树暗支公院,山寒谢守窗。
唐 许浑 将赴京师留题孙处士山居二首 其二 松荫花开晚,山寒酒熟迟。
唐 曹松 访山友 山寒初宿顶,泉落未知根。
唐 黄滔 壶公山 山寒彻三伏,松偃出千年。
宋 陆游 小立 酒贱村村醉,山寒寺寺幽。
宋 陆游 雪意 山寒酒过平时量,窗黑书亏半日功。
宋 杨万里 宿灵鹫禅寺二首 其一 只是山寒清到骨,也无霜雪也无风。
金 辛愿 山寒 山寒春静早关门,新月微光照短垣。
金 张德直 叔能见过 山寒花发晚,村迥客来稀。
元 张翥 发漳州 山寒冬息瘴,海近昼多风。
元 马祖常 奉和奥屯都事秋怀 月冷桂花飘左界,山寒荔子落东瓯。
明 张宪 投赠周元帅十韵 山寒旗猎猎,沙静马萧萧。 ——《骈字类编》
草 cǎo《國語辭典》
草 [ cǎo ]
名- 草本植物的总称。如:「草木」、「花草」、「碧草如茵」。唐·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是岁大旱,野无草。」
- 田野、荒野。如:「草泽」。《商君书·垦令》:「农不败而有余日,则草必垦矣。」
- 一种书法字体。如:「狂草」、「行草」。
- 底稿、文稿。如:「起草」、「拟草」。
- 姓。如汉代有草中。
- 马虎、粗率、不细腻。如:「潦草」。
- 初步的、尚未决定的。如:「草案」、「草图」、「草约」。
- 用草编成的。如:「草席」、「草绳」、「草履」。
- 用草搭盖的。如:「草棚」、「草房」、「草庵」。
- 起稿、拟订。《汉书·卷三○·艺文志》:「萧何草律,亦著其法。」《晋书·卷八三·江逌传》:「冀以免咎,使太常博士草其制。」
- 草写。清·郑板桥〈清季野闻〉:「板桥却之不得,亦草『难得糊涂』,付之。」
- 草率。如:「草草了事」。清·孔尚任《桃花扇·第六出》:「草办妆奁,粗陈筵席。」
迳 ( 逕 ) jìng
迳 [ jìng ]
- ◎ 同“径”。
秋 qiū《國語辭典》
秋 [ qiū ]
名- 一年四季中的第三季。農曆為七、八、九月,陽曆為九、十、十一月。如:「秋天」、「秋季」、「中秋」、「深秋」、「一葉知秋」。唐·杜甫〈登高〉詩:「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 年。古代年的長度以二次秋收為準,故以秋代表年。如:「千秋萬世」、「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唐·劉禹錫〈蜀先主廟〉詩:「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
- 時候。如:「多事之秋」。《文選·諸葛亮·出師表》:「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 姓。如清代有秋瑾。
- 喻衰老。宋·陸游〈南鄉子·早歲入皇州〉詞:「三十年來真一夢,堪愁。客路蕭蕭兩鬢秋。」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