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司出纳吝,但守吾见闻。
往年郑子真,口语挂吏文。
宁知世间事,变化纷如云。
有司出纳吝,但守吾见闻。
参互漏一钱,怒气欲嚼龈。
鞭笞敢谁何,竟取众犬狺。
大官饱溪壑,此特其毫分。
夺髯一轩渠,要亦何足云。
人言老先生,训以明自焚。
归来北窗底,寸田得锄耘。
诸公直汲黯,羔雁当成群。
乃肯巾柴车,林壑伴野麇。
相从亦何乐,赖有中书君。
宁知世间事,变化纷如云。
有司出纳吝,但守吾见闻。
参互漏一钱,怒气欲嚼龈。
鞭笞敢谁何,竟取众犬狺。
大官饱溪壑,此特其毫分。
夺髯一轩渠,要亦何足云。
人言老先生,训以明自焚。
归来北窗底,寸田得锄耘。
诸公直汲黯,羔雁当成群。
乃肯巾柴车,林壑伴野麇。
相从亦何乐,赖有中书君。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有司 yǒu sī
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书·大禹谟》:“好生之德,洽于民心,兹用不犯于有司。” 汉 桓宽 《盐铁论·疾贪》:“今一二则责之有司,有司岂能缚其手足而使之无为非哉?” 唐 柳宗元 《与太学诸生喜诣阙留阳城司业书》:“﹝太学生﹞有凌傲长上,而誶駡有司者。” 元 《日损斋笔记·辨史》:“自 元鼎 以前之‘元’,皆有司所追命也。” 吴晗 《朱元璋传》第三章三:“几十年来的 元 君荒淫,有司毒虐,天下兵起,中原之民,久无所主。” ——《漢語大詞典》
出纳(出納)chū nà
亦作“出内”。
(1).传达帝王命令,反映下面意见。《书·舜典》:“命汝作纳言,夙夜出纳朕命,惟允。” 孔 传:“纳言,喉舌之官。听下言纳於上,受上言宣於下。”《后汉书·陈蕃传》:“辅弼先帝,出内累年。” 南朝 梁 沈约 《齐故安陆昭王碑文》:“出纳惟允,劒璽增华。”《旧唐书·代宗纪》:“至于领録天下之纲,综覈万事之要,邦国善否,出纳之由,莫不处正於会府也。” 康有为 《上清帝第六书》:“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然跪对顷刻,未能谋议,但为喉舌之司,未当论思之寄。”
(2).掌管出纳王命的官。 周 代内史、 汉 代尚书, 魏 晋 之中书门下,均掌此职。《后汉书·刘茂传》:“ 茂 ,字 叔盛 ,字好礼让,歷位出纳。” 李贤 注:“出纳谓尚书,喉舌之官也。”《北史·窦毅传》:“﹝ 毅 ﹞特为朝廷所委信,虽任兼出内,未尝有矜惰之容。”《新五代史·唐臣传·郭崇韬安重诲传论》:“ 梁 之崇政使,乃 唐 枢密之职,盖出纳之任也。”《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七年》:“右正言 李谊 言:‘ 蠡 职在出纳,理当究心。’”
(3).财物的支出和收入。《墨子·号令》:“收粟米、布帛、钱金,出内畜产,皆平直其贾。” 宋 秦观 《安都》:“大贾之室,敛散金钱以逐什一之利;出纳百货以收倍称之息。”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构衅》:“出纳之际,吏缘为姦。”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四》:“邻人前世为巨室,君为司出纳,因其倚信,侵食其多金。” 郭沫若 《洪波曲》第八章二:“好在慰劳总会是各机关、各团体所共同组织的,而且还有审计处的代表在内,金钱出纳是不会有问题的。”
(4).出入。 汉 班固 《白虎通·情性》:“鼻能出纳气。”《北史·王悦传》:“﹝ 悦 ﹞性俭约,不营生业,虽出内荣显,家徒四壁而已。” 宋 梅尧臣 《和张簿宁国山门六题·山门》:“青山中穴为大门,下通轨辙高莫论。飞云出纳不计限,双峙平削无刀痕。” 叶圣陶 《倪焕之》二三:“轮船是都市的消化器官和排泄器官,现在却阻塞了。血流停顿,出纳阻塞,不是死象是什么?”
(5).犹内外。《梁书·江革传》:“﹝ 江革 ﹞才思通赡,出内有闻,在朝正色,临危不挠,首佐台鉉,实充僉谐。”《北史·羊祉传》:“言 祉 诚著累朝,効彰出内。”
(6).支出。 宋 叶适 《除太府卿淮东总领谢表》:“必吝出纳,是为有司之常。” 明 张居正 《答蓟镇巡抚周乐轩》:“昨议处兵餉等事,部中犹执成説,吝於出纳。”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七:“兵备道 田灝 者,阿大吏意,吝出纳以旁掣之,事且败。”
(7).担任出纳工作的人。《花城》1981年第2期:“ 小赵 是百货商店的出纳。”《作品与争鸣》1984年第3期:“他自己就是队长、经理、会计、出纳、保管、文书,外兼采购员、通讯员、伙食团长。” ——《漢語大詞典》
(1).传达帝王命令,反映下面意见。《书·舜典》:“命汝作纳言,夙夜出纳朕命,惟允。” 孔 传:“纳言,喉舌之官。听下言纳於上,受上言宣於下。”《后汉书·陈蕃传》:“辅弼先帝,出内累年。” 南朝 梁 沈约 《齐故安陆昭王碑文》:“出纳惟允,劒璽增华。”《旧唐书·代宗纪》:“至于领録天下之纲,综覈万事之要,邦国善否,出纳之由,莫不处正於会府也。” 康有为 《上清帝第六书》:“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然跪对顷刻,未能谋议,但为喉舌之司,未当论思之寄。”
(2).掌管出纳王命的官。 周 代内史、 汉 代尚书, 魏 晋 之中书门下,均掌此职。《后汉书·刘茂传》:“ 茂 ,字 叔盛 ,字好礼让,歷位出纳。” 李贤 注:“出纳谓尚书,喉舌之官也。”《北史·窦毅传》:“﹝ 毅 ﹞特为朝廷所委信,虽任兼出内,未尝有矜惰之容。”《新五代史·唐臣传·郭崇韬安重诲传论》:“ 梁 之崇政使,乃 唐 枢密之职,盖出纳之任也。”《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七年》:“右正言 李谊 言:‘ 蠡 职在出纳,理当究心。’”
(3).财物的支出和收入。《墨子·号令》:“收粟米、布帛、钱金,出内畜产,皆平直其贾。” 宋 秦观 《安都》:“大贾之室,敛散金钱以逐什一之利;出纳百货以收倍称之息。”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构衅》:“出纳之际,吏缘为姦。”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四》:“邻人前世为巨室,君为司出纳,因其倚信,侵食其多金。” 郭沫若 《洪波曲》第八章二:“好在慰劳总会是各机关、各团体所共同组织的,而且还有审计处的代表在内,金钱出纳是不会有问题的。”
(4).出入。 汉 班固 《白虎通·情性》:“鼻能出纳气。”《北史·王悦传》:“﹝ 悦 ﹞性俭约,不营生业,虽出内荣显,家徒四壁而已。” 宋 梅尧臣 《和张簿宁国山门六题·山门》:“青山中穴为大门,下通轨辙高莫论。飞云出纳不计限,双峙平削无刀痕。” 叶圣陶 《倪焕之》二三:“轮船是都市的消化器官和排泄器官,现在却阻塞了。血流停顿,出纳阻塞,不是死象是什么?”
(5).犹内外。《梁书·江革传》:“﹝ 江革 ﹞才思通赡,出内有闻,在朝正色,临危不挠,首佐台鉉,实充僉谐。”《北史·羊祉传》:“言 祉 诚著累朝,効彰出内。”
(6).支出。 宋 叶适 《除太府卿淮东总领谢表》:“必吝出纳,是为有司之常。” 明 张居正 《答蓟镇巡抚周乐轩》:“昨议处兵餉等事,部中犹执成説,吝於出纳。”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七:“兵备道 田灝 者,阿大吏意,吝出纳以旁掣之,事且败。”
(7).担任出纳工作的人。《花城》1981年第2期:“ 小赵 是百货商店的出纳。”《作品与争鸣》1984年第3期:“他自己就是队长、经理、会计、出纳、保管、文书,外兼采购员、通讯员、伙食团长。” ——《漢語大詞典》
吝 lìn《國語辭典》
吝 [ lìn ]
动- 憾恨。《说文解字·口部》:「吝,恨惜也。」《后汉书·卷二四·马援传》:「援与妻子生诀,无悔吝之心。」
- 贪恋。《新唐书·卷九六·杜如晦传》:「玄龄身处要地,不吝权,善始以终,此其成令名者。」
- 舍不得、小器。如:「吝啬」、「吝惜」。《书经·仲虺之诰》:「用人惟己,改过不吝。」《论语·泰伯》:「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但 dàn《國語辭典》
但 [ dàn ]
副- 仅、只。如:「但愿如此」。唐·李白〈蜀道难〉:「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 林间。」唐·李商隐〈无题〉诗:「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 只要。唐·王昌龄〈出塞〉诗二首之一:「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但出闺门,影儿般不离身。」
- 只有、唯有。宋·苏轼〈行香子·一叶舟轻〉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 凡、所有。元·关汉卿《玉镜台·第一折》:「则见脂粉馨香,环佩丁当,藕丝嫩新织仙裳,但风流都在他身上。」
- 尽管。如:「但说无妨」。
- 不过、可是。如:「你虽然聪明,但也要努力才能成功。」
- 姓。如汉代有但钦。
守 shǒu《國語辭典》
守 [ shǒu ]
名- 官职、职责。《汉书·卷三○·艺文志》:「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元·关汉卿《谢天香·第四折》:「官守所拘,功名在念,岂饮酒。」
- 职官名。古代一郡的行政长官。如:「郡守」、「太守」。
- 节操、品性。如:「操守」。《礼记·儒行》:「劫之以众,沮之以兵,见死不更其守。」
- 姓。如宋代有守恭。
- 防卫、保护。如:「防守」、「驻守」、「坚守」。
- 保持、坚持。如:「守信」、「守节」、「墨守成规」、「守身如玉」。
- 遵行。如:「恪守」、「守法」、「遵守」、「守规律」。
- 等待。如:「守候」、「独守」、「守岁」、「空守一夜」。
- 依赖、依傍。《水浒传·第一八回》:「自和他父亲宋太公在村中务农,守些田园过活。」
守 [ shòu ]
- 通「狩」。
吾 wú/yù《國語辭典》
吾 [ wú ]
代- 我。《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楚辭·屈原·離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 我的。《孟子·公孫丑上》:「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唐·杜甫〈詠懷古蹟〉詩五首之二:「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
- 姓。如漢代有吾扈。
吾 [ yú ]
- 參見「吾吾 」條。
见闻(見聞)jiàn wén
(1).耳闻目睹。 晋 葛洪 《抱朴子·论仙》:“非得道者,安能见闻,而儒墨之家,知此不可以为训,故终不言其有焉。” 宋 张齐贤 《洛阳搢绅旧闻记·齐王张令公外传》:“今之所书,盖史传之外见闻遗事尔。” 瞿秋白 《饿乡纪程》二:“我单就见闻所及以至于亲自参与的 中国 垂死的家族制度之一种社会现象而论。”
(2).指看到和听到的事物。《东观汉记·马严传》:“ 肃宗 初立,汲汲欲知下情引纳,敕 严 有所见闻輒言。” 清 方朝 《藐姑山》诗:“日月愁关锁,风雷乱见闻。” 巴金 《军长的心》三:“等到他坐下以后,我便对他谈起这一天的见闻和印象来。”
(3).知识,经验。 清 黄宗羲 《再辞张郡侯修志书》:“不然,则见闻固陋。”《老残游记》第十回:“我们从小读诗,题目里就有《箜篌引》,却不知道是这个样子。请先生弹两声,以广见闻,何如?” 陶曾佑 《论文学之势力及其关系》:“用之於不善,实足以灭国絶种,伏亿万里之病根,而荡佚意志,錮蔽见闻,淆混是非,销沉道德,又其微焉者也。”
(4).佛教语。谓目见佛,耳闻法。 唐 王维 《为舜闍黎谢御题大通大照和尚塔额表》:“见闻自在,不住无为。” ——《漢語大詞典》
(2).指看到和听到的事物。《东观汉记·马严传》:“ 肃宗 初立,汲汲欲知下情引纳,敕 严 有所见闻輒言。” 清 方朝 《藐姑山》诗:“日月愁关锁,风雷乱见闻。” 巴金 《军长的心》三:“等到他坐下以后,我便对他谈起这一天的见闻和印象来。”
(3).知识,经验。 清 黄宗羲 《再辞张郡侯修志书》:“不然,则见闻固陋。”《老残游记》第十回:“我们从小读诗,题目里就有《箜篌引》,却不知道是这个样子。请先生弹两声,以广见闻,何如?” 陶曾佑 《论文学之势力及其关系》:“用之於不善,实足以灭国絶种,伏亿万里之病根,而荡佚意志,錮蔽见闻,淆混是非,销沉道德,又其微焉者也。”
(4).佛教语。谓目见佛,耳闻法。 唐 王维 《为舜闍黎谢御题大通大照和尚塔额表》:“见闻自在,不住无为。”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