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送别 sòng bié
送行;告别。 唐 祖咏 《别怨》诗:“送别到中流,秋船倚渡头。” 元 张昱 《赠沈生还江州》诗:“客里登临俱是感,人间送别不宜秋。” 碧野 《芦沟桥情思》:“据说 芦沟桥 和 西安 的 灞桥 一样,古时都在桥边折柳送别。” ——《漢語大詞典》
孤山 gū shān
山名。在 浙江 杭州 西湖 中,孤峰独耸,秀丽清幽。 宋 林逋 曾隐居于此,喜种梅养鹤,世称 孤山处士 。 孤山 北麓有 放鹤亭 和梅林。 宋 沈括 《梦溪笔谈·人事二》:“ 林逋 隐居 杭州 孤山 ,常畜两鹤,纵之则飞入云霄,盘旋久之,復入笼中。” 宋 林逋 《宿姑苏净惠大师院》诗:“ 孤山 猿鸟 西湖 上,懒对寒灯咏《式微》。” 清 赵翼 《寓西湖十日杂记以诗》:“ 孤山 好林馆,丹碧隐青涟。” 清 秋瑾 《梅十章》之九:“ 孤山 林下三千树,耐得寒霜是此枝。” 郭沫若 《瓶》诗之四:“我是凭倚在 孤山 的水亭,我是伫立在亭外的水滨。” ——《漢語大詞典》
步 bù《國語辭典》
步 [ bù ]
動- 行、走,用腳走路。如:「散步」、「平步青雲」、「安步當車」。《書經·武成》:「王朝步自周,于征伐商。」《莊子·田子方》:「夫子步亦步,夫子趨亦趨。」
- 追隨、跟從、仿效。如:「步其後塵」。《國語·周語下》:「目以處義,足以步目,今晉侯視遠而足高,目不在體,而足不步目,其心必異矣。」明·湯顯祖《南柯記·第四二齣》:「步影尋蹤,皆如所夢。」
- 推算。《文選·陸機·演連珠五○首之四七》:「是以儀天步晷,而脩短可量。」
- 腳步,走路時兩腳前後的距離。如:「小碎步」、「輕移蓮步」、「寸步不離」。《孟子·梁惠王上》:「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荀子·勸學》:「故不積蹞步,無以至千里。」
- 量詞:➊ 古代計算長度的單位。歷代規定不一,或為六尺,或為六尺四寸。《新唐書·卷三七·地理志一》:「皇城長千九百一十五步,廣千二百步。」➋ 計算邁步次數的單位。如:「向前走五步。」➌ 計算事情步驟的單位。如:「做任何事第一步是要先打好基礎。」
- 階段。表示程度。如:「走一步,算一步。」《紅樓夢·第六七回》:「我任憑怎麼沒見世面,也到不了這步田地,因送的東西少,就生氣傷心。」
- 所處的境況、境地。如:「少時不努力,才落到這一地步。」
- 氣運、時運。如:「國步惟艱」。《詩經·小雅·白華》:「天步艱難,之子不猶。」
- 碼頭,水邊泊船的地方。南朝梁·任昉《述異記·卷下》:「吳江中又有魚步、龜步,湘中有靈妃步。」唐·韓愈〈正議大夫尚書左丞孔公墓誌銘〉:「蕃舶之至泊步,有下碇之稅。」通「埠」。
- 姓。如三國時吳國有步騭。
绕 ( 繞 ) rào
绕 [ rào ]
- 缠:~线。缠~。
- 纠缠,弄迷糊:~嘴。~口令。
- 走弯曲迂回的路:~远。~道。~越。
- 围着转:~场一周。围~。环~。
湖 hú《國語辭典》
湖 [ hú ]
名- 被陆地包围,汇集大水的地方。如:「太湖」、「洞庭湖」、「鄱阳湖」、「三江五湖」。
- 姓。如宋代有湖沐。
阑干(闌干)lán gān
(1).横斜貌。 三国 魏 曹植 《善哉行》:“月没参横,北斗阑干。” 金 史肃 《宿睦村》诗:“阑干河汉已西倾,独坐披衣过五更。” 陈三立 《十月十四夜饮秦淮酒楼闻陈梅生侍御袁叔舆户部述出都遇乱事感赋》诗:“霜月阑干照头白,天涯为念旧恩存。” 鲁迅 《集外集拾遗·〈亥年残秋偶作〉诗》:“竦听荒鸡偏闃寂,起看星斗正阑干。”
(2).借指北斗。 明 杨基 《岳阳楼》诗:“春色醉 巴陵 ,阑干落 洞庭 。”
(3).纵横散乱貌;交错杂乱貌。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王与夫人叹曰:‘吾已絶望,永辞万民,岂料再还,重復乡国。’言竟掩面,涕泣阑干。” 三国 魏 曹植 《妾薄命》诗之二:“腾觚飞爵阑干,同量等色齐颜。” 唐 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瀚海 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澹万里凝。” 清 钱谦益 《答新安方望子投诗枉访》诗:“茧穴鸡窠正怯寒,清晨剥啄响阑干。”
(4).栏杆。用竹、木、砖石或金属等构制而成,设于亭台楼阁或路边、水边等处作遮拦用。 唐 李白 《清平调词》之三:“解释春风无限恨, 沈香亭 北倚阑干。” 明 王韦 《阁试春阴诗》:“含情佇立凭阑干,远峰漠漠登楼看。” 冰心 《往事二》五:“我看见船尾的阑干,与暗灰色的天末的水平线,互相重迭起落,高度相去有五六尺。”
(5).眼眶。 宋 毛滂 《惜分飞》词:“泪湿阑干花著露,愁到眉峰碧聚。” 元 熊忠 《古今韵会举要·十四寒·干》:“又眼眶谓之阑干。”
(6).方言。镶在衣服上的花边。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四部分一:“我前天才叫人买了一件衣料同周身的阑干回来,你拿去做棉袄穿,算是我送你的一点情谊。”自注:“在 光绪 中叶,即是在一八九○年前后, 四川 女人服装是上衣下裙。上衣除青缎驼肩、绣花颜色缎挽袖外,还要通身缘一道缎锦辫子。这辫子,便叫阑干。” ——《漢語大詞典》
(2).借指北斗。 明 杨基 《岳阳楼》诗:“春色醉 巴陵 ,阑干落 洞庭 。”
(3).纵横散乱貌;交错杂乱貌。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王与夫人叹曰:‘吾已絶望,永辞万民,岂料再还,重復乡国。’言竟掩面,涕泣阑干。” 三国 魏 曹植 《妾薄命》诗之二:“腾觚飞爵阑干,同量等色齐颜。” 唐 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瀚海 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澹万里凝。” 清 钱谦益 《答新安方望子投诗枉访》诗:“茧穴鸡窠正怯寒,清晨剥啄响阑干。”
(4).栏杆。用竹、木、砖石或金属等构制而成,设于亭台楼阁或路边、水边等处作遮拦用。 唐 李白 《清平调词》之三:“解释春风无限恨, 沈香亭 北倚阑干。” 明 王韦 《阁试春阴诗》:“含情佇立凭阑干,远峰漠漠登楼看。” 冰心 《往事二》五:“我看见船尾的阑干,与暗灰色的天末的水平线,互相重迭起落,高度相去有五六尺。”
(5).眼眶。 宋 毛滂 《惜分飞》词:“泪湿阑干花著露,愁到眉峰碧聚。” 元 熊忠 《古今韵会举要·十四寒·干》:“又眼眶谓之阑干。”
(6).方言。镶在衣服上的花边。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四部分一:“我前天才叫人买了一件衣料同周身的阑干回来,你拿去做棉袄穿,算是我送你的一点情谊。”自注:“在 光绪 中叶,即是在一八九○年前后, 四川 女人服装是上衣下裙。上衣除青缎驼肩、绣花颜色缎挽袖外,还要通身缘一道缎锦辫子。这辫子,便叫阑干。” ——《漢語大詞典》
尽 ( 儘 盡 ) jìn/jǐn《國語辭典》
- 「盡 」的異體字。
处 ( 處 ) chǔ/chù
处 [ chǔ ]
- 居住:穴居野~。
- 存在,置身:设身~地。~心积虑。~世。
- 跟别人一起生活,交往:融洽相~。
- 决定,决断:~理。
- 对犯错误或有罪的人给予相当的惩戒:~罚。~决。
- 止,隐退:~暑。
- 地方:~~。~所。
- 点,部分:长(cháng )~。好~。
- 机关,或机关、团体、单位里的部门:办事~。筹备~。
倚 yǐ《國語辭典》
倚 [ yǐ ]
动- 靠、斜靠。如:「倚门而望」。《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荆轲传》:「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
- 依仗、仗恃。如:「倚势欺人」。《书经·君陈》:「无依势作威,无倚法以削。」《史记·卷一○七·魏其武安侯传》:「灌夫亦倚魏其而通列侯宗室为名高。」
- 偏斜、侧偏。如:「不偏不倚」。《礼记·中庸》:「中立而不倚,强哉矫。」
- 随著、配合。《史记·卷一○二·张释之传》:「使慎夫人鼓瑟,上自倚瑟而歌。」宋·苏轼〈赤壁赋〉:「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菰蒲 gū pú
(1).菰和蒲。 南朝 宋 谢灵运 《从斤竹涧越岭溪行》诗:“苹萍泛沉深,菰蒲冒清浅。” 宋 张元干 《念奴娇》词:“荷芰波生,菰蒲风动,惊起鱼龙戏。” 元 郑光祖 《倩女离魂》第二折:“向断桥西下,疏剌剌秋水菰蒲,冷清清明月芦花。” 鲁迅 《集外集拾遗·〈无题〉诗》:“深宵沉醉起,无处觅菰蒲。”
(2).借指湖泽。 南唐 张泌 《洞庭阻风》诗:“空江浩荡景萧然,尽日菰蒲泊钓船。” 明 孙蕡 《湖州乐》诗:“菰蒲浪深迷白紵,有时隔花闻笑语。” 清 金农 《松陵雨泊》诗:“一夕菰蒲打蓬雨,声声引梦入江湖。” ——《漢語大詞典》
(2).借指湖泽。 南唐 张泌 《洞庭阻风》诗:“空江浩荡景萧然,尽日菰蒲泊钓船。” 明 孙蕡 《湖州乐》诗:“菰蒲浪深迷白紵,有时隔花闻笑语。” 清 金农 《松陵雨泊》诗:“一夕菰蒲打蓬雨,声声引梦入江湖。”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