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公仇斥私橐,致米诸乡村。

方回元代〕《哭肯堂赵公拟老杜八哀体

飞鸿离鱼网,玉石有俱焚。
冥冥岂无志,鬼物妒玙璠。
今代赵广汉,谁欤哀王孙。
粹然东南稟,顽薄推廉敦。
悠悠桐江水,父老至今言。
听讼古楠下,审克薛且温。
郡将不解事,祸变生军屯。
婺米给湿腐,营垒胡无飧。
出甲火府库,僚吏争溃偾。
黄堂坐者谁,微服逾缺垣。
公急啊府寺,众涅忽自蹲。
大呼好知县,肩舆坐和辕。
卒辈匪怙乱,猾刻专饕惛。
各欲赡老幼,等死有本原。
公仇斥私橐,致米诸乡村。
稍抚以金帛,汝饱可无喧。
顷刻事底定,阖城免屠燔。
声名由此起,褒语本天阍。
就擢半刺吏,遄又典大藩。
东西浙河节,祥刑谨平反。
芟乱保乡郡,剿馘歼盗根。
我时守马目,邻疆约相援。
天地既翻覆,气数难预论。
箕子歌麦秀,邵平灌瓜园。
展转落闽峤,劲翮终弗骞。
燕赵朔风路,饮马滹沱浑。
据鞍始识面,鸡群见丹鵷。
乍聚忽骤散,岁月流沄沄。
不谓桑梓地,辱公弭朱幡。
草堂屈大尹,惊农压篱樊。
屡接月下麈,稍醉花前樽。
近之若冰雪,三伏无歊袢。
一朝怪事作,传闻声为吞。
奴告主者斩,贞观法令存。
况乃肆诬衊,奸人执仇冤。
众知无是事,避嫌口若鞬。
衢州之驵胥,移文恣澜翻。
至欲加钳绁,责以徒步奔。
意公即自裁,足快私排拫。
扁舟载公去,戈戟围其门。
面对事即白,大明揭覆盆。
受辱固已甚,何待加办圈。
析爵地千里,如古诸侯尊。
飞语一点染,视苦砧上饨。
二子縻讥禁,远睨惊弟昆。
竟尔病疽背,不得旋车轩。
彼兇甚枭獍,俗薄徒实繁。
非人类则已,心愧当自扪。
鸣呼古明哲,岂不忧元元。
沮溺隐季叔,唐虞有由拳。
与其青蝇矢,狼藉污瑶琨。
孰与逃閴寂,忍饥撷兰荪。
我贱无力气,淖曾不能掀。
贫亦靡赙賵,奠酹无鸡豚。
激烈拟八哀,些歌招公魂。
万古万万古,遗退凄乾坤。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公仇私橐乡村

公仇 gōng chóu
复姓。 三国 吴 有 公仇称 。见《三国志·吴志·孙坚传》。  ——《漢語大詞典》
斥 chì《國語辭典》

斥 [ chì ]

  1. 排除拒絕、摒棄不用。如:「排斥」、「同性相斥」。《漢書·卷六·武帝紀》:「與聞國政而無益於民者斥,在上位而不能進賢者退。」
  2. 責罵。如:「申斥」、「痛斥」、「呵斥」。
  3. 遍布。如:「外國貨充斥市場。」
  4. 偵察、探測。《左傳·襄公十八年》:「晉人使司馬斥山澤之險。」
  5. 動用,出。如:「斥資」。
私橐 sī tuó
亦作“ 私槖 ”。 私人的钱袋。亦借指私人的钱财。 明 宋濂 《东阳兴修乾元宫记》:“於是各捐私橐而兴修之,不足,则遣缓颊之徒説诸有力者,土木之需,不期月而集。” 清 东轩主人 《述异记·仲夫子诛教谕》:“ 顺治 甲午年,因文庙倾圮,圣像暴露, 鲍君 募助修葺。数年以来,所收三百餘金皆入私槖。” 清 刘大櫆 《程氏宗祠碑记》:“将出其私橐,彻而新之。” 郑观应 《盛世危言·商务》:“封僱商船,只图自利,罔恤民生,私橐虽充,利源已塞。”  ——《漢語大詞典》
致 ( 緻 ) zhì《國語辭典》

致 [ zhì ]

  1. 给予。《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鲁今且郊,如致膰乎大夫,则吾犹可以止。」《晋书·卷四三·山涛传》:「今致钱二十万、谷二百斛。」
  2. 达到。《庄子·外物》:「天地非不广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则厕足而垫之,致黄泉,人尚有用乎?」
  3. 传达、表示。《诗经·小雅·楚茨》:「工祝致告,徂赉孝孙。」《三国志·卷二四·魏书·崔林传》:「仗节统事,州邵莫不奉牋致敬。」
  4. 招引、延揽。《易经·需卦·九三》:「需于泥,致寇至。」《汉书·卷三九·萧何传》:「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
  5. 归还、退回。《公羊传·宣公元年》:「既而曰若此乎,古之道不即人心,退而致仕。」
  6. 尽心、尽力。《论语·子张》:「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7. 推极、穷究。《礼记·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1. 旨趣、意态。《魏书·卷九三·恩幸传·茹皓传》:「树草栽木,颇有野致。」
  2. 事物的道理。《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所以存亡殊致,始终不同。」
米 mǐ《國語辭典》

米 [ mǐ ]

  1. 去壳的谷实,今专指稻实。如:「稻米」、「白米」、「糯米」、「糙米」。《孔子家语·卷二·致思》:「常食藜藿之实,为亲负米百里之外。」
  2. 去掉皮壳的种子、果仁。如:「花生米」。
  3. 借指食物。如:「他病得很重,水米不进。」
  4. 成粒似米的东西。如:「虾米」。
  5. 量词。计算长度的单位。为米突(metre)​的简称。即公尺。一米等于一百公分。如:「百米赛跑」。
  6. 姓。如唐代有米嘉劳。
  7. 二一四部首之一。
诸 ( 諸 ) zhū
诸 [ zhū ]
  1. 众,许多:~位。~君。~侯。
  2. “之于”或“之乎”的合音:投~渤海之尾。
  3. 犹“”:“能事~乎?”。
  4. 犹“”:“宋人事资章甫适~越”。
  5. 语助,无实在意义:“日居月~,照临下土”。
  6. 姓。
乡村(鄉村)xiāng cūn
亦作“ 乡邨 ”。
(1).村庄。 南朝 宋 谢灵运 《石室山诗》:“乡村絶闻见,樵苏限风霄。” 唐 韩愈 《论变盐法事宜状》:“ 平叔 又请乡村去州县远处,令所由将盐就村糶易。” 宋 苏舜钦 《谘目五》:“又不可全依 汉 制,人人尽取,恐下户贫民难以应给,况乡邨之间徭役已多。”《儒林外史》第三六回:“ 应天 苏州府 常熟县 有个乡村,叫做 麟紱镇 。”
(2).今亦泛指农村。 艾青 《献给乡村的诗》:“我想起乡村田野上的道路--用卵石或石板铺的曲折窄小的道路。”
(3).乡里,家乡。 唐 王维 《同卢拾遗过韦给事东山别业二十韵》:“闺风首邦族,庭训延乡村。” 清 蒲松龄 《流民蒙君恩载送东归》诗:“家中逃者方出门,旧年逃者返乡邨。”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