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唇舌齿喉母生子,清浊重轻毛发比。

王洋宋代〕《以校正字学还方智善作诗赠之

惟古於文藏妙理,自然之音见微旨,
唇舌齿喉母生子,清浊重轻毛发比。
古者八岁方毁齿,小学师承方肄此。
时及春秋循一轨,台兴亦知窥阃壘。
齐人谋莒本秘诡,登楼密语不敢指。
两唇含合不哆侈,见者能知岂徒尔。
后人学疏忽源委,传会流俗兼下里。
庚长吴人记前史,郢永遂令齐亥豕。
少知长老习步跬,红绿谁能辨朱紫。
纵有是师无是士,闻者一笑或掩耳。
我年六十老书几,仿佛声形多取似。
目前趋过或但已,翻覆讨论徒累累。
方侯大梁旧冠履,结发儒衣长槐市,
发愤编摩贪寸晷。索摘真能穷骨髓,
持以告人遭诋毁。方侯持心直如矢,
尊吾所闻宁转徙,若不我从知已矣。
我留龟溪同梵庋,膻莸偶幸亲兰芷。
时论古意自鞭棰,不觉此心思奋起。
乃知古学惟审是,晚乃纷纭听华绮。
考永声律究终始,纵不有疑心固喜。
要好谁云不传纸,革误锄疑云糠秕。
欲障东流归海水,识路直须行不已,
靖节琴中有宫徵。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唇舌齿生子清浊重轻毛发

唇舌(脣舌)chún shé
比喻言辞、议论。 唐 元稹 《酬乐天见寄》诗:“前日诗中高盖字,至今唇舌遍 长安 。” 元 关汉卿 《拜月亭》第三折:“我这心儿里牵掛处无些,直睡到冷清清宝鼎沉烟灭,明皎皎纱窗月影斜,有甚唇舌。” 清 孙枝蔚 《自怜》诗:“向人唇舌虽然好,在世头颅已可知。” 赵树理 《小二黑结婚》六:“后来村长问了问情由,费了好大一会唇舌,才给她们调解开。”
脣舌:1.犹口舌。指劝说、争辩、交涉时的言语。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规箴》:“ 汉武帝 乳母尝於外犯事,帝欲申宪,乳母求救 东方朔 , 朔 曰:‘此非脣舌所争。’”《儿女英雄传》第二三回:“这番话,姑娘在屋里听了个逼清,算省了 安老爷 的脣舌了。”
(2).指毁谤、挑拨的言词。《汉书·陈汤传》:“虽復破絶筋骨,暴露形骸,犹復制於脣舌,为嫉妒之臣所係虏耳。” 唐 韩愈 《祭郴州李使君文》:“遭脣舌之纷罗,独陵晨而孤雊。” 五代 齐己 《行路难》诗之一:“未似是非脣舌危,闇中潜毁平人骨。”
(3).比喻口才或议论。《汉书·楼护传》:“ 护 字 君卿 ,为人短小,精辩,议论常依名节,听之者皆竦。与 谷永 俱为五侯上客, 长安 号曰‘ 谷子云 笔札, 楼君卿 脣舌’。”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论说》:“ 杜钦 文辨, 楼护 脣舌。”  ——《漢語大詞典》
齿 ( 齒 ) chǐ
齿 [ chǐ ]
  1. 人和动物嘴里咀嚼食物的器官(通常称“”):牙~。~腔。~髓。~龈。~冷(笑必开口,笑的时间长了,牙齿就会感到冷。因谓讥笑于人,如“令人~~”)。
  2. 排列像牙齿形状的东西:~轮。锯~。梳子~儿。
  3. 因幼马每岁生一齿,故以齿计算牛马的岁数,亦指人的年龄:马~徒增(旧时自谦年长无能)。
  4. 并列:不~(不能同列或不与同列,表示鄙弃)。
  5. 谈到,提及:~及。不足~数。
  6. 触:~剑(触剑受刀,指被杀或自刎)。
喉 hóu《國語辭典》

喉 [ hóu ]

  1. 指咽头以下,气管以上的部分。由甲状软骨、会厌软骨、环状软骨等构成。为呼吸器官的一部分,内有声带,具发音功能。也称为「喉头」。
母 mǔ《國語辭典》

母 [ mǔ ]

  1. 称谓:➊ ​对妈妈的称呼。如:「母奶」、「母爱」、「父母」。《诗经·小雅·蓼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➋ ​对女性长辈的尊称。如:「姑母」、「祖母」、「师母」。
  2. 老妇。《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3. 能有所滋衍的事物。如:「字母」。
  4. 根源、根本。如:「失败为成功之母」。
  1. 雌性的。如:「母牛」、「母鸡」。
  2. 原本的。如:「母校」、「母金」。
生子 shēng zǐ
(1).刚成人的少年。《书·召诰》:“王乃初服。呜呼!若生子,罔不在厥初生,自貽哲命。” 孔 传:“言王新即政,始服行教化,当如子之初生,习为善则善矣。”按,古以十五岁的少年为“生子”。参阅 汉 王充 《论衡·率性》
(2).生育幼子;生儿子。《诗·大雅·生民》:“不康禋祀,居然生子。” 唐 杜甫 《杜鹃》诗:“生子百鸟巢,百鸟不敢嗔。” 宋 辛弃疾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词:“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 ,生子当如 孙仲谋 。”  ——《漢語大詞典》
清浊(清濁)qīng zhuó
(1).清水与浊水。《诗·邶风·谷风》“ 涇 以 渭 浊” 毛 传:“ 涇 渭 相入而清浊异。” 唐 高适 《赠别王七十管记》诗:“随波混清浊,与物同丑丽。”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妆域》:“蓬卷无根株,涡洄乱清浊。”
(2).喻人事的优劣、善恶、高下等。《史记·吴太伯世家》:“ 延陵季子 之仁心,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清浊。” 北魏 杨炫之 《洛阳伽蓝记·宋云行纪》:“事涉疑似,以药服之,清浊则验。” 宋 苏轼 《钱君倚哀词》:“吾将观子之进退以自卜兮,相行止以效清浊。”
(3).音乐的清音与浊音。《国语·周语下》:“耳之察和也在清浊之间。”《礼记·乐记》:“倡和清浊,迭相为经。” 晋 陆机 《汉高祖功臣颂》:“震风过物,清浊效响。”
(4).语音的清声与浊声。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音辞》:“而古语与今殊别,其间轻重清浊,犹未可晓。” 唐 苏鹗 《苏氏演义》卷上:“ 陆法言 著《切韵》,时俗不晓其韵之清浊,皆以 法言 为 吴 人,而为 吴 音也。”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音律》:“至於填词一道,则句之长短,字之多寡,声之平上去入,韵之清浊阴阳,皆有一定不移之格。”
(5).清气与浊气。引申以喻天地阴阳二气。《文选·左思〈魏都赋〉》:“夫泰极剖判,造化权舆,体兼昼夜,理包清浊。” 李善 注:“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 北周 庾信 《燕射歌辞·周五声调曲·宫调曲之一》:“气离清浊割,元开天地分。”  ——《漢語大詞典》
重轻(重輕)zhòng qīng
(1).谓加重刑于轻罪。《商君书·去强》:“行刑重轻,刑去事成,国强;重重而轻轻,刑至事生,国削。”
(2).指重与轻、高与下。 汉 贾谊 《新书·六术》:“丧服称亲疏以为重轻,亲者重,疏者轻。” 宋 曾巩 《王君俞哀辞》:“其为辞章可道,耻出较重轻,漠然自如。”
(3).谓品题、评论。 宋 蔡绦 《铁围山丛谈》卷三:“ 东坡公 元祐 时既登禁林,以高才狎侮诸公卿,率有标目殆徧也,独於 司马温公 不敢有所重轻。” 金 王若虚 《〈扬子法言微旨〉序》:“公一代巨儒……如鄙不肖,曷足为公重轻。”
(4).指对全局有重大影响;关系全局的重要因素。《新唐书·裴度传》:“其威誉德业比 郭汾阳 ,而用不用常为天下重轻。” 宋 欧阳修 《乞出第一札子》:“盖以执政之臣,天下之所瞻望,朝廷以为重轻。” 清 钱谦益 《送张处士思任赴辽东参谋序》:“ 剧孟 , 雒阳 博徒耳, 吴 、 楚 之际, 亚夫 得之如一敌国。 张元 、 吴昊 之徒,曳石署书,以撼中国,而卒弃之为 西夏 用。布衣处士之能为人国重轻何如也?”
(5).犹重视;重要。《东周列国志》第三三回:“ 孝公 曰:‘有 楚 不必有 齐 。寡人流离万死之餘,幸社稷不陨,得从末歃为荣,何足重轻,而褻此简牘为耶?’” 郭沫若 《战声集·诗歌国防》:“我们这民族如是比 马雅 人还要劣等,那就让他死尽也无多大的重轻,然而这民族却是世界上的选民。”  ——《漢語大詞典》
毛发(毛髮)máo fà
(1).人体上的毛与头发。《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流汗者,法病内重,毛髮而色泽,脉不衰,此亦内关之病也。” 唐 李群玉 《古镜》诗:“冰辉凛毛髮,使我肝胆冷。”《花月痕》第四四回:“又有一个梟鸟,在 秋心院 屋上鼓吻弄舌,叫得 跛脚 毛髮森竪!” 艾青 《小泽征尔》诗:“突然如暴雨骤至,雷霆万钧,你腾空而起,从毛发也听到怒吼的声音。”
(2).特指头发。 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其次剔毛髮婴金铁受辱。” 清 顾炎武 《与潘次耕札》:“昔有 陈亮工 者,与吾同居荒邨,坚守毛髮,歷四五年,莫不怜其志节。” 萧红 《桥》:“头顶上留着的一堆毛发,逆着风,吹得竖起来了。”
(3).比喻细小,细微。《汉书·谷永传》:“三者无毛髮之辜,不可归咎诸舅。”《后汉书·张奂传》:“夫无毛髮之劳,而欲求人丘山之用。” 唐 韩愈 《柳子厚墓志铭》:“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髮比,反眼若不相识。” 宋 邵博 《闻见后录》卷三:“明则极于人,幽则尽于神,大则包宇宙,细则入毛髮。”  ——《漢語大詞典》
比 bǐ《國語辭典》

比 [ bǐ ]

  1. 較量。《文選·張華·鷦鷯賦》:「將以上方不足,而下比有餘。」《文選·賈誼·過秦論》:「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
  2. 媲美。《三國演義·第三六回》:「此人每嘗自比管仲、樂毅。」
  3. 依照、仿照。如:「比著葫蘆畫瓢」。《戰國策·齊策四》:「食之,比門下之客。」
  4. 用手勢摹擬動作。《紅樓夢·第二九回》:「因為寶姐姐要看獃雁,我比給他看,不想失了手。」
  5. 打譬喻。《紅樓夢·第三四回》:「別說多了,只拿前兒琪官的事比給你們聽。」
  6. 表示勝負結果的對比。如:「競賽結果為五比一。」
  7. 同類的兩量相除,求出前量為後量的幾倍或幾分之幾,以A:B或A/B表示。
  1. 《詩經》六義之一。即譬喻。《詩經·大序》:「《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
  2. 事例。《禮記·王制》:「眾疑赦之,必察小大之比以成之。」漢·鄭玄·注:「已行故事曰比。」
  3. 比利時的簡稱。
  4.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比較程度、性狀的差別。如:「你有很多地方比我強。」

比 [ pí ]

  1. 參見「皋比 」條。

比 [ bì ]

  1. 親近。《周禮·夏官·形方氏》:「使小國事大國,大國比小國。」漢·鄭玄·注:「比,猶親也。」
  2. 緊靠、相並。如:「比肩而行」、「比鄰而居」、「櫛次鱗比」。
  3. 結黨營私。如:「朋比為奸」。《論語·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 最近、近來。唐·韓愈〈祭十二郎文〉:「比得軟腳病,往往而劇。」
  2. 及、等到。宋·岳飛〈良馬對〉:「比行百里,始奮迅。」《聊齋志異·卷二·陸判》:「比醒,則殘燭昏黃,鬼客已去。」
  3. 連連、屢屢。《史記·卷九·呂太后本紀》:「又比殺三趙王。」《漢書·卷五·景帝紀 》:「間者歲比不登,民多乏食。」
  1. 《易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坤(☷)​下坎(☵)​上。《易經·比卦·彖曰》:「比,吉也;比,輔也。」
  2. 古代地方組織名稱。五家為「比」。《周禮·地官·族師》:「五家為比,十家為聯。……使之相保相受。」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