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万般忧愁思虑,为儿孙、恼断肝肠。

马钰金朝〕《满庭芳

山侗昔日,名利忙忙。身如著箭香獐。心似汤煎火炙,无暂清凉。

万般忧愁思虑,为儿孙、恼断肝肠。不知苦,似游鱼在鼎,尚自游扬。

因遇心方开悟,觉从前为作,尽是刀枪。唬得心惊胆颤,远离家乡。

常析梦也不梦,敢生情、起念思量。人问著,觉浑身汗流,失措张惶。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万般忧愁思虑儿孙肝肠

万般(萬般)wàn bān
(1).总括之词。谓各种各样。 唐 元稹 《岳阳楼》诗:“悵望残春万般意,满櫺湖水入 西江 。” 元 郑廷玉 《金凤钗》第二折:“[正末题诗云:]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儿女英雄传》第三二回:“真是万般都有个定数。”
(2).极其;非常。《儿女英雄传》第三回:“可怜那公子娇生惯养,家里父母万般珍爱。” 丁玲 《韦护》第三章五:“他在万般无奈时,只有竭力忘去这些可怕的、完全是幻觉的憧憬。”  ——《漢語大詞典》
忧愁(憂愁)yōu chóu
忧虑愁苦。《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屈平 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六:“兵马将往收捕,妇女忧愁,踧眉啼哭。” 明 刘基 《起夜来》诗:“忧愁不寐揽衣起,仰看明星坐待旦。” 冰心 《繁星》:“真正的同情,在忧愁的时候,不在快乐的期间。”  ——《漢語大詞典》
思虑(思慮)sī lǜ
(1).思索考虑。《楚辞·九章·悲回风》:“曾歔欷之嗟嗟兮,独隐伏而思虑。”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正贯》:“夙夜无寤,思虑惓心。” 清 黄遵宪 《杂感》诗:“从古祸患来,每在思虑外。” 茅盾 《有志者》:“他挺了挺胸膛,觉得自己的思虑真是周密之至。”
(2).犹心智,心思。《墨子·公孟》:“身体强良,思虑徇通。” 汉 徐干 《中论·治学》:“然鄙儒之博学也……无异乎女史诵诗,内竖传令也,故使学者劳思虑而不知道,费日月而无成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宋 欧阳修 《东斋记》:“官署之东,有阁以燕休,或曰斋,谓闲居平心以养思虑。” 丁玲 《阿毛姑娘》四:“﹝ 阿毛 ﹞从单纯的孩提一变而为好用思虑的少女了。”  ——《漢語大詞典》
为 ( 為 爲 ) wéi/wèi
为 [ wéi ]
  1. 做,行,做事:~人。~时。~难。不~己甚(不做得太过分)。
  2. 当做,认做:以~。认~。习以~常。
  3. 变成:成~。
  4. 是:十两~一斤。
  5. 治理,处理:~政。
  6. 被:~天下笑。
  7. 表示强调:大~恼火。
  8. 助词,表示反诘或感叹:敌未灭,何以家~?
  9. 姓。
为 [ wèi ]
  1. 替,给:~民请命。~虎作伥。~国捐躯。
  2. 表目的:~了。~何。
  3. 对,向:不足~外人道。
  4. 帮助,卫护。
儿孙(兒孫)ér sūn
子孙。亦泛指后代。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音辞》:“非唯音韵舛错,亦使其儿孙避讳纷紜矣。” 唐 杜甫 《后出塞》诗之五:“恶名幸脱免,穷老无儿孙。” 清 孙枝蔚 《蒿里曲》:“不然亦得归乡里,儿孙拜墓牲肴丰。” 曹禺 《北京人》第二幕:“ 曾皓 :‘不,我睡不着。老了,儿孙不肖,一个人真可怜,半夜连一个侍候我的人都没有。’”  ——《漢語大詞典》
恼 ( 惱 ) nǎo
恼 [ nǎo ]
  1. 发怒,怨恨:~恨。~火。
  2. 烦闷,苦闷:烦~。苦~。懊~。~丧(sàng )。
断 ( 斷 ) duàn
断 [ duàn ]
  1. 长形的东西从中间分开:~裂。~层。~面。截~。~肠。~魂。~线风筝。
  2. 不继续,禁绝:~粮。~水。~炊。~奶。~档。~流。~种(zhóng )。~交。~片。~续。~子绝孙。
  3. 判定,决定:判~。诊~。~狱(审理和判决罪案)。
  4. 一定,绝对:~乎不可。~然施行。
肝肠(肝腸)gān cháng
比喻内心。 北周 庾信 《小园赋》:“关山则风月凄愴, 陇水 则肝肠断絶。”《醒世恒言·张廷秀逃生救父》:“ 文秀 因日夜思念父母兄长,身子虽居 河南 ,那肝肠还掛在 苏州 ,那有心情看到书上。” 清 李渔 《慎鸾交·赠妓》:“只近肝肠不近身,才见相知别有因。” 郭影秋 《悼孙泱同志》诗:“批评增信任,夜话露肝肠。”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