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天心无妄,汝孽自作。

龚开宋代〕《宋江三十六赞 其十九 霹雳火秦明

霹雳有火,摧山破岳。天心无妄,汝孽自作。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天心无妄

天心 tiān xīn
(1).犹天意。《书·咸有一德》:“克享天心,受天明命。”《汉书·杜周传》:“宜修 孝文 时政,示以俭约宽和,顺天心,説民意,年岁宜应。”《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八:“至於因此一事,那 赵大 久无对证的人命,一并发觉,越见得天心巧处。”
(2).君主的心意。 唐 郭湜 《高力士传》:“顷缘风疾所侵,遂使言辞舛谬,今所尘黷,不称天心,合当万死。” 宋 梅尧臣 《王龙图知江陵》诗:“捧詔出 荆州 ,天心寄远忧。”
(3).本性,本心。《文子·上礼》:“圣人初作乐也,以归神杜淫,反其天心。” 元 张宇 《感怀》诗:“世路羊肠剧险艰,天心应厌著儒冠。”
(4).天空中央。 唐 李白 《临江王节士歌》:“白日当天心,照之可以事明主。”《三国演义》第四五回:“至晚点上灯火,照得天心水面通红。” 胶东 民歌《抗日五更》:“三呀三更里,月儿挂天心。”  ——《漢語大詞典》
无妄(無妄)wú wàng
(1).指《易》卦“无妄”。 唐 元稹 《痁卧闻幕中诸公征乐会饮》诗:“布卦求无妄,祈天愿孔偕。”
(2).谓邪道不行;不敢诈伪。《管子·宙合》:“奚谓当?本乎无妄之治,运乎无方之事,应变不失之谓当。”《礼记·中庸》“诚者天之道也” 宋 朱熹 集注:“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
(3).指灾祸变乱。《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绸繆哲后,无妄惟时。” 刘良 注:“无妄惟时,当穷灾之时也。”《晋书·慕容垂载记》:“大王以命世之姿,遭无妄之运,迍邅栖伏,艰亦至矣。”参阅《易·杂卦》及 韩康伯 注。
(4).意外;不期然而然。《战国策·楚策四》:“世有无妄之福,又有无妄之祸。” 汉 王充 《论衡·明雩》:“夫灾变大抵有二:有政治之灾,有无妄之变。” 宋 叶适 《滕季度墓志铭》:“而君以惯暇逢仓猝,整习遇草野,厌冠而返,可谓无妄之辱矣!”
(1).《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震下乾上。《易·无妄》:“无妄,元亨利贞。” 程颐 传:“无妄者,至诚也。”
(2).谓真实,真相。《庄子·在宥》:“游者鞅掌,以观无妄。”
(3).不测;意外。《汉书·谷永传》:“陛下承八世之功业,当阳数之标季,涉三七之节纪,遭无妄之卦运,直百六之灾阸。” 颜师古 注:“取《易》《无妄卦》为义。”参见“ 无妄之灾 ”。
(4).必然。语出《战国策·楚策四》:“世有无妄之福,又有无妄之祸。” 鲍彪 注:“无妄,言可必。” 清 戴名世 《书先世遗事》:“府君大怒曰:‘吾闻之,有无妄之福者必有无妄之祸。’”  ——《漢語大詞典》
汝 rǔ《國語辭典》

汝 [ rǔ ]

  1. 你。《书经·尧典》:「汝能庸命,巽朕位。」宋·陆游〈战城南〉诗:「诏书许汝以不死,股栗何为汗如洗!」
  1. 参见「汝水 」条。
  2. 姓。如明代有汝讷。
孽 niè《國語辭典》

孽 [ niè ]

  1. 非正室所生的儿子。如:「孤臣孽子」。《公羊传·襄公二十七年》:「夫负羁絷,执𫓧锧,从君东西南北,则是臣仆庶孽之事也。」汉·何休·解诂:「庶孽,众贱子,犹树之有孽生。」《史记·卷六八·商君传》:「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
  2. 灾祸。如:「灾孽」。《左传·昭公十年》:「蕴利生孽,姑使无蕴乎。」《新唐书·卷九七·魏征传》:「今旱熯之灾,远被郡国;凶丑之孽,起于毂下。」
  3. 恶因、罪过。如:「孽障」、「造孽」、「罪孽深重」。《董西厢·卷三》:「多情彼此难割舍,都缘只是自家孽。」《红楼梦·第三一回》:「少作些孽罢!」
  4. 乱党、祸害。如:「余孽」、「妖孽」。唐·韩愈〈与鄂州柳中丞书〉:「淮右残孽,尚守巢窟。」
  1. 坏、祸。如:「孽种」、「孽根祸胎」。
自 zì《國語辭典》

自 [ zì ]

  1. 起源的地方。如:「其来有自」。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自,自之通训当为始。」《礼记·中庸》:「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以入德也。」
  2. 姓。如明代有自勖。
  3.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己身。如:「自言自语」、「自给自足」、「自以为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 他人瓦上霜。」
  1. 主动。如:「自觉」、「自愿」。
  2. 本来。唐·白居易〈嵩阳观夜奏霓裳〉诗:「开元遗曲自凄凉,况近秋天调是商。」
  3. 自然、当然。如:「自不待言」、「公道自在人心」。《老子·第五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红楼梦·第四回》:「姊姊们暮年相见,自不必说悲喜交集,泣笑叙阔一番。」
  4. 依然。唐·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1. 从、由。如:「自古以来」、「自远而近」。《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唐·柳宗元〈石渠记〉:「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
  1. 如果,表示假设的语气。《左传·成公十六年》:「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
  2. 虽然。《礼记·檀弓下》:「自吾母而不得吾情,吾恶乎用吾情?」《史记·卷三○·平准书》:「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作 zuò《國語辭典》

作 [ zuò ]

  1. 興起、振起。如:「興風作浪」。《說文解字·人部》:「作,起也。」《易經·乾卦·九五》:「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左傳·莊公十年》:「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2. 造就、培育。如:「天作之合」。《書經·康誥》:「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
  3. 創作。如:「寫作」、「作畫」、「作詩」。《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4. 進行、舉行。如:「作戰」、「作簡報」。
  5. 為、當。如:「認賊作父」。
  6. 假裝。如:「裝腔作勢」、「裝模作樣」。
  7. 進行某事。如:「作媒」、「作證」、「作事」。同「做 」。
  8. 成為。如:「作人」、「作官」。同「做 」。
  9. 製造。唐·秦韜玉〈貧女〉詩:「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
  1. 事業。如:「工作」。《禮記·緇衣》:「毋以小謀敗大作,毋以嬖御人疾莊后。」
  2. 詩文書畫與藝術品稱為「作」。如:「傑作」、「佳作」、「名作」。

作 [ zuó ]

  1. 參見「作摩」、「作料」等條。

作 [ zuō ]

  1. 工人、工匠。如:「木作」、「石作」、「瓦作」。
  2. 製作某些工藝作品的場所。如:「作坊」。《三國志·卷二四·魏書·孫禮傳》:「禮徑至作所。不復重奏,稱詔罷民,帝奇其意而不責也。」
  1. 招惹、自找。如:「自作自受」。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