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小儿不识虎,疑是狐与狸。

毛奇龄清代〕《打虎儿行

打虎儿,乃在汴梁之禹州,禹州城外朱家楼。
小儿十一随父耕,深林有虎斑毛成。
飗飗黑风吹草根,乘风攫人谁敢撄?
小儿不识虎,疑是狐与狸。
见虎衔父肢,咆哮草际风来吹。
儿啼向风不得父,把杙打虎截虎路。
三尺童子五尺杙,凭空击去着虎臆。
虎惊顾儿舍父逸,深林风草皆无色。
禹州太守呼小儿,予之以帛饱以糜。
予时在署识儿面,披发跳掷真儿嬉。
问儿打虎虎何似?举手张牙作虎势。
假虎隐幔恐小儿,小儿惊避力不支。
当时见虎得无怖,此事我亦昧其故。
禹州太守省得知,是时小儿知有父。
男儿七尺纵复横,争名攫利万里行。
高堂存没总不问,那肯舍命恋所生。
我所思,打虎儿。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小儿不识

小儿(小兒)xiǎo ér
(1).小孩子。《史记·淮阴侯列传》:“﹝ 萧何 ﹞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 信 所以去也。’”《列子·汤问》:“ 孔子 东游,见两小儿辩鬭。”《儒林外史》第二三回:“管家走到门口,只见一个小儿开门出来,手里拿了一个筲箕出去买米。”
(2).小儿子。《太平御览》卷四九○引 三国 魏 虞翻 《与某书》:“此中小儿,年四岁矣,似欲聪哲。” 宋 辛弃疾 《清平乐·村居》词:“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3).谦称己子。《汉书·翟方进传》:“ 方进 曰:‘小儿未知为吏也。’”此指其子 翟义 。《三国志·吴志·孙晧传》“司空 孟仁 卒” 裴松之 注引《吴录》:“﹝ 孟仁 ﹞母曰:‘小儿无德致客,学者多贫,故为广被,庶可得与气类接也。’”《北史·元文遥传》:“ 文遥 谓 思道 云:‘小儿比日微有所知,是大弟之力。’”《西游记》第七三回:“ 行者 道:‘令郎是谁?’ 毘蓝 道:‘小儿乃 昴日星官 。’”
(4).泛称子侄。《晋书·谢安传》:“ 玄 等既破 坚 ,有驛书至……客问之,徐答云:‘小儿辈遂已破贼。’”
(5).旧时指为皇家或军队服役的人。 唐 陈鸿 《东城父老传》:“及即位,治鸡坊于两宫间……选六军小儿五百人,使驯扰教饲。”《资治通鉴·唐肃宗至德元载》:“ 潼关 大军虽盛,而后无继,万一失利,京师可忧,请选监牧小儿三千於苑中训练。” 胡三省 注:“时监牧、五坊、禁苑之卒,率谓之小儿。”《资治通鉴·唐顺宗永贞元年》:“ 贞元 之末政事为人患者,如宫市、五坊小儿之类,悉罢之。” 胡三省 注:“ 唐 时给役者多呼为小儿。” 清 吴伟业 《银泉山》诗:“ 五陵 小儿若狐兔,夜穴红墙县官捕。”
(6).对人的蔑称。 南朝 梁 萧统 《陶渊明传》:“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新唐书·康日知传》:“中丞奈何负天子,从小儿(指 李惟岳 )跳梁哉?”《三国志平话》卷上:“战事未定,却交小儿(指 刘备 )权州,百姓皆有怨心。” 鲁迅 《且介亭杂文·忆韦素园君》:“事实不为轻薄阴险小儿留情,曾几何年,他们就都已烟消火灭。”参见“ 小人 ”。
(7).指疾病。 宋 张元干 《西江月·和苏庭藻》词:“怜君病后颊颧隆,识取小儿戏弄。”  ——《漢語大詞典》
不识(不識)bù shí
(1).不知道,不认识。《诗·大雅·皇矣》:“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郑玄 笺:“其为人不识古,不知今,顺天之法而行之者。” 唐 韩愈 《闵己赋》:“行舟檝而不识四方兮,涉大水之漫漫。” 鲁迅 《〈集外集〉序言》:“连我自己也诧异那时的我的幼稚,而且近乎不识羞。”
(2). 西周 刑法中三种可宽恕的条件之一。指误杀。《周礼·秋官·司刺》:“壹宥曰不识。” 郑玄 注:“识,审也。不审,若今仇讎当报甲,见乙,诚以为甲而杀之者。”  ——《漢語大詞典》
虎 hǔ《國語辭典》

虎 [ hǔ ]

  1. 動物名。哺乳類食肉目貓科。形似貓,全身黃褐色,具黑色條紋。性凶猛。獨居,善游泳。於夜間狩獵,以鹿、羊、豬等為食。俗稱為「老虎」。
  2. 姓。如漢代有虎旗。
  1. 威武勇猛。如:「虎將」、「龍兄虎弟」、「虎父無犬子」。《詩經·魯頌·泮水》:「矯矯虎臣,在泮獻馘。」《後漢書·卷八四·烈女傳·董祀妻傳》:「明公廄馬萬匹,虎士成林。」

虎 [ hū ]

  1. 參見「馬馬虎虎 」條。
疑 yí/nǐ《國語辭典》

疑 [ yí ]

  1. 迷惑、不明白。《说文解字·匕部》:「疑,惑也。」《易经·系辞下》:「中心疑者,其辞枝。」
  2. 猜忌、不相信。如:「怀疑」、「半信半疑」。《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荆轲传》:「夫为行而使人疑之,非节侠也。」
  3. 犹豫不决。如:「迟疑」。《书经·大禹谟》:「任贤勿贰,去邪勿疑。」《文选·陶渊明·归去来辞》:「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4. 怪。《淮南子·泛论》:「当此之时,有立武者见疑。」晋·陶渊明〈饮酒诗〉二○首之九:「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
  5. 恐惧。《礼记·杂记下》:「故有疾饮酒食肉,五十不致毁,六十不毁,七十饮酒食肉,皆为疑死。」汉·郑玄·注:「疑,犹恐也。」唐·刘蜕〈与京西幕府书〉:「富贵固不足疑其来,爵土固不足畏其大。」
  1. 仿佛、好像。如:「疑似」、「嫌疑」。唐·李白〈望庐山瀑布水〉诗二首之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宋·陆游〈游山西村〉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是 shì《國語辭典》

是 [ shì ]

  1. 对、正确。如:「自以为是」、「积非成是」。
  2. 事情。如:「国是」。
  3. 姓。如唐代有是光。
  1. 赞成、称赞。如:「是古非今」、「深是其言」。
  2. 表示肯定判断的话。如:「我是学生」、「他是外国人」、「老人与海的作者是海明威。」
  3. 表示存在的事实。如:「全身是伤」、「满身是汗」。
  4. 对命令的应答之词。如:「是,我这就去。」、「是,我马上就来。」
  1. 这。指示形容词。如:「是人」、「是日」。《论语·学而》:「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
  1. 此。指示代名词。《孟子·梁惠王上》:「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1. 于是,表示前后相关。《书经·禹贡》:「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管子·心术下》:「心安是国安也;心治是国治也。」
  1. 用于句中,使宾语提前。如:「惟命是从」、「惟利是图」、「惟你是问」。
狐 hú《國語辭典》

狐 [ hú ]

  1. 动物名。食肉目犬科。似犬而小,体瘦,面部较长。吻尖突,耳朵三角形。尾大而长,毛多为赤黄色。性聪明敏感,令人觉得狡猾。喜食野鼠、鸟类、家禽等,皮可制裘。常见的种类如赤狐、银狐、北非小狐等。也称为「狐狸」。
  2.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狐偃,明代有狐忠。
与 ( 與 ) yǔ/yù/yú
与 [ yǔ ]
  1. 给:赠~。~人方便。
  2. 交往,友好:相~。~国(相互交好的国家)。
  3. 赞助,赞许:~人为善。
  4. 〈书〉等待:时不我~。
  5. 〈连〉和:我~你。山~水。
  6. 〈介〉跟;向:~虎谋皮。生死~共。
与 [ yù ]
  1. 参加:参~。~会。
与 [ yú ]
  1. 同“欤”。
狸 lí《國語辭典》

狸 [ lí ]

  1. 《广韵·平声·之韵》:「貍,野猫。狸,俗。」同「貍 」。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