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当 ( 噹 當 ) dāng/dàng
当 [ dāng ]
- 充任,担任:充~。担(dān )~。~之无愧。
- 掌管,主持:~家。~权。~政。
- 正在那时候或那地方:~时。~代。~初。~今。~即(立即)。~年。~街。~院。
- 面对着:~面。~机立断。首~其冲。
- 相称,相配:旗鼓相~。~量(liáng)。
- 应该:应~。理~。老~益壮。
- 抵敌:万夫不~之勇。
- 判罪,意为处以相当的刑罚:该~何罪。
- 顶端,头:瓦~。
- 象声词,金属撞击的声音。
- 合宜:恰~。适~。妥~。
- 抵得上,等于:一个人~俩人用。
- 姑且作为:~做。长歌~哭。安步~车。
- 认为:我~你已经回家了。
- 在同一时间:~日。~年。~世。
- 吃亏,受骗:上~。
- 抵押:抵~。押~。典~(用实物作抵押向当铺借钱)。
- 后缀。龙潜庵 《宋元语词集释•题记》:“当,作为人称的附缀,如‘吾当’、‘卿当’、‘尔当’之类。”
发愿(發願)fā yuàn
(1).佛教语。谓普度众生的广大愿心。后亦泛指许下愿心。《法华经·提婆达多品》:“於多劫中常作国王,发愿求於无上菩提,心不退转。” 唐 白居易 《香山寺新修经藏堂记》:“先是, 乐天 发愿修 香山寺 ,既就,迨今七八年。” 元 无名氏 《连环计》第二折:“还待要花言巧语将咱骗,你恰纔个焚香拜告青天,深深顶礼亲发愿。”《西游记》第五八回:“就是发愿斋僧的,也斋不着这等好人!”《花月痕》第八回:“后来 痴珠 解馆, 心印 以心疾,发愿朝山,航 南海 ,涉 峨嵋 。”
(2).表达愿望。 明 梁辰鱼 《步步娇·秋日别情》套曲:“重发愿,愿年年相见,胜似今年。” 鲁迅 《坟·我之节烈观》:“我们还要发愿:要人类都受正当的幸福。”
(3).指表示决心。《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大娘子大怒,发愿必要置妾死地。”《新华文摘》1981年第9期:“他发愿,要把自己毕生的精力献身于祖国鸟类的研究,为中华民族出气争光。” ——《漢語大詞典》
(2).表达愿望。 明 梁辰鱼 《步步娇·秋日别情》套曲:“重发愿,愿年年相见,胜似今年。” 鲁迅 《坟·我之节烈观》:“我们还要发愿:要人类都受正当的幸福。”
(3).指表示决心。《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大娘子大怒,发愿必要置妾死地。”《新华文摘》1981年第9期:“他发愿,要把自己毕生的精力献身于祖国鸟类的研究,为中华民族出气争光。” ——《漢語大詞典》
便 biàn/pián《國語辭典》
便 [ biàn ]
形- 順、順利、方便。如:「便利」、「不便之處」。《史記·卷一○九·李將軍傳》:「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宋·陸遊〈初發夷陵〉詩:「今朝喜處君知否?三丈黃旗舞便風。」
- 簡單的、非正式的。如:「便服」、「便鞋」、「便條紙」、「家常便飯」。
- 靈敏、輕巧、敏捷。《莊子·應帝王》:「猿狙之便。」唐·韓愈〈送李愿歸盤谷序〉:「曲眉豐頰,清聲而便體,秀外而惠中。」
- 適宜、合宜。如:「便於攜帶」。《南史·卷三五·顧覬之傳》:「率皆即日不宜於人,方來未便於公,名與實反,有乖政體。」
- 有利於。《韓非子·孤憤》:「虧法以利私,耗國以便家。」《史記·卷七十七·信陵君列傳》:「將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國家。」
- 熟習。《三國志·卷七·魏書·呂布傳》:「布便弓馬,膂力過人,號為飛將。」《隋書·卷五○·郭榮傳》:「孝先於上流縱天筏以擊浮橋,護令榮督便水者引取其筏。」
- 排泄屎、尿。如:「便尿」。《漢書·卷五九·張湯傳》:「(安世)為光祿勳,郎有醉小便殿上。」
- 方便的時候。如:「便中請來個電話。」、「得便就幫你送過去。」
- 機會。《文選·賈誼·過秦論》:「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唐·李華〈弔古戰場文〉:「吾想夫北風振漢,胡兵伺便;主將驕敵,期門受戰。」
- 屎、尿等的排泄物。如:「大便」、「小便」、「糞便」。
- 即、就。《三國志·卷四七·吳書·吳主權傳》:「又司馬懿前來入舒,旬日便退。」《紅樓夢·第四回》:「每日或飯後,或晚間,薛姨媽便過來,或與賈母閒談,或和王夫人相敘。」
- 豈、難道。表反問的語氣。宋·文同〈可笑口號七章之一〉:「若無書籍兼圖畫,便不教人白髮生?」《董西廂·卷八》:「姑舅做親,便不敗壞風俗?」
- 縱然、即使。宋·柳永〈雨霖鈴·寒蟬淒切〉詞:「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便 [ pián ]
名- 姓。如漢代有便樂成。
至死 zhì sǐ
到死。例如:一直卧床至死。 ——《漢語大詞典》
来来(來來)lái lái
(1).以来。 唐 段成式 《戏高侍御》诗之一:“ 青琴 仙子长教示,自小来来号 阿真 。” 唐 皮日休 《病中书情寄上崔谏议》诗:“十日来来旷奉公,闭门无事忌春风。”
(2).由来。 唐 黄滔 《奉和翁文尧员外文秀光贤画锦》之三:“珍重朱栏兼翠栱,来来皆自读书堂。” ——《漢語大詞典》
(2).由来。 唐 黄滔 《奉和翁文尧员外文秀光贤画锦》之三:“珍重朱栏兼翠栱,来来皆自读书堂。” ——《漢語大詞典》
与 ( 與 ) yǔ/yù/yú
与 [ yǔ ]
- 给:赠~。~人方便。
- 交往,友好:相~。~国(相互交好的国家)。
- 赞助,赞许:~人为善。
- 〈书〉等待:时不我~。
- 〈连〉和:我~你。山~水。
- 〈介〉跟;向:~虎谋皮。生死~共。
- 参加:参~。~会。
- 同“欤”。
他 tā《國語辭典》
他 [ tā ]
代- 第三人称。指你我以外的第三人。
- 另外的、别的。如:「他人」、「他日」、「他家的事」。
- 其它方面的。如:「早已他去,不知所终。」
- 别的方面或其余的事。《诗经·小雅·小旻》:「人知其一,莫知其他。」《孟子·梁惠王下》:「王顾左右而言他。」
- 用于句中当衬字,无所指。如:「唱他几句」、「喝他几杯」。有时缀以「这」、「那」。如:「投宿于他这旅舍」、「看他那天气好像要下雨」。亦可缀「这个」。如:「我恨就恨他这个冰天雪地」。
他 [ tuō ]
- (一)之又音。
征战(征戰)zhēng zhàn
出征作战。《管子·小匡》:“君有征战之事,则小国诸侯之臣有守圉之备矣。”《北史·王晞传》:“若轻有征战,恐天下失望。” 宋 刘子翚 《出郊》诗:“乾坤征战久,游宦别离多。” 陈毅 《乐安宜黄道中闻捷》诗:“工农儿子惯征战,四破铁围奇中奇。”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