惯从前史鉴兴衰,已听高谈能激切。
黄河西来忽东决,张秋旧堤先受齧。奔波赴海势不停,百里漕渠一时泄。
官船贾舶如山壅,河底沙乾日欲裂。九重南顾回舜瞳,三命中朝持汉节。
陈公旧是恭襄孙,奕代簪缨万人杰。争誇将种非凡材,复道家传有真诀。
兵符夜檄鲸鲵走,将令书驱雷电掣。指挥能事天地回,坐计功成同解结。
时方六月霖雨多,地苦沮洳况炎热。民穷到骨声彻空,忍使鞭笞汗成血。
极知国计须元气,乍可因时治症噎。比闻水发舟已通,暂遣丁归待农辍。
三犀永作洪涛镇,一蚁不溃金堤穴。古来大事当远图,岂论竹头兼木屑。
惯从前史鉴兴衰,已听高谈能激切。湖南中丞久奉使,颇觉忧劳成耄耋。
因公寄谢平生交,自愧官曹容逸拙。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惯 ( 慣 ) guàn
惯 [ guàn ]
- 习以为常的,积久成性的:习~。~常。~于。~例。~匪。~犯。~性。司空见~。
- 纵容,放任:~纵。宠~。娇~。
从 ( 從 ) cóng/zòng《國語辭典》
- 「從 」的異體字。
前史 qián shǐ
(1).指《史记》。《后汉书·班彪传》:“ 彪 乃继採前史遗事,傍贯异闻,作后传数十篇,因斟酌前史而讥正得失。”
(2).从前的史籍。 三国 魏 嵇康 《养生论》:“夫神仙虽不目见,然记籍所载,前史所传,较而论之,其有必矣。” 唐玄宗 《送忠州太守康昭远等》诗:“时雨侔昔贤,芳猷贯前史。” ——《漢語大詞典》
(2).从前的史籍。 三国 魏 嵇康 《养生论》:“夫神仙虽不目见,然记籍所载,前史所传,较而论之,其有必矣。” 唐玄宗 《送忠州太守康昭远等》诗:“时雨侔昔贤,芳猷贯前史。” ——《漢語大詞典》
鉴 ( 鑒 ) jiàn
鉴 [ jiàn ]
- 镜子。
- 照:光可~人。
- 观察,审察:~别。~定。~赏。~于(看到,觉察到)。台~(书信用语,表示请人看信。亦作“惠鉴”、“钧鉴”)。~往知来。
- 可以使人警惕或引为教训的事情:借~。~戒。前车之~。
兴衰(興衰)xīng shuāi
兴盛和衰落。《史记·太史公自序》:“猎 儒 、 墨 之遗文,明礼义之统纪,絶 惠王 利端,列往世兴衰。”《北史·崔浩传》:“自古以来,载籍所记,兴衰存亡,尠不由此。” 明 梁辰鱼 《浣纱记·养马》:“过去的雌雄休竞,未来的兴衰无定。”《红楼梦》第一回:“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循踪,不敢稍加穿凿,至失其真。” ——《漢語大詞典》
已 yǐ《國語辭典》
已 [ yǐ ]
動- 停止。《詩經·鄭風·風雨》:「風雨如晦,雞鳴不已。」《論語·泰伯》:「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 完畢、完成。《國語·齊語》:「有司已於事而竣。」《漢書·卷三○·藝文志》:「每一書已,向輒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錄而奏之。」
- 黜退。《論語·公冶長》:「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
- 病癒。《史記·卷一○五·扁鵲倉公傳》:「一飲汗盡,再飲熱去,三飲病已。」
- 已經。如:「時間早已過了。」《論語·微子》:「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唐·李白〈早發白帝城〉詩:「兩岸猿聲啼不盡,輕舟已過萬重山。」
- 太、甚。《孟子·離婁下》:「仲尼不為已甚者。」《管子·戒》:「其為人也,好善而惡惡已甚。」
- 隨後、然後。《史記·卷七·項羽本紀》:「韓王成無軍功,項王不使之國,與俱至彭城,廢以為侯,已又殺之。」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一上·遊天台山日記》:「香風來處,玉蘭芳草,處處不絕。已至一山嘴,石壁直豎澗底,澗深流駛,旁無餘地。」
- 一定、必定。《漢書·卷五二·灌夫傳》:「夫不好文學,喜任俠,已然諾。」
- 用於句尾。相當於「矣」。《書經·洛誥》:「公定,予往已。」《孟子·梁惠王上》:「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 用於句首,表示感嘆的語氣。《書經·大誥》:「已!予惟小子。」同「哎 」。
- 此、如此。《論語·陽貨》:「不有博奕者乎?為之,猶賢乎已。」《史記·卷二·夏本紀》:「敦序九族,眾明高翼,近可遠在已。」
听 ( 聽 ) tīng《國語辭典》
听 [ yǐn ]
副- 笑的樣子。《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亡是公听然而笑。」唐·劉禹錫〈說驥〉:「睹之周體,眙然視,听然笑,既而抃隨之。」
高谈(高談)gāo tán
亦作“ 高谭 ”。
(1).侃侃而谈,大发议论。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接识》:“是故多陈处直,则以为见美,静听不言,则以为虚空,抗为高谈,则为不逊。” 北周 庾信 《预麟趾殿校书和刘仪同》:“高谭变白马,雄辩塞 飞狐 。” 明 许承钦 《将相谈兵歌题蔡怀真画册》诗:“蟹羹鱼炙行日夕,高谈话昔情逾敦。” 茅盾 《子夜》三:“可是--平常日子高谈‘男女之大防’的,岂非就是他这班‘社会的栋梁’么?”
(2).不切实际的议论。 晋 葛洪 《抱朴子·官理》:“昔 衞灵 听圣言而数惊, 秦孝 闻高谈而睡寐。”
(3).高明的谈吐;高尚的言谈。 南朝 梁 萧统 《讲解将毕赋三十韵诗依次用》:“高谈属时胜,寡闻终自恧。” 宋 秦观 《送乔希圣》诗:“杖藜对客骋高谈,自觉胸襟辈 尧 禹 。” 清 吴伟业 《哭志衍》诗:“高谭羣儿惊,健笔小儒怍。” ——《漢語大詞典》
(1).侃侃而谈,大发议论。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接识》:“是故多陈处直,则以为见美,静听不言,则以为虚空,抗为高谈,则为不逊。” 北周 庾信 《预麟趾殿校书和刘仪同》:“高谭变白马,雄辩塞 飞狐 。” 明 许承钦 《将相谈兵歌题蔡怀真画册》诗:“蟹羹鱼炙行日夕,高谈话昔情逾敦。” 茅盾 《子夜》三:“可是--平常日子高谈‘男女之大防’的,岂非就是他这班‘社会的栋梁’么?”
(2).不切实际的议论。 晋 葛洪 《抱朴子·官理》:“昔 衞灵 听圣言而数惊, 秦孝 闻高谈而睡寐。”
(3).高明的谈吐;高尚的言谈。 南朝 梁 萧统 《讲解将毕赋三十韵诗依次用》:“高谈属时胜,寡闻终自恧。” 宋 秦观 《送乔希圣》诗:“杖藜对客骋高谈,自觉胸襟辈 尧 禹 。” 清 吴伟业 《哭志衍》诗:“高谭羣儿惊,健笔小儒怍。” ——《漢語大詞典》
能 néng/nài《國語辭典》
能 [ néng ]
名- 傳說中的動物。如熊,足似鹿。《說文解字·能部》:「能,熊屬,足似鹿。」唐·韓愈〈憶昨行和張十一〉詩:「近者三姦悉破碎,羽窟無底幽黃能。」
- 能力、才幹。如:「逞能」、「智能」。《論語·子罕》:「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文選·沈約·宋書謝靈運傳論》:「並摽能擅美,獨映當時。」
- 人才、有才能的人。《禮記·禮運》:「選賢與能,講信脩睦。」《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招賢進能,顯巖穴之士。」
- 用途、功用。唐·柳宗元〈愚溪詩序〉:「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謂之染溪。」
- 一種日本古典戲劇。由猿樂發展的歌舞劇,以動作、表情和音樂表現。如:「夢幻能」、「修羅能」。
- 物質運動的能量。因運動形式不同而有電能、熱能、機械能、化學能、原子能等。能量間可互相轉換,以功率為計算單位。也稱為「能量」。
- 有才幹的。如:「能人」、「能者多勞」。《孟子·公孫丑上》:「賢者在位,能者在職。」
- 可以做、此才幹。《論語·先進》:「非曰能之,願學焉。」《荀子·勸學》:「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 投契、睦。《詩經·大雅·民勞》:「柔遠能邇,以定我王。」《史記·卷五三·蕭相國世家》:「何素不與曹參相能。」
- 及、到。《戰國策·趙策一》:「韓與秦接境壤界,其地不能千里。」
- 可以、能夠。如:「你現在能不能去?」《論語·述而》:「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唐·杜甫〈贈衛八處士〉詩:「少壯能幾時?鬢髮各已蒼。」
- 只、僅僅。唐·杜甫〈月〉詩:「只益丹心苦,能添白髮明。」宋·蘇軾〈舟中夜起〉詩:「此生忽忽憂患裡,清境過眼能須臾。」
- 寧、寧可。宋·蘇軾〈六和寺?師閘山溪為水軒〉詩:「出山定被江潮涴,能為山僧更少留。」元·喬吉《金錢記·第一折》:「能為君子儒,莫為小人儒。」
激切 jī qiè
(1).激烈直率。《汉书·贾山传》:“其言多激切,善指事意,然终不加罚,所以广諫争之路也。” 唐 刘禹锡 《上杜司徒书》:“昔称 韩非 善著书,而《説难》、《孤愤》尤为激切。”《儿女英雄传》第二七回:“ 何小姐 原是个性情中人,他怎肯矫同立异?只因他一生不得意,逼成一个激切行逕,所以寧饮盗泉之水,不受嗟来之食。”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七篇:“为文皆疏直激切,尽所欲言。”
(2).犹激励。《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行不脩饰,名跡无愆;操不激切,素风愈鲜。” 刘良 注:“志操不待激劝切磋,自有纯素之风。” 宋 苏辙 《书论》:“则其所以告諭天下者,常丁寧激切,亹亹而不倦。”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一章:“读书方有志於古今,学门更激切於时事。”
(3).高亢凄切。 三国 魏 曹丕 《答繁钦书》:“梦与神通,寤而悲吟,哀声激切。”《南史·庾域传》:“初发 蜀 ,有双鳩巢舟中,及至,又栖庐侧,每闻哭泣之声,必飞翔簷宇,悲鸣激切。” 唐 范摅 《云溪友议》卷二:“ 李尚书 訥 夜登越城楼,闻歌曰:‘ 鴈门山 上鴈初飞’,其声激切。”
(4).激动;感奋。 唐 高适 《酬河南节度使贺兰大夫见赠之作》诗:“感时常激切,於己即忘情。”《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一回:“然而我以前也就过几次舘,也有人荐的;就是现在这个舘,是 继翁 荐的,虽是一般的感激,然而总没有这种激切。” 冰心 《去国·斯人独憔悴》:“说着觉得十分激切。”
(5).急切,迫切。 清 李渔 《闲情偶寄·颐养·疗病》:“人无贵贱穷通,皆有激切所需之物。” ——《漢語大詞典》
(2).犹激励。《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行不脩饰,名跡无愆;操不激切,素风愈鲜。” 刘良 注:“志操不待激劝切磋,自有纯素之风。” 宋 苏辙 《书论》:“则其所以告諭天下者,常丁寧激切,亹亹而不倦。”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一章:“读书方有志於古今,学门更激切於时事。”
(3).高亢凄切。 三国 魏 曹丕 《答繁钦书》:“梦与神通,寤而悲吟,哀声激切。”《南史·庾域传》:“初发 蜀 ,有双鳩巢舟中,及至,又栖庐侧,每闻哭泣之声,必飞翔簷宇,悲鸣激切。” 唐 范摅 《云溪友议》卷二:“ 李尚书 訥 夜登越城楼,闻歌曰:‘ 鴈门山 上鴈初飞’,其声激切。”
(4).激动;感奋。 唐 高适 《酬河南节度使贺兰大夫见赠之作》诗:“感时常激切,於己即忘情。”《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一回:“然而我以前也就过几次舘,也有人荐的;就是现在这个舘,是 继翁 荐的,虽是一般的感激,然而总没有这种激切。” 冰心 《去国·斯人独憔悴》:“说着觉得十分激切。”
(5).急切,迫切。 清 李渔 《闲情偶寄·颐养·疗病》:“人无贵贱穷通,皆有激切所需之物。”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