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长使(長使)cháng shǐ
汉 女官名。《汉书·外戚传序》:“妾皆称夫人。又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之号焉……长使视六百石,比五大夫。” 颜师古 注:“长使、少使,主供使者。”《续列女传·汉冯昭仪》:“ 元帝 二年,昭仪以选入后宫。始为长使,数月为美人。” ——《漢語大詞典》
灵根(靈根)líng gēn
(1).神木的根。 晋 孙拯 《赠陆士龙》诗:“制动以静,祕景在阴,灵根可栖,乐此隈岑。”
(2).植物根苗的美称。 唐 柳宗元 《种术》诗:“戒徒斸灵根,封植閟天和。” 宋 司马光 《和昌言官舍十题·石榴花》:“灵根逐 汉 臣,远自 河 源至。” 明 陈所闻 《懒画眉·月下刘中明招赏牡丹》曲:“一丛凝露在沉香,移得灵根傍锦堂。” 清 秋瑾 《白梅》诗:“淡到罗浮忘色相,謫来尘世具灵根。”
(3).指才德修养。 汉 扬雄 《太玄·养》:“藏心於渊,美厥灵根。” 范望 注:“灵根,道德也。” 宋 黄庭坚 《柳閎展如苏子瞻甥也其才德甚美作诗赠之》:“ 咸池 浴日月,深宅养灵根。”
(4).指有才德的人。 宋 叶适 《祭徐文子侍郎文》:“于时侍郎,卓尔灵根,有光厥师,兼华众门。”
(5).对祖先的敬称。《文选·张衡〈南都赋〉》:“固灵根於 夏 叶,终 三代 而始蕃。” 李周翰 注:“ 刘累 自 夏 而迁於此,故云‘固灵根於 夏 叶’,终于 殷 周 秦 三代,然后 汉 兴乃蕃盛。”《文选·陆机〈叹逝赋〉》:“痛灵根之夙殞,怨具尔之多丧。” 刘良 注:“灵根,灵木之根,喻祖考也。” 唐 王勃 《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 李公 ,天子之旧族,朝廷之夙将也。灵根自远,圣族多奇。”
(6).指佛祖。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八二:“ 龙树 灵根派别三,家家楖栗不能担。” 刘逸生 注:“灵根,指佛祖,这里具指 龙树 。”
(7).性灵,智慧。 清 陈天华 《论中国宜改创民主政体》:“ 中国 经二十餘朝之独夫民贼,闭塞其聪明,钳制其言论,灵根尽去,錮疾久成。”
(8).道教指舌根。《黄庭内景经·上有章》:“灌溉五华植灵根。” 务成子 注:“灵根,舌本也。” 宋 陆游 《病中作》诗:“不忧竖子居肓上,已见真人出面门。力守谁能发底火?深潜自足美灵根。”
(9).借指人的身体。《文选·陆机〈君子有所思行〉》:“宴安消灵根,酖毒不可恪。” 吕延济 注:“《黄庭经》云:‘玉池清水灌灵根,灵根坚固老不衰。’然灵根喻身也。” 唐 吴筠 《览古》诗之六:“荒淫伐灵根,金膏恃延期。”
(10).仙缘。 明 屠隆 《綵毫记·游玩月宫》:“天子与贵妃尘中虽已造业,灵根尚未消尽。” ——《漢語大詞典》
(2).植物根苗的美称。 唐 柳宗元 《种术》诗:“戒徒斸灵根,封植閟天和。” 宋 司马光 《和昌言官舍十题·石榴花》:“灵根逐 汉 臣,远自 河 源至。” 明 陈所闻 《懒画眉·月下刘中明招赏牡丹》曲:“一丛凝露在沉香,移得灵根傍锦堂。” 清 秋瑾 《白梅》诗:“淡到罗浮忘色相,謫来尘世具灵根。”
(3).指才德修养。 汉 扬雄 《太玄·养》:“藏心於渊,美厥灵根。” 范望 注:“灵根,道德也。” 宋 黄庭坚 《柳閎展如苏子瞻甥也其才德甚美作诗赠之》:“ 咸池 浴日月,深宅养灵根。”
(4).指有才德的人。 宋 叶适 《祭徐文子侍郎文》:“于时侍郎,卓尔灵根,有光厥师,兼华众门。”
(5).对祖先的敬称。《文选·张衡〈南都赋〉》:“固灵根於 夏 叶,终 三代 而始蕃。” 李周翰 注:“ 刘累 自 夏 而迁於此,故云‘固灵根於 夏 叶’,终于 殷 周 秦 三代,然后 汉 兴乃蕃盛。”《文选·陆机〈叹逝赋〉》:“痛灵根之夙殞,怨具尔之多丧。” 刘良 注:“灵根,灵木之根,喻祖考也。” 唐 王勃 《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 李公 ,天子之旧族,朝廷之夙将也。灵根自远,圣族多奇。”
(6).指佛祖。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八二:“ 龙树 灵根派别三,家家楖栗不能担。” 刘逸生 注:“灵根,指佛祖,这里具指 龙树 。”
(7).性灵,智慧。 清 陈天华 《论中国宜改创民主政体》:“ 中国 经二十餘朝之独夫民贼,闭塞其聪明,钳制其言论,灵根尽去,錮疾久成。”
(8).道教指舌根。《黄庭内景经·上有章》:“灌溉五华植灵根。” 务成子 注:“灵根,舌本也。” 宋 陆游 《病中作》诗:“不忧竖子居肓上,已见真人出面门。力守谁能发底火?深潜自足美灵根。”
(9).借指人的身体。《文选·陆机〈君子有所思行〉》:“宴安消灵根,酖毒不可恪。” 吕延济 注:“《黄庭经》云:‘玉池清水灌灵根,灵根坚固老不衰。’然灵根喻身也。” 唐 吴筠 《览古》诗之六:“荒淫伐灵根,金膏恃延期。”
(10).仙缘。 明 屠隆 《綵毫记·游玩月宫》:“天子与贵妃尘中虽已造业,灵根尚未消尽。” ——《漢語大詞典》
无 ( 無 ) wú《國語辭典》
无 [ wú ]
名- 二一四部首之一。→「無」的異體字(11249)
挂碍(挂礙)guà ài
亦作“掛碍”。
(1).阻碍。《北堂书钞》卷九八引 晋 郭澄之 《郭子》:“法师今日如著敝絮,在荆棘间行,触地挂碍。”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排调》作“挂阂”。 宋 苏舜钦 《感兴》诗之三:“天王下牀走,仓猝畏挂碍。”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四》:“如行荆棘中,步步挂碍。”
(2).牵挂。 元 岳伯川 《铁拐李》第四折:“从今日填还了妻子寃家债,我心上别无掛碍。” 明 叶宪祖 《鸾鎞记·仗侠》:“我孑然一身,有何挂碍?”《红楼梦》第二二回:“ 寳玉 提笔立占一偈……自觉心中无有挂碍,便上牀睡了。” 鲁迅 《〈伪自由书〉前记》:“然若生而失母,却也并非完全的不幸,他也许倒成为更加勇猛,更无挂碍的男儿的。” ——《漢語大詞典》
(1).阻碍。《北堂书钞》卷九八引 晋 郭澄之 《郭子》:“法师今日如著敝絮,在荆棘间行,触地挂碍。”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排调》作“挂阂”。 宋 苏舜钦 《感兴》诗之三:“天王下牀走,仓猝畏挂碍。”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四》:“如行荆棘中,步步挂碍。”
(2).牵挂。 元 岳伯川 《铁拐李》第四折:“从今日填还了妻子寃家债,我心上别无掛碍。” 明 叶宪祖 《鸾鎞记·仗侠》:“我孑然一身,有何挂碍?”《红楼梦》第二二回:“ 寳玉 提笔立占一偈……自觉心中无有挂碍,便上牀睡了。” 鲁迅 《〈伪自由书〉前记》:“然若生而失母,却也并非完全的不幸,他也许倒成为更加勇猛,更无挂碍的男儿的。” ——《漢語大詞典》
自然 zì rán
(1).天然,非人为的。《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后汉书·李固传》:“夫穷高则危,大满则溢,月盈则缺,日中则移。凡此四者,自然之数也。”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三》:“山石之上,自然有文,尽若虎马之状,粲然成著,类似图焉。” 宋 欧阳修 《明用》:“物无不变,变无不通,此天理之自然也。”
(2).不勉强,不拘束,不呆板。《后汉书·郎顗传》:“臣伏见光禄大夫 江夏 黄琼 ,耽道乐术,清亮自然,被褐怀宝,含味经籍。” 宋 秦观 《次韵何子温》:“谈笑自然群吏肃,何须酒后 次公 狂。” 巴金 《春》十二:“她很激动,不觉微微地红了脸,动作也显得更不自然了。”
(3).不经人力干预而自由发展。 宋 叶适 《台州高君墓志铭》:“华枝蔓叶,自然消落。” 冰心 《两个家庭》:“无奈我连米盐的价钱都不知道,并且也不能终日坐在家里,只得听其自然。”
(4).犹当然。《北史·裴叔业传》:“唯应送家还都以安慰之,自然无患。” 唐 韩愈 《黄家贼事宜状》:“处理得宜,自然永无侵叛之事。” 清 李渔 《奈何天·密筹》:“催餉的官吏,还不曾转来,一到自然给发。” 鲁迅 《朝花夕拾·小引》:“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 ——《漢語大詞典》
(2).不勉强,不拘束,不呆板。《后汉书·郎顗传》:“臣伏见光禄大夫 江夏 黄琼 ,耽道乐术,清亮自然,被褐怀宝,含味经籍。” 宋 秦观 《次韵何子温》:“谈笑自然群吏肃,何须酒后 次公 狂。” 巴金 《春》十二:“她很激动,不觉微微地红了脸,动作也显得更不自然了。”
(3).不经人力干预而自由发展。 宋 叶适 《台州高君墓志铭》:“华枝蔓叶,自然消落。” 冰心 《两个家庭》:“无奈我连米盐的价钱都不知道,并且也不能终日坐在家里,只得听其自然。”
(4).犹当然。《北史·裴叔业传》:“唯应送家还都以安慰之,自然无患。” 唐 韩愈 《黄家贼事宜状》:“处理得宜,自然永无侵叛之事。” 清 李渔 《奈何天·密筹》:“催餉的官吏,还不曾转来,一到自然给发。” 鲁迅 《朝花夕拾·小引》:“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 ——《漢語大詞典》
证果(證果)zhèng guǒ
(1).佛教语。谓佛教徒经过长期修行而悟入妙道。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二:“禪师后证果,居於 林虑山 。” 明 徐渭 《翠乡梦》第一出:“﹝ 玉通和尚 ﹞来到 临安 ,见山水秀丽,就於 竹林峯 水月寺 ,选胜安禪。住过有二十餘载,越觉得光景无多,证果不易。”
(2).泛指修行得道。 柯灵 《香雪海·给人物以生命》:“他们来自生活,又回到生活,而且像传说中修炼证果的仙道一样,‘采日月之精华,锺天地之灵气’,从此超越时空阻隔,漫游九州万国,在人间永生。”
(3).比喻事情最后取得成就。 明 汤式 《赏花时·戏贺友人新娶》套曲:“红丝幔护嬋娟,玉镜臺通姻媾,证果了乘龙配偶。” 明 李日华 《南西厢记·猜诗平案》:“证果在今番这一缄。”《花月痕》第六回回评:“异日 秋痕 证果於情场, 宝书 、 掌珠 捐躯於王事,其与 瑶华 厠名麟阁,有以异乎?无以异乎?” ——《漢語大詞典》
(2).泛指修行得道。 柯灵 《香雪海·给人物以生命》:“他们来自生活,又回到生活,而且像传说中修炼证果的仙道一样,‘采日月之精华,锺天地之灵气’,从此超越时空阻隔,漫游九州万国,在人间永生。”
(3).比喻事情最后取得成就。 明 汤式 《赏花时·戏贺友人新娶》套曲:“红丝幔护嬋娟,玉镜臺通姻媾,证果了乘龙配偶。” 明 李日华 《南西厢记·猜诗平案》:“证果在今番这一缄。”《花月痕》第六回回评:“异日 秋痕 证果於情场, 宝书 、 掌珠 捐躯於王事,其与 瑶华 厠名麟阁,有以异乎?无以异乎?” ——《漢語大詞典》
佛 fó/fú/bì/bó《國語辭典》
佛 [ fó ]
名- 佛陀的簡稱。參見「佛陀 」條。《西遊記·第八回》:「但見那三千諸佛、五百阿羅、八大金剛、無邊菩薩,一個個都執著幢幡寶蓋。」
- 參見「佛教 」條。
- 如佛一般的仁慈、和氣。如:「佛口蛇心」。
佛 [ fú ]
- 參見「仿佛 」條。
佛 [ bì ]
動- 輔佐。《詩經·周頌·敬之》:「佛時仔肩,示我顯德行。」漢·鄭玄·箋:「佛,輔也。」通「弼」。
- 姓。如春秋時魯國有佛肸,明代有佛正。
菩提 pú tí
(1).佛教名词。梵文Bodhi的音译。意译“觉”、“智”、“道”等。佛教用以指豁然彻悟的境界,又指觉悟的智慧和觉悟的途径。《百喻经·驼瓮俱失喻》:“凡夫愚人,亦復如是,希心菩提,志求三乘。”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婆罗痆斯国》:“太子六年苦行,未证菩提。” 明 陈汝元 《金莲记·郊遇》:“堪笑世人懵懂,不识菩提路径。”
(2).树名。即菩提树。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蜀无兔鸽》:“娑婆树一名菩提,叶似白杨, 摩伽陀那国 所献也。” 张长 《泼水节·孔雀舞》:“你营巢吧,公社礼堂前面,是一棵枝叶茂盛的菩提。”参见“ 菩提树 ”。 ——《漢語大詞典》
(2).树名。即菩提树。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蜀无兔鸽》:“娑婆树一名菩提,叶似白杨, 摩伽陀那国 所献也。” 张长 《泼水节·孔雀舞》:“你营巢吧,公社礼堂前面,是一棵枝叶茂盛的菩提。”参见“ 菩提树 ”。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