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宇宙一气通,万类不相违。

郭印宋代〕《瓶水生数花须臾有蜂来集感而赋诗

折花养瓶水,老眼聊自怡。
案置须臾间,游蜂已著枝。
嗅香起还泊,{瞢目换羽}{瞢目换羽}动天机。
不知何方来,神速乃如斯。
宇宙一气通,万类不相违。
石虎没劲矢,竹龙化清陂。
矧兹抱灵识,倏与吾心期。
吾心未专寂,举念物先知。
千生风轮转,都缘爱欲移。
勉哉学坐忘,宜默同木鸡。
无中产物象,显晦随所之。
超然合大空,鬼神莫能窥。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宇宙一气万类不相

宇宙 yǔ zhòu
(1).屋檐和栋梁。《淮南子·览冥训》:“而燕雀佼之,以为不能与之争於宇宙之间。” 高诱 注:“宇,屋簷也;宙,栋梁也。”
(2).天地。《庄子·让王》:“余立於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絺;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於天地之间。”《淮南子·原道训》:“横四维而含阴阳,紘宇宙而章三光。” 高诱 注:“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 唐 韩愈 《苦寒》诗:“凶飈搅宇宙,鋩刃甚割砭。”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三:“ 豫章 之诗,包含欲无外,搜抉欲无祕,体製通古今,思致极幽眇,贯穿驰骋,工夫精到,虽未极古之源委,而其植立不凡,斯亦宇宙之奇诡也。” 清 黄遵宪 《杂感》诗:“茫茫宇宙间,万事等儿戏。” 茅盾 《三人行》七:“他渴望着震撼宇宙的大风暴。”
(3).犹言天下,国家。 南朝 梁 沈约 《游沈道士馆》诗:“ 秦皇 御宇宙, 汉帝 恢武功。”《隋书·炀帝纪上》:“方今宇宙平一,文轨攸同,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四海之中,岂无奇秀!” 唐 王度 《古镜记》:“﹝ 苏宾 ﹞谓 勣 曰:‘……今宇宙丧乱,他乡未必可止。’” 元 杨梓 《霍光鬼谏》第三折:“臣则怕连累了 霍光 老幼,这厮每必反喒 刘 朝宇宙。这的是未来事微臣早参透。”
(4).犹时代。 明 李东阳 《书东莱先生手稿后》:“其前有 朱崇 者,自称为 宋 遗民,幸生於三、四十年之前,得以讲明诸老之学,因叹后生者视 咸淳 又隔一宇宙。”
(5).包括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的无限空间。
(6).一切物质及其存在形式的总体。宇,指无限空间;宙,指无限时间。  ——《漢語大詞典》
一气(一氣)yī qì
(1).指混沌之气。古代认为是构成天地万物之本原。《庄子·大宗师》:“彼方且与造物者为人,而游乎天地之一气。”《晋书·凉武昭王李玄盛传论》:“王者受图,咸资世德,犹混成之先大帝,若一气之生两仪。” 明 王廷相 《答何粹夫》二:“天地未判之前只有一气而已,一气之中即有阴阳。” 清 姚鼐 《于子颖扬州使院见禹卿》诗:“阴阳有开闔,一气无迁代。”
(2).指空气。 晋 方庆 《风过箫赋》:“风之过兮,一气之作。”
(3).指呼吸一次。《晋书·许迈传》:“常服气,一气千餘息。”
(4).指奏乐首须以气动之。《左传·昭公二十年》:“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 杜预 注:“须气以动。” 陆德明 释文:“一气, 杜 解以为人气也。 服 云,歌气也。” 孔颖达 疏:“人作诸乐,皆须气以动,则与 服 不异。”
(5).指一个节气。 汉 张衡 《浑仪》:“各分赤道黄道为二十四气,一气相去十五度十六分之七,每一气者,黄道进退一度焉。” 唐 韩愈 《苦寒》诗:“四时各平分,一气不可兼。”
(6).声气相通;一伙。 汉 王充 《论衡·变虚》:“人君有善行﹝善言﹞,善行动於心,善言出於意,同由共本,一气不异。” 唐 崔国辅 《奉和华清宫观行香应制》诗:“云物三光里,君臣一气中。”《红楼梦》第六五回:“ 平姑娘 ,为人很好,虽然和奶奶一气,他倒背着奶奶常作些好事。” 鲁迅 《呐喊·故乡》:“我想,我竟与 闰土 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
(7).一口气;接连不断。《宣和遗事》前集:“有僧人带来行童见师囚了,一气走至 汴河 岸上。”《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七:“ 汪秀才 即取大巵过手,一气吃了三巡。” 老舍 《骆驼祥子》四:“这个恶梦使他老了许多,好象他忽然的一气增多了好几岁。”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六章:“一气接到的这十来封信几乎全是 余永泽 一个人写来的。”
(8).犹一片。 唐 杜甫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诗:“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 唐 白居易 《春游二林寺》诗:“熙熙风土暖,蔼蔼云嵐积。散作万壑春,凝为一气碧。”
(9).一阵。 毛泽东 《驳“舆论一律”》:“世界上只有唯心论和形而上学最省力,因为它可以由人们瞎说一气。” 老舍 《茶馆》第三幕:“带点香水,好好喷一气,这里臭哄哄的!”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十章:“他干一气活,吸一阵水烟。”  ——《漢語大詞典》
通 tōng《國語辭典》

通 [ tōng ]

  1. 没有堵塞,可以穿过的。如:「水管不通了。」
  2. 流畅、畅达。如:「畅通」、「四通八达」、「你的作文写得不够通顺。」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老残游记·第一回》:「当年也曾读过几句诗书,因八股文章做得不通,所以学也未曾进得一个。」
  3. 顺利。如:「星运亨通」。
  4. 灵活、不闭塞。如:「圆通」、「开通」。
  5. 渊博。如:「通人」、「博学通儒」。
  6. 共同的。如:「好逸恶劳是一般人的通病。」《孟子·滕文公上》:「天下之通义也。」
  7. 整个、全部。如:「通宵」、「通盘考量」。《孟子·离娄下》:「匡章通国皆称不孝焉,夫子与之游,又从而礼貌之,敢问何也?」
  1. 全、都。如:「通通上去」。《红楼梦·第二八回》:「他说的我通不懂,怎么不该罚!」
  1. 到达。如:「通到」、「通往」。《国语·晋语二》:「道远难通,望大难走。」
  2. 往来、交往。如:「通商」、「通航」、「互通有无」。《汉书·卷三七·季布传》:「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
  3. 报告、通晓。如:「通知」、「通报」。《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
  4. 明白、了解。如:「通晓」、「精通」。《汉书·卷七二·王吉传》:「今使俗吏得任子弟,率多骄骜,不通古今。」
  5. 男女间发生不正常的关系。如:「私通」、「通奸」。《左传·桓公十八年》:「公会齐侯于泺,遂及文姜如齐,齐侯通焉。」《汉书·卷五五·卫青传》:「(郑)​季与主家僮卫媪通,生青。」
  1. 熟悉某种事物的人。如:「中国通」、「万事通」、「数学通」。
  2. 量词:➊ ​计算文书、电讯的单位。如:「一通电话」、「三通电报」。➋ ​计算敲击钟鼓次数的单位。如:「擂鼓三通」。
万类(萬類)wàn lèi
犹万物。《鬼谷子·捭阖》:“筹策万类之终始。” 晋 张华 《鹪鹩赋》:“何造化之多端兮,播羣形於万类。” 唐 韩愈 《谢自然诗》:“人生处万类,知识最为贤。” 明 王廷陈 《咏怀》:“万类殊所嗜,物岂慕非伦。” 毛泽东 《沁园春·长沙》词:“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漢語大詞典》
不相
史记蔡泽传泽从唐举相举孰视而笑曰先生曷鼻巨肩魋颜蹙齃膝挛吾闻圣人不相殆先生乎  ——《分类字锦》
违 ( 違 ) wéi
违 [ wéi ]
  1. 背,反,不遵守:~背。~反。~犯。~法。~抗。~章。事与愿~。
  2. 不见面,离别:久~。
  3. 邪恶,过失。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