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妙容模。契虚无。

王吉昌元代〕《江梅引·万斜不作一灵孤

万斜不作一灵孤。妙容模。契虚无。觉海纵横,独耀越骊珠。云静水寒无点翳,清净体,穿山透壁殊。无人野上傲双凫。奋天衢。玩仙都。一点圆明,变化不能拘。腹实冲和怀美玉,密藏匮,更不求善价估。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妙容虚无

妙容
孔融荐祢衡表激楚阳阿至妙之容掌伎者之所贪  ——《骈字类编》
模 mó/mú《國語辭典》

模 [ mó ]

  1. 範式、榜樣。如:「楷模」、「模範」。《晉書·卷四一·劉寔傳》:「可謂國之碩老,邦之宗模。」
  2. 姓。如宋代有模造成。
  1. 仿效。如:「模仿」。《資治通鑑·卷六五·漢紀五十七·獻帝建安十三年》:「今兄既不能法柳下惠和光同塵於內,則宜模范蠡遷化於外。」

模 [ mú ]

  1. 參見「模子」、「模樣」等條。
契 qì/qiè/xiè《國語辭典》

契 [ qì ]

  1. 刻。如:「契刻」、「契舟求剑」。《诗经·大雅·绵》:「爰始爰谋,爰契我龟」。《淮南子·齐俗》:「故胡人弹骨,越人契臂,中国歃血也。」
  2. 投合、切合。如:「相契」、「契合」。《新唐书·卷九三·李𪟝传》:「其用兵多筹算,料敌应变,皆契事机。」
  1. 刻出来的文字。如:「契文」、「殷契」。
  2. 合同、合约。如:「地契」、「房契」。《韩非子·主道》:「符契之所合,赏罚之所生也」。
  3. 志趣相投的朋友。晋·陶渊明〈桃花源诗〉:「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唐·武元衡〈至栎阳崇道寺闻严十少府趋侍〉诗:「松筠自古多年契,风月怀贤此夜心。」

契 [ xiè ]

  1. 人名。殷代始祖。高辛氏的儿子,尧时为司徒,封于商。也作「偰」。

契 [ qiè ]

  1. (一)​2.之又音。
  1. 畏怯。通「怯」。参见「契需 」条。
虚无(虚無)xū wú
亦作“虚无”。
(1).道家用以指“道”的本体。谓道体虚无,故能包容万物;性合于道,故有而若无,实而若虚。《庄子·刻意》:“夫恬惔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文子·十守》:“故静漠者神明之宅,虚无者道之所居。”《淮南子·俶真训》:“是故虚无者道之舍,平易者道之素。”
(2).谓清静无欲,无所爱恶。《素问·上古天真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吕氏春秋·知度》:“君服性命之情,去爱恶之心,用虚无为本。” 高诱 注:“虚无,无所爱恶也。” 宋 王禹偁 《贺册尊号表》:“尚以为法天之义,可以体刚健而奉高明;崇道之名,可以守虚无而务清浄。” 清 唐甄 《潜书·破祟》:“ 庄周 伤道丧世乱,由于利慾,而矫之以虚无。虚无非差也,无之所以求其有也。”
(3).天空;清虚之境。 汉 司马相如 《上林赋》:“然后扬节而上浮,凌惊风,歷骇猋,乘虚无,与神俱。” 唐 杜甫 《白帝楼》诗:“漠漠虚无里,连连睥睨侵。” 仇兆鳌 注:“太虚之际,城堞上侵,极言城之高峻。”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七:“ 桂林 石山怪伟,东南所无。 韩退之 谓‘山如碧玉簪。’……近时 刘叔治 云:‘环城五里皆奇石,疑是虚无海上山。’皆极其形容。” 明 何景明 《自武陵至沅陵道中杂诗》之九:“青壁结烟靄,縹緲凌虚无。”
(4).谓荒诞无稽。 汉 王符 《潜夫论·务本》:“忠信谨慎,此德义之基也;虚无譎诡,此乱道之根也。” 晋 葛洪 《抱朴子·论仙》:“世人以 刘向 作金不成,便谓索隐行怪,好传虚无,所撰《列仙》,皆復妄作。” 宋 欧阳修 《六一笔记·老氏说》:“ 老子 为书,比其餘诸子以为简要也……其言虽若虚无,而于治人之术至矣。”
(5).空无所有。 唐 杜甫 《热》诗之一:“雷霆空霹靂,云雨竟虚无。” 清 金农 《憩王屋山后十方院》诗之一:“斗室虚无隘九州,萧条还作采真游。” 鲁迅 《野草·求乞者》:“我将用无所为和沉默求乞……我至少将得到虚无。”
(6).指想象或理想。 刘师培 《南北文学不同论》:“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际,多尚虚无。民崇实际,故所著之文,不外记事、析理二端;民尚虚无,故所作之文,或为言志、抒情之体。”
(7).盲目地否定一切或排斥一切。 巴金 《谈〈灭亡〉》:“这八句关于‘最先起来反抗压迫的人’的诗绝非表现‘革命也灭亡不革命也灭亡’的虚无悲观的思想。”参见“ 虚无主义 ”。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