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史社尔行军无卧具,沙陀朱耶报国惟赤心。
南军尚持重,北军尚剽疾。湘淮两帜战江表,河北独有名王一。
中原旷荡几千里,铁骑腾蹴一万匹。神京既奠遂南下,年年征讨无休日。
海东劲卒材昂藏,漠南蕃部性雄强。目瞋语难孰能驭,指挥赴敌如驱羊。
射雕羽箭二斤重,诈马绳竿九尺长。正兵螺旋迭进退,奇兵鸟翼相舒张。
不知何者为兵法,但见万马并为一马无能当。连镇街,冯官屯。
杞县城,金楼村。白莲池上东撚灭,马山口外西撚奔。
大沽夷船亦夺气,蒙城苗练先亡魂。大功数十小战不知数,所到惊呼赤面如天神。
诚感悍镇化野性,指授良将成高勋。残寇狂走趣战迫,强驽穿缟不自惜。
红旗一队称军锋,先向平原洒战血。尽歼大憝覆鸟巢,甘酬素志归马革。
廿年大帅多如林,车后遗弃粱肉庑下堆黄金。阿史社尔行军无卧具,沙陀朱耶报国惟赤心。
虮虱满甲几曾浣,刍槁一束时难寻。艰苦廉朴鉴天地,家家私祭同沾襟。
呜呼!异姓贤王罗青史,李郭徐常非其比。不独战功近掩策淩超勇王,合将忠诚远追扩廓奇男子。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阿 ā/ē《國語辭典》
阿 [ ē ]
名- 大陵、大土丘。唐·王勃〈滕王阁序〉:「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 转折、弯曲的地方。《文选·古诗十九首·冉冉孤生竹》:「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汉书·卷二二·礼乐志》:「沛施祐,汾之阿,扬金光,横泰河。」
- 屋宇、屋檐。《周礼·冬官考工记·匠人》:「堂崇三尺,四阿重屋。」《文选·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 姓。如唐代有阿光进。
- 迎合、偏袒。如:「阿附」、「阿私」、「谄媚阿谀」。《孟子·公孙丑上》:「智足以知圣人,污不至阿其所好。」《吕氏春秋·离俗览·高义》:「阿有罪,废国法,不可。」
- 倚靠。参见「阿衡 」条。
阿 [ à ]
- (二)之又音。
阿 [ ā ]
助- 置于语尾。如:「做人阿!要脚踏实地才是。」通「啊」。
- 表示疑问、惊讶等语气。如:「阿!你怎么啦?为什么血流满面?」
- 词头:➊ 加在称谓上。如:「阿姨」、「阿婆」、「阿兄」、「阿爹」。南朝梁·无名氏〈木兰诗〉二首之一:「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➋ 加在名字上。如汉代曹操的小字称为「阿瞒」、三国时蜀汉后主刘禅人称「阿斗」。
史 shǐ《國語辭典》
史 [ shǐ ]
名- 古代掌管文书和记事等的官吏。如:「太史」。《礼记·玉藻》:「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
- 过去的时事、事迹。如:「历史」、「罗曼史」。
- 记载过去事迹的书籍。如:「正史」、「通史」、「野史」。
- 姓。如明代有史可法。
- 文辞繁杂。《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社 shè《國語辭典》
社 [ shè ]
名- 传说中的土地神。《礼记·祭法》:「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
- 祭土地神的地方。《左传·昭公十七年》:「日有食之,天子不举,伐鼓于社。」
- 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如:「春社」、「秋社」。
- 祭土地神的典礼。《左传·庄公二十三年》:「公如齐观社,非礼也。」
- 为工作、生活或共同目标结合成的组织、团体。如:「报社」、「通讯社」、「合作社」、「学社」。
- 姓。如元代有社佑。
- 祭祀土地神。《书经·召诰》:「戊午,乃社于新邑。牛一、羊一、豕一。」
尔 ( 爾 ) ěr
尔 [ ěr ]
- 你,你的:~父。~辈。~汝(你我相称,关系密切)。~曹(你们这些人)。~虞我诈。
- 如此:偶~。不过~~。
- 那,其(指时间):~时。~后。
- 而已,罢了(亦作“耳”):“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
- 词尾,相当于“地”、“然”:卓~。率~(轻易地)。
行军(行軍)xíng jūn
(1).古代泛指用兵。《管子·小问》:“ 桓公 曰:‘吾已知战胜之器,攻取之数矣,请问行军袭邑,举错而知先后,不失地利,若何?’”《孙子·九地》:“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 汉 贾谊 《过秦论》:“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曩时之士也。” 三国 魏 钟会 《檄蜀文》:“古之行军,以仁为本,以义治之。”
(2).军队转移。 毛泽东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词:“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头上高山,风捲红旗过大关。” 吴伯箫 《北极星·努力奋斗》:“听了讲话的第二天,我们就行军去 瓦窑堡 。”
(3).行营,指军营。 唐 岑参 《行军》诗之一:“我皇在行军,兵马日浩浩。” 唐 岑参 《凤翔府行军送程使君赴成州》诗:“ 程侯 新出守,好日发行军。”参见“ 行营 ”。
(4).谓扩充军备。 清 马建忠 《借债以开铁道说》:“凡所以为民谋生之具,即所以为国开财之源,与借债以行军,其情事迥不相同。”
(5).见“ 行军司马 ”。
巡视军队。《史记·高祖本纪》:“ 汉王 病创卧, 张良 彊请 汉王 起行劳军,以安士卒,毋令 楚 乘胜於 汉 。 汉王 出行军,病甚,因驰入 成皋 。” ——《漢語大詞典》
(2).军队转移。 毛泽东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词:“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头上高山,风捲红旗过大关。” 吴伯箫 《北极星·努力奋斗》:“听了讲话的第二天,我们就行军去 瓦窑堡 。”
(3).行营,指军营。 唐 岑参 《行军》诗之一:“我皇在行军,兵马日浩浩。” 唐 岑参 《凤翔府行军送程使君赴成州》诗:“ 程侯 新出守,好日发行军。”参见“ 行营 ”。
(4).谓扩充军备。 清 马建忠 《借债以开铁道说》:“凡所以为民谋生之具,即所以为国开财之源,与借债以行军,其情事迥不相同。”
(5).见“ 行军司马 ”。
巡视军队。《史记·高祖本纪》:“ 汉王 病创卧, 张良 彊请 汉王 起行劳军,以安士卒,毋令 楚 乘胜於 汉 。 汉王 出行军,病甚,因驰入 成皋 。” ——《漢語大詞典》
无 ( 無 ) wú《國語辭典》
无 [ wú ]
名- 二一四部首之一。→「無」的異體字(11249)
卧具 wò jù
枕席被褥的统称。《战国策·楚策五》:“衣服玩好,择其所喜而为之;宫室卧具,择其所善而为之。”《百喻经·毗舍闍鬼喻》:“我此篋者,能出一切衣服饮食牀褥卧具。” 宋 范正敏 《遯斋闲览·人事》:“其司 李供奉 平日与 范 无间,素知其妻妒,乃戏取官妓双履密置 范 卧具中。” 清 恽敬 《与庄大久》:“去秋东归,虽卧具未质,优於从前,然十月无袭,则与在都时平等矣。” ——《漢語大詞典》
沙陀 shā tuó
(1).我国古代部族名。 西突厥 别部,即 沙陀突厥 。 唐 贞观 间居 金莎山 (今 尼赤金山 )之南, 蒲类海 (今 新疆 巴里坤湖 )之东。其境内有大碛(今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因以为名。 五代 李克用 、 石敬瑭 、 刘知远 均为 沙陀 人。 唐 元稹 《宪宗章武孝皇帝挽歌词》之二:“始服 沙陀 虏,方吞 逻逤 戎。”《新唐书·沙陀传》:“ 沙陀 , 西突厥 别部 处月 种也。”
(2).借指北方胡人、胡兵。 元 张可久 《寨儿令·题昭君出塞图》曲:“建旌旗五百 沙陀 ,送琵琶三两宫娥。” ——《漢語大詞典》
(2).借指北方胡人、胡兵。 元 张可久 《寨儿令·题昭君出塞图》曲:“建旌旗五百 沙陀 ,送琵琶三两宫娥。” ——《漢語大詞典》
朱耶 zhū yē
见“ 朱邪 ”。 ——《漢語大詞典》
报国(報國)bào guó
为国家效力尽忠。 汉 马融 《忠经·报国》:“为人臣者官於君,先后光庆,皆君之德,不思报国,岂忠也哉!” 唐 陈子昂 《感遇》诗之三五:“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明 夏完淳 《六君咏·黄少保》:“亡 秦 虽不成,报国心已毕。” 徐迟 《牡丹》:“他( 李印光 )认为他看得很清楚,热血沸腾的爱国之情虽不是没有,杀敌报国却不是时候。” ——《漢語大詞典》
惟 wéi《國語辭典》
惟 [ wéi ]
动- 思考、思量。《说文解字·心部》:「惟,凡思也。」《史记·卷一三○·太史公自序》:「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文选·杨恽·报孙会宗书》:「窃恨足下不深惟其终始,而猥随俗之毁誉也。」
- 是、为。《书经·益稷》:「万邦黎献,共惟帝臣。」
- 有。《礼记·缁衣》:「自周有终,相亦惟终。」《文选·张衡·东京赋》:「召伯相宅,卜惟洛食。」
- 仅、独、只有。《孟子·梁惠王上》:「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 但是、只是。如:「病已治好,惟身体仍然虚弱无力。」
- 希望、祈使。《孟子·梁惠王下》:「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新唐书·卷一一五·郝处俊传》:「处俊言可从,惟陛下不疑。」
- 发语词,无义。《书经·泰誓上》:「惟十有一年,武王伐殷。」《孟子·滕文公下》:「惟士无田,则亦不祭。」通「唯」、「维」。
- 用于句中,无义。《书经·皋陶谟》:「百僚师师,百工惟时。」
- 虽然、即使。《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
- 与、和。《书经·多方》:「告尔四国多方,惟尔殷侯尹民。」
- 则。《书经·吕刑》:「德威惟畏,德明惟明。」
- 以、因为。《书经·盘庚中》:「亦惟汝故,以丕从厥志。」
赤心 chì xīn
(1).专一的心志。《荀子·王制》:“功名之所就,存亡安危之所堕,必将於愉殷赤心之所。” 王先谦 集解:“赤心者,本心不杂贰。”
(2).赤诚的心。《三国志·魏志·董昭传》:“吾与将军闻名慕义,便推赤心。” 宋 苏轼 《明君可以为忠言赋》:“上之人闻危言而不忌,下之士推赤心而无损,岂微忠之能致,有至明而为本。” 巴金 《秋》三四:“大家最敬重、最宝贵的东西都是一样的,因此他们能够以赤心相见。”
(3).指物体中心呈红色的部分。《诗·大雅·緜》“柞棫拔矣” 三国 吴 陆玑 疏:“柞棫……其材理全白,无赤心者曰桵。” ——《漢語大詞典》
(2).赤诚的心。《三国志·魏志·董昭传》:“吾与将军闻名慕义,便推赤心。” 宋 苏轼 《明君可以为忠言赋》:“上之人闻危言而不忌,下之士推赤心而无损,岂微忠之能致,有至明而为本。” 巴金 《秋》三四:“大家最敬重、最宝贵的东西都是一样的,因此他们能够以赤心相见。”
(3).指物体中心呈红色的部分。《诗·大雅·緜》“柞棫拔矣” 三国 吴 陆玑 疏:“柞棫……其材理全白,无赤心者曰桵。”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