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万斯(万斯)
齐书郁林王纪见三登下 ——《骈字类编》
年 nián《國語辭典》
年 [ nián ]
名- 地球环绕太阳一周所需的时间。
- 收成、年成。如:「丰年」、「歉年」、「年景」。《新唐书·卷九十九·戴胄传》:「七月以来,霖潦未止,滨河南北,田正洿下,年之有亡未可知。」
- 年节。如:「过年」。宋·陈师道〈早春〉诗:「度腊不成雪,迎年遽得春。」《儒林外史·第一一回》:「新年正月,公子回家拜祖父、母亲的年回来。」
- 岁数、年龄。如:「盛年」、「延年益寿」、「年轻力壮」。唐·杜甫〈暮归〉诗:「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
- 时代、时期。如:「八十年代」、「康熙年间」。唐·杜甫〈寄题江外草堂〉诗:「经营上元始,断手宝应年。」
- 人生中的某时期。如:「童年」、「青少年」、「壮年」、「老年」。
- 量词。计算时间的单位。一年有十二个月。如:「这件事要花四年才能完成。」
- 姓。如清代有年羹尧。
- 每年。如:「年鉴」、「年表」、「年刊」、「年产量」。
- 年节的。如:「年糕」、「年画」、「办年货」。
快 kuài《國語辭典》
快 [ kuài ]
形- 高兴、欢喜、舒畅。如:「愉快」、「快乐」、「痛快」、「快感」。《战国策·秦策五》:「文信侯去而不快。」
- 爽直。如:「快人快语」、「心直口快」。《儒林外史·第三三回》:「是少卿先生?是海内英豪,千秋快士!」
- 迅速、灵敏。如:「快速」、「眼明手快」。《晋书·卷七五·王湛传》:「此马虽快,然力薄不堪苦行。」
- 锋利、锐利。如:「快斧」、「快剑」、「快刀」。
- 顺遂、舒服。如:「大快人心」。《孟子·梁惠王上》:「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搆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 将要。如:「天快放晴了。」、「我快毕业了!」
- 赶紧。如:「您快别这么说。」、「这里很危险,你快离开吧!」
- 速度。如:「这匹马能跑多快?」
- 旧指衙门中掌管缉捕的差役。如:「捕快」。
- 姓。如汉代有快钦。
康衢 kāng qú
(1).四通八达的大路。《列子·仲尼》:“ 尧 乃微服游於康衢。”《晋书·潘岳传》:“动容发音,而观者莫不抃舞乎康衢,謳吟乎圣世。” 唐 元稹 《哀病骢》诗:“曾听禁漏惊衙鼓,惯踏康衢怕小桥。”
(2).喻指显要的地位。犹言要路。 清 侯方域 《赠彭子序》:“以视 马周 、 张齐贤 ,起身布衣,应运倏忽,岂不附景命,陟康衢,磊落光明,居然以得位行志大丈夫哉!”
(3).称颂盛世之歌。 清 赵翼 《儿辈劝以拙集付梓》诗:“敢追 汉 殿凌云赋,聊附康衢击壤吟。”参见“ 康衢謡 ”。
(4).喻指贤才未遇时所唱之歌。 ——《漢語大詞典》
(2).喻指显要的地位。犹言要路。 清 侯方域 《赠彭子序》:“以视 马周 、 张齐贤 ,起身布衣,应运倏忽,岂不附景命,陟康衢,磊落光明,居然以得位行志大丈夫哉!”
(3).称颂盛世之歌。 清 赵翼 《儿辈劝以拙集付梓》诗:“敢追 汉 殿凌云赋,聊附康衢击壤吟。”参见“ 康衢謡 ”。
(4).喻指贤才未遇时所唱之歌。 ——《漢語大詞典》
击壤(擊壤)jī rǎng
(1).古代的一种游戏。把一块鞋子状的木片侧放地上,在三四十步处用另一块木片去投掷它,击中的就算得胜。 汉 王充 《论衡·刺孟》:“夫毁瓦画墁,犹比童子击壤于涂,何以异哉!”参阅《太平御览》卷七五五引 三国 魏 邯郸淳 《艺经》。
(2).《艺文类聚》卷十一引 晋 皇甫谧 《帝王世纪》:“﹝ 帝尧 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有五十老人击壤於道。”后因以“击壤”为颂太平盛世的典故。 南朝 宋 谢灵运 《初去郡》诗:“即是 羲唐 化,获我击壤情。” 唐 张说 《季春下旬诏宴薛王山池序》:“ 河 清难得,人代几何?击壤之懽,良有以也。” 宋 范成大 《插秧》:“谁知细细青青草,中有丰年击壤声。” 清 方贞观 《出宗阳》诗:“生逢击壤世,不得守耕桑。”参见“ 击壤歌 ”。 ——《漢語大詞典》
(2).《艺文类聚》卷十一引 晋 皇甫谧 《帝王世纪》:“﹝ 帝尧 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有五十老人击壤於道。”后因以“击壤”为颂太平盛世的典故。 南朝 宋 谢灵运 《初去郡》诗:“即是 羲唐 化,获我击壤情。” 唐 张说 《季春下旬诏宴薛王山池序》:“ 河 清难得,人代几何?击壤之懽,良有以也。” 宋 范成大 《插秧》:“谁知细细青青草,中有丰年击壤声。” 清 方贞观 《出宗阳》诗:“生逢击壤世,不得守耕桑。”参见“ 击壤歌 ”。 ——《漢語大詞典》
同 ( 衕 ) tóng/tòng《國語辭典》
同 [ tóng ]
动- 会合、聚集。如:「会同」。《说文解字·𠔼部》:「同,合会也。」唐·钱起〈送钟评事应宏词下第东归〉诗:「劝君稍尽离筵酒,千里佳期难再同。」
- 统一、齐一。《书经·舜典》:「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宋·陆游〈示儿〉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 一齐分享、从事等。如:「同甘苦,共患难。」《孙子·谋攻》:「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
- 赞成。如:「赞同」、「同意」。
- 一样的。如:「同类」、「相同」、「同工同酬」。
- 一起、共同。如:「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唐·李白〈长干行〉二首之一:「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 和、与、跟。如:「有事同你商量。」、「我同他一起去看电影。」
- 和谐、和平。如:「促进世界大同」。《礼记·礼运》:「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 契约。如:「合同」。
- 姓。如唐代有同谷。
同 [ tòng ]
名- 巷弄、小街道。如:「胡同」。
戴 dài《國語辭典》
戴 [ dài ]
动- 把东西附加在头、面、胸、臂等处。如:「戴花」、「戴帽子」、「戴眼镜」。
- 以头顶著。如:「披星戴月」、「不共戴天之仇」。《文选·何晏·景福殿赋》:「迫而察之,若仰崇山而戴垂云。」
- 拥护、推崇。如:「爱戴」、「拥戴」。《文选·张衡·东京赋》:「息肩于大汉,而欣戴高祖。」
- 姓。如汉代有戴德、戴圣,治《礼记》传世,世称为「大戴」、「小戴」。
尧天(堯天)yáo tiān
《论语·泰伯》:“巍巍乎,唯天为大,唯 尧 则之。”谓 尧 能法天而行教化。后因以“尧天”称颂帝王盛德和太平盛世。 唐 杜审言 《蓬莱三殿侍宴奉敕咏终南山应制》:“小臣持献寿,长此戴 尧 天。” 明 王錂 《春芜记·宸游》:“主公统绍千春,名高三 郢 ,山河鼎盛,寰宇恩敷,正宜招寻胜地,共乐 尧 天。” 清 方文 《送缪湘芷水部北上》诗:“ 尧 天有宿归郎署,虞部无钱付酒家。” 郭沫若 《归国杂吟》:“托身期 泰岱 ,翘首望 尧 天。”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