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认得元来处。清静无为香满炷。

尹志平元代〕《青玉案 自遣

扬眉瞬目分明露。认得元来处。清静无为香满炷。十方通彻,遍闻三界,一任年将暮。些儿妙处堪人顾。关外栖真忘来去。更有云霞三四侣。清吟野兴,固穷乐道,此外非他取。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认得元来清静无为香满

认得(認得)rèn de
(1).能够确定某一人或事物是这个人或事物而不是别的。 唐 刘禹锡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诗:“莫言堆案无餘地,认得诗人在此间。”《水浒传》第十二回:“好汉既然认得洒家,便还了俺行李,更强似请吃酒。” 曹禺 《雷雨》第四幕:“你们走吧,我不认得你们。”参见“ 认识 ”。
(2).记得。 宋 苏轼 《水调歌头》词:“长记 平山堂 上,欹枕 江 南烟雨,渺渺没孤鸿。认得 醉翁 语:‘山色有无中。’” 宋 辛弃疾 《八声甘州》词:“想今年燕子,依然认得, 王 谢 风流。”  ——《漢語大詞典》
元来(元來)yuán lái
(1).当初;本来。 唐 张鷟 《游仙窟》:“元来不见,他自寻常;无故相逢,却交烦恼。” 唐 孙棨 《赠妓人王福娘》诗:“谩图 西子 为粧样, 西子 元来未得如。”
(2).来源,出处。 清 方苞 《书老子传后》:“著其子焉,著其孙焉,著其孙之元来焉,於其子孙元来仍著其爵焉。”
(3).表示发现原先不知的情况。 唐 方干 《题赠李校书》诗:“却是偶然行未到,元来有路上寥天。”《古尊宿语录》卷二十:“子细看时,元来青布幔里有人。” 元 耶律楚材 《万松老人琴谱》诗:“元来底许真消息,不在絃边与指边。” 清 洪升 《长生殿·觅魂》:“元来只隔着 弱水 三千, 溟渤 风烟,在那 麟凤洲 偏, 蓬閬山 巔。”
(4).谓追溯原由。《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八:“元来 甄监生 二妾四婢,惟有 春花 是他新近宠爱的。”  ——《漢語大詞典》
处 ( 處 ) chǔ/chù
处 [ chǔ ]
  1. 居住:穴居野~。
  2. 存在,置身:设身~地。~心积虑。~世。
  3. 跟别人一起生活,交往:融洽相~。
  4. 决定,决断:~理。
  5. 对犯错误或有罪的人给予相当的惩戒:~罚。~决。
  6. 止,隐退:~暑。
处 [ chù ]
  1. 地方:~~。~所。
  2. 点,部分:长(cháng )~。好~。
  3. 机关,或机关、团体、单位里的部门:办事~。筹备~。
清静无为(清静無爲)qīng jìng wú wéi
亦作“清净无为”。 春秋 时期道家的一种哲学思想和治术。提出天道自然无为,主张心灵虚寂,坚守清静,消极无为,复返自然。 汉 初实行这种政治策略。《老子》:“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汉 刘向 《说苑·君道》:“ 晋平公 问於 师旷 曰:‘人君之道如何?’对曰:‘人君之道,清浄无为。’” 宋 苏轼 《上清储祥宫碑》:“臣谨按道家者流,本出於 黄帝 、 老子 ,其道以清浄无为为宗。”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二章第一节:“ 曹参 师事道家大师 盖公 ,一切遵守 萧何 所定法令,实行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治。”  ——《漢語大詞典》
香满(香满)
唐 常建 吴故宫 越女歌长君且听,芙蓉香满水边城。
唐 杜牧 寄沈褒秀才 他日忆君何处望,九天香满碧萧骚。  ——《骈字类编》
炷 zhù《國語辭典》

炷 [ zhù ]

  1. 油灯的灯心。《南史·卷七八·夷貊传上·海南诸国传》:「至自然大洲,其上有树生火中,洲左近人剥取其皮,……或作灯炷,用之不知尽。」
  2. 量词。计算线香的单位。宋·苏轼〈书双竹湛师房〉诗二首之一:「一炷清香尽日留。」《红楼梦·第八九回》:「亲自点了一炷香,摆上些果品,便叫人出去。」
  1. 点燃。唐·王建〈和元郎中从八月十二至十五夜翫月〉诗五首之四:「夜深尽放家人睡,直到天明不炷灯。」《红楼梦·第六二回》:「宝玉炷了香,行毕礼。」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