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静无为孰得寻。
尹志平〔元代〕《一剪梅 太平兴国观示众》
天赐平遥好歇心。琳宫寂寂,古柏森森。清阴密锁洞天幽,聚落相邻,静胜山林。清静无为孰得寻。太平兴国,觅个知音。劝君速悟莫迟疑,言下承当,贤圣加临。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清静无为(清静無爲)qīng jìng wú wéi
亦作“清净无为”。 春秋 时期道家的一种哲学思想和治术。提出天道自然无为,主张心灵虚寂,坚守清静,消极无为,复返自然。 汉 初实行这种政治策略。《老子》:“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汉 刘向 《说苑·君道》:“ 晋平公 问於 师旷 曰:‘人君之道如何?’对曰:‘人君之道,清浄无为。’” 宋 苏轼 《上清储祥宫碑》:“臣谨按道家者流,本出於 黄帝 、 老子 ,其道以清浄无为为宗。”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二章第一节:“ 曹参 师事道家大师 盖公 ,一切遵守 萧何 所定法令,实行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治。” ——《漢語大詞典》
孰 shú《國語辭典》
孰 [ shú ]
動- 成熟。熟的本字。《說文解字·丮部》:「孰,食飪也。」清·段玉裁·注:「後人乃分別熟為生熟,孰為誰孰矣。」
- 誰。《論語·公冶長》:「孰謂微生高直?」唐·杜甫〈夏日李公見訪〉詩:「苦遭此物聒,孰謂吾廬幽?」
- 何、什麼。《論語·八佾》:「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得 dé/děi/de《國語辭典》
得 [ dé ]
动- 获、取。与「失」相对而言。如:「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孟子·告子上》:「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 演算产生结果。如:「三三得九。」
- 遇。如:「得便」、「得空即前往拜访。」
- 契合、适宜。如:「得体」、「得法」。汉·王襃〈圣主得贤臣颂〉:「聚精会神,相得益章。」
- 快意、满足。《史记·卷六二·管晏传》:「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 可以、能够。如:「得过且过」、「不得抽烟!」、「得饶人处且饶人」、「所有员工均得摸彩。」
- 用于谈话终了之时,表反对、禁止或同意。如:「得了,别再出馊主意了!」、「得,我们就照你的方法去做。」
- 相当于「何」、「岂」、「那」、「怎」、「难道」等,表示反诘的语气。唐·杜甫〈后苦寒行〉二首之二:「巴东之峡生凌澌,彼苍回斡人得知。」
- 置于动词之后,无义。唐·杜甫〈绝句漫兴〉诗九首之二:「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得 [ de ]
介- 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结果或性状。如:「跑得快」、「觉得很好」、「美得冒泡」。
得 [ děi ]
副- 应该、必须、需要。如:「你总得让我把话说完。」《红楼梦·第六六回》:「出了月就起身,得半个工夫才回来。」
得 [ dǎi ]
动- 遭受。如:「他作恶多端,得了报应也是应该的。」
寻 ( 尋 ) xún
寻 [ xún ]
- 找,搜求:~找。~觅。~机。~问。~访。~衅。追~。~章摘句。
- 古代的长度单位(一寻等于八尺):~常(古代八尺为“寻”,倍寻为“常”,都是平常的长度,后泛指平常、素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