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泪眼似井水,源源流弗襜。

宋濂明代〕《出门辞为苏鹏赋

忆昔出门时,营魂不相依。
乱行忘户庭,欲东却从西。
升堂拜严父,鹤发七十余。
欲语不成语,涕下如绠縻。
老妻哭中闺,半世叹分违。
孰意垂白后,亦复不同栖。
妾病入骨髓,一命仅若丝。
不知君还日,能有相见期。
争如床下舄,反得随君之。
不忍出门别,难禁君去时。
言已咽就榻,见者皆歔欷。
流云虽无情,惨澹亦如悲。
瘦女候庭前,含泪整衿裾:“东风尚苦寒,凛凛中人肌。
愿耶善自爱,以慰儿女思。
”三孙拜马前,头角何累累。
大者始十龄,小者犹孩提。
伯仲似解事,饮泣貌惨凄。
季也最可怜,顿足放声啼:“我欲同翁去,明日同翁归。
”石人纵无肠,对此能自持?二儿相逐行,直至双溪涯。
泪眼似井水,源源流弗襜。
舟师催棹发,丁宁且迟迟:“我父去终去,幸得缓斯须。
”于时天渐暗,密雪学花飞。
山林尽变幻,白玉为树枝。
橹声伊轧动,兄弟争牵衣。
但得到睦州,不敢再相随。
强颜麾斥去,掩泣立沙坻。
盘回过前湾,跂立犹不移。
我时情怀恶,有目何能窥。
急入篷底卧,冥然付无知。
同行坚慰解,沽酒买红鱼。
酒饮未终觞,酩酊已如泥。
至重在天伦,谁宁不念兹。
无泪洒离别,此语非人为。
况我志丘壑,岂欲阨路歧。
但愿身强健,定得返故庐。
长幼聚一筵,春篘荐埘鸡。
重赓《考槃》咏,勿倡《出门辞》。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泪眼井水源源

泪眼(淚眼)lèi yǎn
亦作“泪眼”。 含泪的眼。 北周 庾信 《昭君辞应诏》诗:“片片红颜落,双双泪眼生。” 宋 欧阳修 《蝶恋花》词:“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鞦韆去。”《水浒传》第四五回:“那妇人掩着泪眼只不应。” 鲁迅 《故事新编·铸剑》:“他们泪眼模糊地四顾,只见武士们满脸油汗,还在打捞。”  ——《漢語大詞典》
似 sì/shì《國語辭典》

似 [ sì ]

  1. 相像、相类。如:「相似」、「类似」。五代十国南唐·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 继嗣。如:「似嗣」。《诗经·小雅·斯干》:「无相犹矣,似续妣祖。」汉·毛亨·传:「似,嗣。」
  3. 奉赠、给予。唐·贾岛〈剑客〉诗:「今日把似君,谁为不平事。」宋·欧阳修〈紫石屏歌〉:「呼工画石持寄似,幸子留意其无谦。」
  1. 好像。如:「似乎」、「似有不同」。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论王霸之余策,览倚伏之要害,吾似有一日之长。」
  1. 表示比较、差等之词。如:「一个高似一个」、「一天好似一天」。宋·贺铸〈浣溪沙·楼角初消一缕霞〉词:「更垂帘幕护窗纱,东风寒似夜来些。」
井水
南北朝 庾信 奉和夏日应令诗 开冰带井水,和粉杂生香。
唐 杜甫 示从孙济 淘米少汲水,汲多井水浑。  ——《骈字类编》
源源 yuán yuán
连续不断貌。《孟子·万章上》:“欲常常而见之,故源源而来。” 朱熹 集注:“源源,若水之相继也。” 宋 曾巩 《冬望》诗:“日令我意失枯槁,水之灌养源源来。”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邱生》:“今不痛加惩治,彼以为我辈孱弱,必源源而来矣。”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九章:“现在察北同盟军正在 察 北英勇抗战,我们也正在源源派人去参战。”  ——《漢語大詞典》
流 liú《國語辭典》

流 [ liú ]

  1. 水的通稱。《史記·卷四·周本紀》:「武王渡河,中流,白魚躍入王舟中,武王俯取以祭。」唐·李白〈望廬山瀑布水〉詩二首之二:「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2. 像水流的東西。如:「氣流」、「暖流」、「電流」、「車流」。
  3. 派別。如:「九流十家」。《漢書·卷一○○·敘傳下》:「群言紛亂,諸子相騰。秦人是滅,漢修其缺,劉向司籍,九流以別。」
  4. 品類、等級。如:「上流」、「名流」、「第一流」。
  1. 移動。如:「人口外流」。《易經·乾卦·九五》:「水流溼,火就燥。」唐·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詩:「孤帆遠影碧山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2. 留傳、散布。如:「流芳萬世」。《孟子·公孫丑上》:「德之流行,速於置郵而傳命。」
  3. 趨向。如:「流於形式」。《文選·曹丕·典論論文》:「貧賤則懾於飢寒,富貴則流於逸樂。」
  4. 放逐。《國語·周語上》:「王不聽,於是國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於彘。」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宜流之海外,以正風教。」
  5. 放縱。《國語·晉語一》:「肆侈不違,流志而行,無所不疚,是以及亡而不獲追鑒。」
  1. 往來不定的。如:「流雲」、「流民」。
  2. 快速通過的、運轉不停的。如:「流星」、「流年」。宋·蔣捷〈一翦梅·一片春愁待酒澆〉詞:「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3. 意外的、不明來處的。如:「流矢」、「流彈」。
  4. 沒有根據的。如:「流言」、「流譽」。
弗 fú《國語辭典》

弗 [ fú ]

  1. 不。如:「自叹弗如」。《左传·隐公三年》:「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
  1. 去灾求福。《诗经·大雅·生民》:「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汉·郑玄·注:「弗之言祓也……以祓除其无子之疾,而得其福也。」同「祓 」。
襜 chān《國語辭典》

襜 [ chān ]

  1. 工作时围在身前的衣物。即蔽膝。《诗经·小雅·采绿》:「终朝采蓝,不盈一襜。」汉·毛亨·传:「衣蔽前谓之襜。」
  2. 车上的帷幕。《后汉书·卷一一·刘盆子传》:「乘轩车大马,赤屏泥,绛襜络。」宋·辛弃疾〈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词:「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1. 整齐。《论语·乡党》:「衣前后,襜如也。」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