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魏公令德光闾里,山甫柔嘉耀简编。

乾隆清代〕《赐大学士张廷玉

喉舌专司历有年,两朝望重志愈坚,
魏公令德光闾里,山甫柔嘉耀简编。
调鼎念常周庶务,劳谦事每效前贤。
古今政绩如悬鉴,时为苍生咨惠鲜。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令德闾里山甫柔嘉耀简编

魏 wèi《國語辭典》

魏 [ wèi ]

  1. 国名。战国时的一国,其故址约在今河南省北部、山西省西南部一带,后灭于秦。
  2. 朝代名:➊ ​(西元220~265)​三国之一。曹丕代汉称帝,国号魏,与蜀、吴并称三国。有今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甘肃,及陕西中部、湖北、江苏、安徽北部等地。➋ ​参见「[[后魏]]」条。
  3. 姓。宋代有魏文翁。

魏 [ wéi ]

  1. 高大的样子。《史记·卷三九·晋世家》:「万,盈数也;魏,大名也。」裴骃集解引服虔曰:「魏喻巍。巍,高大也。」同「巍 」。
公 gōng《國語辭典》

公 [ gōng ]

  1. 平分。《说文解字·八部》:「公,平分也。」
  2. 使多数人得知或分享。如:「公诸世人」、「公诸同好」。
  1. 一种古代的爵位,位居五等之首。《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2. 称谓:➊ ​ 对祖父的称呼。如:「外公」。➋ ​ 对年长或有地位者的尊称。如:「主公」、「老公公」。➌ ​ 妇人称丈夫的父亲为「公」。如:「公公」、「公婆」。
  3. 对同辈的敬称。《史记·卷七六·平原君传》:「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4. 平正无私。如:「因公忘私」。《书经·周官》:「以公灭私,民其允怀。」《韩非子·五蠹》:「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者谓之公。」
  5. 有关众人的事物。如:「办公」。
  6. 姓。如汉代有公俭。
  1. 属于大众的。如:「公费」、「公物」、「公筷」、「公海」。
  2. 雄性的。如:「公鸡」。
  1. 不掩饰、不隐藏的。如:「公然」。《隋书·卷七○·杨玄感传》:「朋党相扇,货贿公行。」
  2. 国家负责的。如:「公营」、「公告地价」。
令德 lìng dé
(1).美德。《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子产 寓书於 子西 ,以告 宣子 曰:‘子为 晋国 ,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 侨 也惑之。’”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定谥》:“昔 周公 , 文王 之子,諡曰 文公 。苟有令德,不嫌同諡。” 清 刘大櫆 《程府君墓志铭》:“奕奕 程 宗,世继其美,传序及君,令德愷悌。”
(2).指有高尚道德的人。 汉 蔡邕 《上封事陈政要七事》:“太子官属,宜搜选令德,岂有但取丘墓凶丑之人?”  ——《漢語大詞典》
光 guāng《國語辭典》

光 [ guāng ]

  1. 能由视觉器官接收,使人察觉物体存在的电磁辐射。如:「日光」、「灯光」。
  2. 荣耀、名誉。如:「为国争光」。《诗经·小雅·南山有台》:「乐只君子,邦家之光。」
  3. 景色。如:「风光」、「观光」、「春光明媚」。
  4. 时间。如:「光阴」、「时光」。唐·李白〈前有一樽酒行〉二首之一:「青轩桃李能几何?流光欺人忽蹉跎。」
  5. 恩惠、好处。常用在客套话。如:「沾光」、「叨光」。《红楼梦·第二二回》:「明儿就这样行,也叫他们借咱们的光儿。」
  6. 姓。如晋代有光逸。
  1. 彰显、发扬。《文选·诸葛亮·出师表》:「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2. 裸露。如:「光著脚丫子」、「光著身子」。
  1. 明亮。如:「光天化日」。《文选·扬雄·羽猎赋》:「若光若灭者,布乎青林之下。」
  2. 平滑。如:「光滑」。唐·韩愈〈进学解〉:「爬罗剔抉,刮垢磨光。」
  1. 完、尽。如:「吃光」、「用光」、「花光」。
  2. 仅、只。如:「光说不做」。《红楼梦·第一○一回》:「也不光为我,就是太太听见 也喜欢。」
  3. 对人说的客套话。如:「欢迎光临」。
闾里(閭里)lǘ lǐ
(1).里巷;平民聚居之处。《周礼·天官·小宰》:“听閭里以版图。” 贾公彦 疏:“在六乡则二十五家为閭,在六遂则二十五家为里。閭里之中有争讼,则以户籍之版、土地之图听决之。” 唐 韩愈 《寄卢仝》诗:“水北山人得名声,去年去作幕下士。水南山人又继往,鞍马僕从寒閭里。”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诛妖檄文》:“不下三五年间,俱是开囯勋臣,那时分茅裂土,衣锦荣归,閭里辉煌,方不负大丈夫建功立业之志。”
(2).借指平民。《史记·循吏列传》:“王必欲高车,臣请教閭里使高其梱。乘车者皆君子,君子不能数下车。” 唐 韦应物 《观田家》诗:“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閭里。”
(3).邻居。《庄子·至乐》:“吾使司命復生子形,为子骨肉肌肤,反子父母、妻子、閭里、知识,子欲之乎?” 宋 苏轼 《次韵完夫再赠之什某已卜居毗陵与完夫有庐里之约云》:“应容缓急烦閭里,桑柘聊同十亩闲。” 清 郑燮 《送陈坤秀才入都》诗:“京师有僧 介庵子 ,是尔 滇 南旧閭里。”  ——《漢語大詞典》
山甫 shān fǔ
即 仲山甫 。 周宣王 时的贤臣。后因用以代称贤臣。 三国 魏 曹操 《善哉行》:“智哉 山甫 ,相彼 宣王 。” 晋 卢湛 《赠刘琨》诗:“ 伊陟 佐 商 , 山甫 翼 周 。” 唐 魏知古 《春夜寓直凤阁怀群公》诗:“夙夜怀 山甫 ,清风咏所思。”  ——《漢語大詞典》
柔嘉 róu jiā
(1).柔和美善。《诗·大雅·烝民》:“ 仲山甫 之德,柔嘉维则。” 孔颖达 疏:“柔和而美善。” 唐 陆贽 《册淑妃王氏为皇后文》:“柔嘉自持,喜愠莫见。”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十》:“彼 孔光 、 胡广 、 公孙弘 ,何尝不柔嘉而令色仪乎?”
(2).指温和善良的人。 汉 蔡邕 《汉太尉杨公碑》:“天降纯嘏,篤生柔嘉。”
(3).指美味、美食。《国语·周语中》:“无亦择其柔嘉,选其馨香,洁其酒醴,品其百籩。” 韦昭 注:“柔,脆;嘉,美。” 晋 葛洪 《抱朴子·君道》:“茹柔嘉之旨脃,则忧敬授之失时。” 宋 黄庭坚 《明叔知县和示过家上冢二篇复次韵》之二:“柔嘉无牛羊,保身以为供。”  ——《漢語大詞典》
耀 yào《國語辭典》

耀 [ yào ]

  1. 光辉、光彩。《后汉书·卷三○下·郎𫖮传》:「是以能建天地之功,增日月之耀者也。」汉·王充《论衡·雷虚》:「当雷之时,电光时见,大若火之耀。」
  2. 比喻荣誉。如:「荣耀」。
  1. 照射。如:「照耀」、「耀眼」。《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传》:「阻深暗味,得耀乎光明。」
  2. 自夸。如:「炫耀」、「夸耀」、「耀武扬威」。
  3. 显扬。如:「光宗耀祖」。《国语·周语上》:「祭公谋父谏曰:『不可,先王耀德不 观兵。』」

耀 [ ​yuè ]

  1. (一)​之又音。
简编(簡編)jiǎn biān
(1).串连竹简的带子。 晋 葛洪 《抱朴子·钧世》:“且古书之多隐,未必昔人故欲难晓……经荒歷乱,埋藏积久,简编朽絶,亡失者多。” 唐 苏颋 《壠上记·玉屐》:“ 齐 建元 中,盗发 楚王 塚,获玉镜玉屐,又得古书,青丝简编。”
(2).指书籍。《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七》:“帝御 文明殿 受册徽号,册曰……休徵备载於简编,徽号过持於谦让。” 明 方孝孺 《心远轩记》:“穷居则乐之以终身,垂之於简编,岂不诚远矣哉!” 清 顾炎武 《谒夫子庙》诗:“宅有丝竹响,壁有简编留。”
(3).内容比较简略的著作;简本。如:《中国通史简编》。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