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故乡(故鄉)gù xiāng
家乡。出生或长期居住过的地方。《荀子·礼论》:“过故乡,则必徘徊焉,鸣号焉,躑躅焉,踟蹰焉,然后能去之。”《史记·高祖本纪》:“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唐 李白 《静夜思》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冰心 《晚晴集·我的故乡》:“我生于一九○○年十月五日(农历庚子年闰八月十二日),七个月后,我就离开了故乡-- 福建 福州 。” ——《漢語大詞典》
俎豆 zǔ dòu
(1).俎和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两种礼器。亦泛指各种礼器。 汉 班固 《东都赋》:“献酬交错,俎豆莘莘。下舞上歌,蹈德咏仁。”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张英死后之荣》:“又赐 文端 祠联云:风度犹存,典礼焕千秋俎豆;师模如在,忠忱垂奕叶箕裘。”
(2).谓祭祀,奉祀。《论语·卫灵公》:“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庄子·庚桑楚》:“今以 畏垒 之细民而窃窃焉欲俎豆予于贤人之间,我其杓之人邪!” 唐 柳宗元 《游黄溪记》:“以为有道,死乃俎豆之,为立祠。”
(3).引申指崇奉。 清 沈涛 《交翠轩笔记》卷二:“真可为俎豆 歷下 者下一鍼砭。” ——《漢語大詞典》
(2).谓祭祀,奉祀。《论语·卫灵公》:“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庄子·庚桑楚》:“今以 畏垒 之细民而窃窃焉欲俎豆予于贤人之间,我其杓之人邪!” 唐 柳宗元 《游黄溪记》:“以为有道,死乃俎豆之,为立祠。”
(3).引申指崇奉。 清 沈涛 《交翠轩笔记》卷二:“真可为俎豆 歷下 者下一鍼砭。” ——《漢語大詞典》
夫 fū/fú《國語辭典》
夫 [ fū ]
名- 古代稱成年男子為「夫」,後泛稱男子。如:「征夫」、「懦夫」。《說文解字·夫部》:「夫,丈夫也。」清·徐灝·箋:「男子已冠之偁也。」《孟子·萬章下》:「耕者之所獲,一夫百畝。」
- 泛指一般人。如:「千夫所指」、「萬夫莫敵」、「匹夫」。
- 夫婿。如:「姊夫」、「前夫」、「亡夫」。《樂府詩集·卷二十八·相和歌辭三·無名氏·陌上桑詩》:「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
- 從事某種勞動的人。如:「漁夫」、「農夫」、「車夫」、「挑夫」、「樵夫」。
夫 [ fú ]
助- 文言文中的發語詞,表提示作用。《論語·季氏》:「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孟子·離婁上》:「夫國君好仁,天下無敵。」
- 文言文中用於句末,表示感嘆或疑問。《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史記·卷四七·孔子世家》:「孔子曰:『吾歌,可夫?』」
- 文言文中用於句中,無義。《禮記·檀弓下》:「穆公曰:『仁夫公子重耳。』」
- 文言文中指示代名詞。《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子木曰:『夫獨無族姻乎?』」《漢書·卷四八·賈誼傳》:「彼且為我亡,故吾得與之俱存;夫將為我危,故吾得與之皆安。」
- 文言文中指示形容詞。相當於「此」、「彼」。《左傳·成公十六年》:「夫二人者,魯國社稷之臣也。」《論語·先進》:「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何 hé/hē/hè《國語辭典》
何 [ hé ]
代- 那里、何处。《史记·卷七○·张仪传》:「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唐·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 谁。《西游记·第八回》:「闹天宫搅乱蟠桃者,何也?」
- 什么。如:「何故」、「何时」。《论语·述而》:「伯夷叔齐何人也?」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为什么。如:「何必」、「何不」、「何乐不为」。《论语·先进》:「夫子何哂由也?」《孟子·滕文公上》:「且许子何不为陶冶?」
- 岂、怎么。如:「何只」、「何足挂齿」。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今主非尧、舜,何能无过?」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多么。表示程度。如:「何等」、「何其不幸」。《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割之不多,又何廉也!归遗细君,又何仁也!」唐·李白〈古风〉诗五九首之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 姓。如三国时魏国有何晏。
恨 hèn《國語辭典》
恨 [ hèn ]
名- 遗憾、悔恨的事。如:「记恨」、「饮恨而终」。《荀子·成相》:「不知戒,后必有恨。」唐·白居易〈长恨歌〉:「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 怨、仇视。如:「怨恨」、「憎恨」。《荀子·尧问》:「处官久者士妒之,禄厚者民怨之,位尊者君恨之。」唐·李白〈怨情〉诗:「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是 shì《國語辭典》
是 [ shì ]
名- 对、正确。如:「自以为是」、「积非成是」。
- 事情。如:「国是」。
- 姓。如唐代有是光。
- 赞成、称赞。如:「是古非今」、「深是其言」。
- 表示肯定判断的话。如:「我是学生」、「他是外国人」、「老人与海的作者是海明威。」
- 表示存在的事实。如:「全身是伤」、「满身是汗」。
- 对命令的应答之词。如:「是,我这就去。」、「是,我马上就来。」
- 这。指示形容词。如:「是人」、「是日」。《论语·学而》:「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
- 此。指示代名词。《孟子·梁惠王上》:「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 于是,表示前后相关。《书经·禹贡》:「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管子·心术下》:「心安是国安也;心治是国治也。」
- 用于句中,使宾语提前。如:「惟命是从」、「惟利是图」、「惟你是问」。
金牌 jīn pái
(1).即金字牌。古代凡赦免、军机以及紧急之事用之。《西游记》第二九回:“国王道:‘你既这等样説了一遍,寡人怕他怎的?宣进来。’随即着金牌至馆驛相请。”《说岳全传》第五九回:“ 岳爷 挥泪对着众百姓道:‘尔等不可如此!圣上连发十二道金牌召我,我怎敢抗违君命!’” 柳亚子 《二十世纪大舞台发刊词》:“秋风 五丈 ,悲 蜀相 之陨星,十二金牌,痛 岳王 之流血。”
(2). 元 代及其建国前授予臣属所佩的金虎符、金符、镀金符等,通称金牌,以明地位和职权。 宋 孟珙 《蒙鞑备录·官制》:“ 韃 人袭 金 虏之俗,亦置领禄尚书令、左右相、左右平章等官,亦置大元帅等职,所佩金牌,第一等贵臣带两虎相向曰鬭虎金牌……其次素金牌。” 元 钟嗣成 《骂玉郎过感皇恩採茶歌·四福·贵》曲:“日转千阶,位至三台。判南衙,开北省,任西臺。綉衣持节,寳剑金牌。”《元史·百官志七》:“中万户府,管军五千之上。达鲁花赤一员,万户一员,俱从三品,虎符;副万户一员,正四品,金牌。”
(3).旧时指赌场外悬挂的写有“内进金牌”四字的木牌。凡有此标志者,赌注规定以银币五元或十元为起点。 徐珂 《清稗类钞·赌博·广州有番摊馆》:“门外无商标,仅一木牌,长约一尺,牌上书‘内进银牌’四字。其胜负极鉅者,则书为‘内进金牌’。盖所谓金牌者,每注必以银币五元十元为起点。”
(4).金质奖牌。 许地山 《缀网劳蛛·慕》:“那是他生平最得意的画,曾在什么会里得过什么金牌的。”《人民日报》1990年8月10日:“获得闪亮的金牌,诚是国家之光,而全民体质的增强,尤为民族之幸。” ——《漢語大詞典》
(2). 元 代及其建国前授予臣属所佩的金虎符、金符、镀金符等,通称金牌,以明地位和职权。 宋 孟珙 《蒙鞑备录·官制》:“ 韃 人袭 金 虏之俗,亦置领禄尚书令、左右相、左右平章等官,亦置大元帅等职,所佩金牌,第一等贵臣带两虎相向曰鬭虎金牌……其次素金牌。” 元 钟嗣成 《骂玉郎过感皇恩採茶歌·四福·贵》曲:“日转千阶,位至三台。判南衙,开北省,任西臺。綉衣持节,寳剑金牌。”《元史·百官志七》:“中万户府,管军五千之上。达鲁花赤一员,万户一员,俱从三品,虎符;副万户一员,正四品,金牌。”
(3).旧时指赌场外悬挂的写有“内进金牌”四字的木牌。凡有此标志者,赌注规定以银币五元或十元为起点。 徐珂 《清稗类钞·赌博·广州有番摊馆》:“门外无商标,仅一木牌,长约一尺,牌上书‘内进银牌’四字。其胜负极鉅者,则书为‘内进金牌’。盖所谓金牌者,每注必以银币五元十元为起点。”
(4).金质奖牌。 许地山 《缀网劳蛛·慕》:“那是他生平最得意的画,曾在什么会里得过什么金牌的。”《人民日报》1990年8月10日:“获得闪亮的金牌,诚是国家之光,而全民体质的增强,尤为民族之幸。” ——《漢語大詞典》
太 tài《國語辭典》
太 [ tài ]
副- 過甚。如:「太多」、「太熱」、「太客氣了!」
- 形容程度極高(多用於肯定)。如:「太偉大了!」、「太精細了!」
- 很(多用於否定)。如:「不太好」、「不太妙」。
- 極、最。如:「太古」、「太始」。
- 高或大。如:「太學」、「太空」。
- 身分、輩分最高或更高的。如:「太老伯」、「太老師」、「太夫人」。
- 稱謂:➊ 用以尊稱輩分極高的長輩。如:「祖太」、「阿太」。➋ 參見「[[太太]]」條。
促 cù《國語辭典》
促 [ cù ]
副- 急迫、紧迫。《新唐书·卷九七·魏征传》:「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促召之。」《聊斋志异·卷一○·素秋》:「骇异闻,素秋促入,惨然曰:『兄弟何以隔阂?』」
- 短。晋·无名氏〈同生曲〉二首之一:「人生不满百,常抱千岁忧。早知人命促,秉烛夜行游。」唐·柳宗元〈封建论〉:「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
- 靠近。如:「促膝长谈」。《文选·左思·蜀都赋》:「合樽促席,引满相罚。」
- 催迫。如:「督促」、「敦促」。唐·李白〈鲁郡尧祠送吴王之琅琊〉诗:「日色促归人,连歌倒芳樽。」
期 qī/jī《國語辭典》
期 [ qí ]
动- 约定。如:「不期而遇」。《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羽乃与期洹水南殷虚上。」三国魏·曹丕〈秋胡行〉:「朝与佳人期,日夕殊不来。」
- 希冀、盼望。如:「期待」、「期望」。宋·欧阳修〈纵囚论〉:「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必能也。」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三折》:「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
- 时、日,或经约定的时、日。如:「时期」、「日期」、「限期」、「后会有期」。唐·李益〈江南词〉:「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元·白朴《墙头马上·第二 折》:「我今日与小姐赴期去来。」
- 一段时间。如:「假期」、「学期」、「潜伏期」、「危险期」。
- 限度。《诗经·小雅·南山有台》:「乐只君子,万寿无期。」唐·白居易〈长恨歌〉:「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 量词。计算事物分期的单位。如:「训练计划一年分为四期。」、「这本杂志已出版五卷六十期。」
期 [ jī ]
名- 一周年。《论语·阳货》:「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三国志·卷二九·魏书·方技传·华佗传》:「此病后三期当发,遇良医乃可济救。」
- 丧服中期服的简称。《文选·李密·陈情表》:「外无期功彊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期 [ qī ]
- (一)之又音。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