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监院道房曾几历,仍列承光似还璧,

乾隆清代〕《观承光殿玉瓮再作歌

元史世祖至元间,初成渎山大玉海,
敕置广寒碧殿中,逮今五百有余载。
青绿间以黑白章,云涛水物相低昂,
五山之珍伴御榻,从臣献寿欢无央。
监院道房曾几历,仍列承光似还璧,
相望琼岛咫尺近,岂必铜仙独泪滴。
和阗玉瓮昨琢成,质文较此都倍赢,
周监在殷殷监夏,一经数典惕予情。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监院道房承光还璧

监院(監院)jiān yuàn
(1).即监寺。《古今小说·简帖僧巧骗皇甫妻》:“我这本师,却是 墦臺寺 里监院,手头有百十钱,剃度这厮做小师。” 清 汪琬 《广福院藐庵谷禅师塔铭》:“一日忽示微疾,即豫尅化期,且諭监院某俾主院事。”《人民日报》1982.2.12:“在 玉佛寺 的客堂里,住持和监院介绍了 玉佛寺 的变化。”参见“ 监寺 ”。
(2).书院的主持者。《野叟曝言》第一三七回:“屡经劝导,并戒飭数次, 坚行 总称‘宁蹈 东海 而死不愿归儒’,主讲、监院实在没法,故请公相钧示。”
唐 代监管盐业的官署。《新唐书·食货志四》:“ 乾元 元年,盐铁、铸钱使 第五琦 初变盐法,就山海井灶近利之地置监院,游民业盐者为亭户,免杂傜。”  ——《漢語大詞典》
道房 dào fáng
道士修道所居之室。 宋 赵师秀 《送倪道士之庐山》诗:“道房随处宿,诗板逐时开。” 明 徐渭 《新秋避暑豁然堂》诗:“竹雨松涛响道房,瓜黄李碧酒筵香。”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听稗》:“门掩青苔长,话旧渔樵来道房。”  ——《漢語大詞典》
曾 zēng/céng《國語辭典》

曾 [ zēng ]

  1. 乃、竟然。《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2. 尚且。《列子·汤问》:「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1. 重叠的,中间隔两代亲属关系的。如:「曾祖父」、「曾孙」。
  1. 加多。《孟子·告子下》:「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同「增 」。
  1. 姓。如春秋时鲁国有曾参。

曾 [ céng ]

  1. 尝、已经。表示行为、动作已经发生、进行过。如:「似曾相识」。《公羊传·闵公元年》:「庄公存之时,乐曾淫于宫中。」《史记·卷一○一·爰盎鼌错传》:「梁王以此怨盎,曾使人刺盎。」
  1. 重叠的、一重一重的。唐·杜甫〈成都府〉诗:「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通「层」。
  2. 深。《文选·郭璞·江赋》:「若乃曾潭之府,灵湖之渊,澄澹汪洸,㲿滉渊泫。」
几 ( 幾 ) jī/jǐ《國語辭典》

几 [ ​jǐ ]

讀音
  1. 小桌子。如:「茶几」、「几案」、「憑几」、「窗明几淨」。→「幾」的異體字(05411)​

几 [ ​jī ]

語音
  1. 二一四部首之一。→「幾」的異體字(05320)​
历 ( 曆 歷 ) lì
历 [ lì ]
  1. 经过:经~。来~。阅~。~尽甘苦。
  2. 经过了的:~程。~代。~史。~来。
  3. 遍、完全:~览。~数(shǔ)。
  4. 推算年、月、日和节气的方法:~法。
仍 réng《國語辭典》

仍 [ réng ]

  1. 因循、沿袭。《文选·张衡·思玄赋》:「夫吉凶之相仍兮,怕反庂而靡所。」唐·柳宗元〈封建论〉:「徇之以为安,仍之以为俗。」
  1. 屡次、频频。《国语·周语下》:「晋仍无道而鲜胄,其将失之矣。」《汉书·卷九·元帝纪》:「百姓仍遭凶阨,无以相振。」
  2. 依然、还。如:「他的病仍不见好转。」、「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1. 于是、因此。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忿狷》:「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蹍之。」《南史·卷四九·刘怀珍传》:「与崔祖思友善……及闻祖思死,恸哭,仍得病,建元二年卒。」
列 liè《國語辭典》

列 [ liè ]

  1. 行次。《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既濟,而未成列。」《禮記·喪大記》:「火三列,黼三列。」唐·孔穎達·正義:「列,行也。」
  2. 位次、職位。《論語·季氏》:「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史記·卷八四·屈原賈生傳》:「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
  3. 類。如:「這不在討論之列。」、「他們公司開發出新系列的產品。」
  4. 量詞。計算成行成列的人或物的單位。如:「一列火車」、「營房前站著一列士兵。」
  5. 姓。如戰國時有列禦寇。
  1. 分解、分開。《漢書·卷八五·谷永傳》:「列土封疆非為諸侯,皆以為民也。」通「裂」。
  2. 依次排比。如:「排列」、「陳列」、「列隊」。晉·陶淵明〈詠荊軻詩〉:「飲餞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3. 安排、放入。如:「大家的意見均列入紀錄。」
  1. 各、眾。如:「列國」、「列祖列宗」。《紅樓夢·第六二回》:「我來了,全仗列位扶持。」
  1. 一一的。如:「列舉」。
承光 chéng guāng
汉 楼台名。《文选·张衡〈西京赋〉》:“ 馺娑 駘盪 ,燾奡桔桀, 枍诣 承光 ,睽罛庨豁。” 薛综 注:“ 馺娑 、 駘盪 、 枍诣 、 承光 皆臺名。”  ——《漢語大詞典》
似 sì/shì《國語辭典》

似 [ sì ]

  1. 相像、相类。如:「相似」、「类似」。五代十国南唐·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 继嗣。如:「似嗣」。《诗经·小雅·斯干》:「无相犹矣,似续妣祖。」汉·毛亨·传:「似,嗣。」
  3. 奉赠、给予。唐·贾岛〈剑客〉诗:「今日把似君,谁为不平事。」宋·欧阳修〈紫石屏歌〉:「呼工画石持寄似,幸子留意其无谦。」
  1. 好像。如:「似乎」、「似有不同」。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论王霸之余策,览倚伏之要害,吾似有一日之长。」
  1. 表示比较、差等之词。如:「一个高似一个」、「一天好似一天」。宋·贺铸〈浣溪沙·楼角初消一缕霞〉词:「更垂帘幕护窗纱,东风寒似夜来些。」
还璧(還璧)huán bì
(1).归还玉璧。 战国 时, 秦昭王 以强凌弱,声称以十五城换 赵国 新得到的 和氏 璧。 蔺相如 奉璧入 秦 , 秦王 得璧之后,无意践诺。 蔺相如 智赚 秦昭王 ,使 和氏 璧归还 赵国 。事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北周 庾信 《周大将军崔说神道碑》:“ 楚后 让盟, 秦君 还璧。”
(2).敬辞。称归还原物或辞谢馈赠之物。《醒世恒言·陈多寿生死夫妻》:“ 王三老 道:‘既然庚帖返去,原聘也必然还璧。’” 明 李贽 《答李惟清书》:“若留阿堵於囊中,或有旅次之虞,怀资之恐,重为兄忧,未可知矣。幸察余之真诚,使得还璧。” 清 李渔 《闻过楼》第三回:“小人只説自家命好,撞着了太岁,所以留在身边,不曾送来还璧。”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