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昔年曾开凿,平治功已效。

唐文凤明代〕《考满舟经十八滩因分各滩名赋诗 其十八 惶恐滩

滩以惶恐称,讹传黄公号。昔年曾开凿,平治功已效。

千金赀弃捐,万夫声叫噪。遗爱人是思,厚德天所报。

深渊宅蛟蜃,怪石蹲虎豹。走浪风若飓,激波雨如雹。

坏舟葬鱼腹,哀溺有谁吊。至今无此患,赖公力能导。

民货迁有无,国赋通运漕。往来绝阻艰,利涉恁嬉笑。

青青欢喜山,行人且停棹。至兹心始夷,泠然发清啸。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昔年开凿平治

昔年 xī nián
往年;从前。 唐 孟浩然 《与黄侍御北津泛舟》诗:“岂伊今日幸,曾是昔年游。” 宋 贺铸 《减字浣溪沙》词之一:“记得西楼凝醉眼,昔年风物似如今。只无人与共登临。” 清 赵翼 《瓯北诗话·诗人佳句》:“鶯花不管兴亡事,妆点春光似昔年。”  ——《漢語大詞典》
曾 zēng/céng《國語辭典》

曾 [ zēng ]

  1. 乃、竟然。《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2. 尚且。《列子·汤问》:「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1. 重叠的,中间隔两代亲属关系的。如:「曾祖父」、「曾孙」。
  1. 加多。《孟子·告子下》:「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同「增 」。
  1. 姓。如春秋时鲁国有曾参。

曾 [ céng ]

  1. 尝、已经。表示行为、动作已经发生、进行过。如:「似曾相识」。《公羊传·闵公元年》:「庄公存之时,乐曾淫于宫中。」《史记·卷一○一·爰盎鼌错传》:「梁王以此怨盎,曾使人刺盎。」
  1. 重叠的、一重一重的。唐·杜甫〈成都府〉诗:「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通「层」。
  2. 深。《文选·郭璞·江赋》:「若乃曾潭之府,灵湖之渊,澄澹汪洸,㲿滉渊泫。」
开凿(開鑿)kāi záo
(1).开掘凿通(隧道、河道等)。《周礼·夏官·司险》“以周知其山林川泽之阻,而达其道路” 汉 郑玄 注》:“达道路者,山林之阻则开凿之,川泽之阻则桥梁之。” 唐 沈佺期 《自昌乐郡泝流至白石岭下行入郴州》诗:“兹山界夷夏,天险横寥廓。太史漏登探,文命限开凿。” 明 谢肇浙 《五杂俎·地部一》:“当时不闻其求治水之方,而但迁徙以避之,计迁徙不费於开凿。” 杨朔 《走进太阳里去》:“工人们炸山辟路,开凿隧道。”
(2).犹开垦。 宋 黄庭坚 《按田》诗:“壮产无惰农,荒榛尽开凿。”
(3).指开掘矿藏。《明史·沈鲤传》:“ 鲤 復进曰:‘矿使出,破坏天下名山大川灵气尽矣,恐於圣躬不利。’ 矩 嘆息还,具为帝道之。帝悚然遣 矩 咨 鲤 所以补救者。 鲤 曰:‘此无他,急停开凿,则灵气自復。’帝闻为首肯。”  ——《漢語大詞典》
平治 píng zhì
(1).谓合法度。《荀子·性恶》:“凡古今天下之所谓善者,正理平治也;所谓恶者,偏险悖乱也。是善恶之分也已。”
(2).治理;整治。《孟子·公孙丑下》:“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百喻经·比种田喻》:“问麦主言云:‘何能令是麦茂好?’其主答言:‘平治其地,兼加粪水,故得如是?’” 宋 范成大 《麻线堆》诗:“况观峡山路,由来欠平治。” 清 刘大櫆 《乡饮宾方君墓志铭》:“镇人平治道路,君亦同为甃砌。”
(3).太平。 唐 韩愈 《董府君墓志铭》:“太师累践大官,臻宰相,致平治。” 唐 韩愈 《请上尊号表》:“ 尧 之在位七十餘载,戒飭咨嗟,以致平治。”
(4).犹平息。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三》:“与御史大夫,亦可平治慊恨。”  ——《漢語大詞典》
功 gōng《國語辭典》

功 [ gōng ]

  1. 勋劳。如:「立功」、「歌功颂德」。《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2. 事情、工作。如:「功亏一篑」。《史记·卷八二·田单传》:「乃身操版插,与士卒分功。」《北史·卷一一·隋高祖文帝本纪》:「始令人以二十一成丁,岁役功不过二十日,不役者收庸。」
  3. 成效。如:「事半功倍」、「徒劳无功」。《荀子·劝学》:「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4. 成就、事业。如:「丰功伟业」。《孟子·公孙丑上》:「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
  5. 工夫。如:「用功」、「练功」。唐·韩愈〈答殷侍御书〉:「一来应举,事随日生,虽欲加功,竟无其暇。」
  6. 一种丧服。参见「功服 」条。
  7. 物理上称施于物体上的力与物体沿施力方向所移动距离的乘积为「功」。
已 yǐ《國語辭典》

已 [ yǐ ]

  1. 停止。《詩經·鄭風·風雨》:「風雨如晦,雞鳴不已。」《論語·泰伯》:「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2. 完畢、完成。《國語·齊語》:「有司已於事而竣。」《漢書·卷三○·藝文志》:「每一書已,向輒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錄而奏之。」
  3. 黜退。《論語·公冶長》:「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
  4. 病癒。《史記·卷一○五·扁鵲倉公傳》:「一飲汗盡,再飲熱去,三飲病已。」
  1. 已經。如:「時間早已過了。」《論語·微子》:「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唐·李白〈早發白帝城〉詩:「兩岸猿聲啼不盡,輕舟已過萬重山。」
  2. 太、甚。《孟子·離婁下》:「仲尼不為已甚者。」《管子·戒》:「其為人也,好善而惡惡已甚。」
  3. 隨後、然後。《史記·卷七·項羽本紀》:「韓王成無軍功,項王不使之國,與俱至彭城,廢以為侯,已又殺之。」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一上·遊天台山日記》:「香風來處,玉蘭芳草,處處不絕。已至一山嘴,石壁直豎澗底,澗深流駛,旁無餘地。」
  4. 一定、必定。《漢書·卷五二·灌夫傳》:「夫不好文學,喜任俠,已然諾。」
  1. 用於句尾。相當於「矣」。《書經·洛誥》:「公定,予往已。」《孟子·梁惠王上》:「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1. 用於句首,表示感嘆的語氣。《書經·大誥》:「已!予惟小子。」同「哎 」。
  1. 此、如此。《論語·陽貨》:「不有博奕者乎?為之,猶賢乎已。」《史記·卷二·夏本紀》:「敦序九族,眾明高翼,近可遠在已。」
效 xiào《國語辭典》

效 [ xiào ]

  1. 摹仿。如:「东施效颦」、「上行下效」。唐·王勃〈滕王阁序〉:「阮籍猖狂,岂 效穷途之哭?」
  2. 致送、奉献。如:「效劳」、「效力」、「效忠」。《韩非子·五蠹》:「献图则地削,效玺则名卑。」《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诚欲效其款款之愚。」
  1. 功用。如:「功效」、「药效」、「见效」。《淮南子·修务》:「夫圣人之心,日夜不忘于欲利人,其泽之所及者,效亦大矣。」《红楼梦·第一一回》:「今日头眩的略好些,别的仍不见怎么样大见效。」
  2. 征验。《淮南子·修务》:「哭者,悲之效也。」汉·王充《论衡·雷虚》:「夫论雷之为火有五验,言雷为天怒无一效。」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