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浩穹罔恤民,霖涨逼昏澥。

姚燮清代〕《客有述三总兵定海殉难事哀之以诗

白日不照魂,青天理无改。废士匿隐情,何从哭沧海?

三公虽武臣,崭崭国之廌。厚禄荣太平,夙知眷有在。

骨都狼性奸,恩命负已每。再寇昌国洋,捶阨恣鼓駴。

维时月塞壮,盲风䬅以颹。黕尔阴云凝,飞火搏悬礧。

颇愁城溃崩,连檄告所殆。八达蛟门辕,尚疑诡词买。

峻座拥万军,张望究何待?六日仍绝援,孤军壮亦喂。

始知移镇时,已遭阃主绐。浩穹罔恤民,霖涨逼昏澥。

可怜戏下营,十夫九㞇㞂。坚饼和烂泥,饮泣忍充馁。

三公慰抚之,未暇愤与悔。相期并力图,一注夺全采。

誓必歼此酋,保伊民户敉。葛天龙武侯,虬姿卓英轨。

抑难当中权,其气什佰倍。右翼联晓峰,右冲络青垒。

青垒谁帅师,式也太原伟。而我荥阳君,威棱憺崔嵬。

荥阳官缙云,击刺夙称美。抗旌策诸校,胆可薁鞬靡。

未防轒辒疾,背从茅岭躧。猛发熛炭红,苍头尽罹燬。

绝磴有堕尸,流血染枯苇。龙武露青紒,四向冒弦驶。

意在陷敌坚,力拯未亡士。孰虞部曲军,先已瓦同解。

超骧控虎落,合刃不移趾。批额惊脑涂,孑孑复何俟?

惜哉三棱刀,仅格邛笮鬼。毕命投土城,犹然切其齿。

俄传青垒头,骨磔太原死。嗟嗟寿春军,南还无只履。

长城一朝坏,卤掠遍乡里。下以𢦤民命,上以贼国体。

谁实成祸终,谁实搆祸始?白日悬青天,昭昭有功罪。

迩闻东冈垠,烂沙漉胔髓。丛葬归一邱,不复辨谁氏。

沏地成沃焦,秋霾郁漼漼。作诗聊备风,徵信敢言史。

且代传芭篇,大招向盘峙。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罔恤

浩 hào《國語辭典》

浩 [ hào ]

  1. 水势盛大。如:「浩瀚江河」、「水势浩淼」。明·张自烈《正字通·水部》:「浩,大水盛貌。」《书经·尧典》:「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
  2. 大、广大。如:「浩劫」、「浩气长存」。唐·韦应物〈夕次盱眙县〉诗:「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明·宋濂〈谢翱传〉:「然其志汗漫超越,浩不可御。」
  3. 繁多、众多。如:「费用浩繁」、「浩如烟海」。
  4. 参见「浩浩 」条。
  1. 姓。如汉代有浩赏。
穹 qióng《國語辭典》

穹 [ qiōng ]

  1. 穷尽。《说文解字·穴部》:「穹,穷也。」《诗经·豳风·七月》:「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唐·孔颖达·正义:「故穹为穷,言穷尽塞其窟穴也。」
  1. 高大。如:「穹石」。《文选·司马相如·长门赋》:「正殿块以造天兮,郁并起而穹崇。」
  2. 深。《文选·班固·西都赋》:「其阳则崇山隐天,幽林穹谷。」
  3. 中间隆起四边下垂的样子。《周礼·冬官考工记·韗人》:「穹者三之一。」郑玄注引郑司农云:「(穹)​谓鼓木腹穹隆者,居鼓三之一也。」
  1. 天空。如:「苍穹」、「清穹」。唐·李白〈暮春于江夏送张祖监丞之东都序〉:「手弄白日,顶摩青穹。」

穹 [ ​qióng ]

  1. (一)​之又音。
罔恤
无忧无虑  ——《整理自网络》
民 mín《國語辭典》

民 [ mín ]

  1. 人、人類、百姓。如:「人民」、「平民」、「庶民」。《書經·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霖 lín《國語辭典》

霖 [ lín ]

  1. 连续下三天以上的雨称为「霖」。如:「久旱逢甘霖」。《说文解字·雨部》:「霖,凡雨,三日已往为霖。」唐·元稹〈桐花〉诗:「商弦廉以臣,臣作旱天霖。」
涨 ( 漲 ) zhǎng/zhàng
涨 [ zhǎng ]
  1. 水量增加,水面高起来:~潮。~落。~水。河水暴~。
  2. 价格提高:~价。~钱。物价飞~。
涨 [ zhàng ]
  1. 体积增大:豆子泡~了。
  2. 他~红了脸。
  3. 多出来:~出十块钱。
逼 bī《國語辭典》

逼 [ bī ]

  1. 威胁、强迫。如:「逼债」、「催逼」、「咄咄逼人」、「逼上梁山」。《乐府诗集·卷七三·杂曲歌辞十三·古辞·焦仲卿妻·序》:「其家逼之,乃没水而死。」
  2. 接近、迫近。如:「逼视」。宋·苏洵〈心术论〉:「袒裼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清·袁枚〈祭妹文〉:「旧事填膺,思之栖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
  1. 狭窄。《文选·曹植·七启》:「于是人稠网密,地逼势胁。」
  1. 非常。如:「逼真」、「逼肖」。

逼 [ ​bì ]

  1. (一)​之又音。
昏 hūn《國語辭典》

昏 [ hūn ]

  1. 傍晚,日暮的时候。如:「黄昏」、「晨昏定省」。《左传·昭公十三年》:「自日中以争,至于昏。」
  2. 婚姻。《新唐书·卷二一五·突厥传上》:「是时突厥再上书求昏,帝未报。」通「婚」。
  1. 暗,光线不明。如:「昏暗」、「昏黄」。《文选·左思·吴都赋》:「挥袖风飘,而红尘昼昏。」《红楼梦·第五回》:「忽喇喇如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
  2. 不明、不清楚。如:「老眼昏花」。唐·韩愈〈与崔群书〉:「目视昏花,寻常闲便不分人颜色。」清·孔尚任《桃花扇·第八出》:「我老眼虽昏,早已看真了。」
  3. 神志不清的。如:「头昏」、「昏头昏脑」。《书经·多方》:「乃大淫昏,不克终日劝于帝之迪。」
  4. 不明事理的。如:「昏庸」、「昏君」。
  1. 丧失知觉。如:「昏迷」、「昏厥」。《聊斋志异·卷一·鬼哭》:「先是,阍人王姓者,疾笃,昏不知人者数日矣。」
  2. 迷惑。《吕氏春秋·孟夏纪·诬徒》:「昏于小利,惑于嗜欲。」
澥 xiè《國語辭典》

澥 [ xiè ]

  1. 伸入陆地的海。古称渤海为「勃澥」。《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传》:「浮勃澥。」裴骃集解引《汉书音义》:「海别枝名也。」司马贞索隐引〈齐都赋〉:「海傍曰勃,断水曰澥。」
  1. 北平方言。指加水使糊状物或胶状物由稠变稀。如:「浆糊澥了。」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